屈指算来,前前后后我已经去过6 次武夷山了。虽然远隔千里, 但总是还有再去一次的冲动,这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就连大文豪郭沫若也曾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
武夷山有太多的自然美景,太多的人文盛宴,让人百看不厌, 流连忘返。烙在我脑海中最深刻的,是攀登天游峰的辛苦和居高临下的畅快淋漓,是漂流九曲溪的享受和融于自然的心旷神怡,是沉浸于历史精华的思索和精神愉悦,是品味武夷岩茶的香绵和回味的甘甜隽永。 无限风光在险峰―天游峰上俯瞰九曲溪
登天游峰一览众山小
天游峰为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隐屏峰后,海拔408.8 米。十分有名气,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 此峰固应第一也”,故有“武夷第一峰” 之称。武夷山有句顺口溜:“不登天游,等于白游”,所以天游峰几乎是每个游览武夷山水的人都会造访的地方, 因为在这里你可以更多角度地欣赏九曲溪环绕武夷山的美丽壮观景象。它名字的由来也正是因为在天游峰峰顶,看云海缥缈众山环伺,仿佛置身于仙境, 遨游于天宫,故名“天游”。
我3 次登临过天游峰,天游峰好像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巨大石头,从峰底的九曲溪边向上望去,绝壁千尺。旺季时,那窄窄的山路上,前后相拥,比肩接踵。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有的甚至望而却步,视为畏途。
登天游峰的乐趣或与众不同处,在于欣赏九曲溪。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灵魂,乘竹筏漂流是与它亲密接触融为一体,享受的是宁静,而站在天游峰俯瞰则是居高临下,俯察端详。所以每登上一个新高度,停下脚步,再看脚下那碧绿的溪水,就会又有了新的形象新的意境:那水似乎是从丛林般耸立的山峰中飘忽而至,拐到脚下,又飘忽而没;那溪水不是流动的而是凝固的翡翠项链,镶嵌于武夷群峰之间。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犹如到了仙境。低头再看溪边大石板上乘凉的游人如豆,顿感自己凌空高在,更是飘飘欲仙了!
漂九曲溪人在画中游
闽中山水奇秀以武夷山为第一,而武夷的灵魂在九曲溪。九曲溪发源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岗山南麓,全长62.8公里。澄澈清莹的盈盈一水,深深地切割着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绕青峰的美妙景观,故而得名九曲溪。
乘坐竹筏漂流九曲溪,观赏山景水色,是武夷山游览的一大特色,甚至成为不少游客的首选。所以旺季时,由于漂流运力的限制,一票难求是司空见惯的。
在九曲溪上游的星村竹筏码头,游客最多6人一组,坐上宽约两米、长约9米的竹筏,漂流就开始了。竹筏由8~9根去皮毛竹火烤后扎成,吃水浅、浮力大,游人乘坐安稳舒适,视野开阔,可见山景,能赏水色,漂流而下,疾徐相间,既轻松惬意,又有惊无险。九曲溪漂流全程约9.5公里,曲折萦回的九曲溪如玉带串珍珠,将武夷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连为一体,“一溪贯群山,两岩列仙岫”。撑筏的筏工有时还会兼任讲解员,一路介绍着两旁的景观,他们有的口才很好,幽默风趣,常常引得游客开怀大笑。
我坐在筏子的竹椅子上,随波逐流,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侧耳能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波,真是: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竹筏水中流,人在画中游啊。 九曲溪旁的大王峰和山脚下的止止庵
我贪婪的双眼连眼皮都不舍得眨一下,想把武夷山的每一座峰、每一汪水、甚至每一片云、每一株树都看得仔仔细细,记得牢牢实实。
九曲溪的次序是逆流而数的,我们开始漂流不久,就是第九曲,最后漂到第一曲。一曲在九曲溪的最下游,景九曲溪旁的大王峰和山脚下的止止庵色畅旷豁达,附近有大王峰、幔亭峰、狮子峰和观音岩。大王峰雄踞溪北,摩霄凌云,雄伟壮观,为武夷三十六峰之首。二曲溪口迎人而立的是峭拔挺秀、明艳照人的玉女峰。玉女峰突兀拔空,峰顶花木参簇,整座山峰像束髻簪花的少女,岩壁缝痕似衣裙皱褶,飘飘欲仙。峰左侧有一岩叫妆镜台,刻有二丈多高的“镜台”二字。三曲南崖的小藏峰有闻名于世的“架壑船棺”。据考证,船棺大约出自距今3400多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它是古越族人的一种葬俗,架于千仞绝壁之上。这里溪阔水深,坐在筏子上,抬头仰望,巨大的石壁上有大大小小数十个深洞,有的洞内明显可见深褐色的船型木棺。古人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安葬逝者的方法,那巨大的棺材又是如何弄上去的,至今仍是迷雾重重。六曲是九曲溪中最短的一曲,但其景色又为最胜,被称 为“武夷山第一胜地”的天游峰即在此。溪北有高直耸立的巨峰,峰壁由于流水侵蚀久而深陷,状如指痕,故称仙掌峰,又叫晒布岩,壁上刻有4个大字:“壁立万仞”。仙掌峰是武夷山最大的一块岩壁,浑然完整,无一处裂隙,构成一座巍然屹立的单斜断块山峰。古人赞其“世上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由云窝从仙掌峰南端沿峰脊拾级而上,可直登天游峰。
深山群峰中,万籁俱寂,九曲溪上,一队队竹筏前后顺序漂流,四周是美若仙境的丹霞群峰。望着溪流山峦,我似乎到了千年前的大儒朱子在九曲溪边正在吟唱《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
追思先贤 问渠那得清如许
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他不仅是大自然宝贵的馈赠和珍贵的遗留,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到武夷山,仅仅享受自然美景,不去拜访那些思想文化先贤的足迹,忘了这里深厚底蕴的人文景观,也枉去了一回武夷山。
武夷山也真够出类拔萃的,千古流芳的名人朱熹与柳永都在武夷山生活过。朱熹14岁时托孤到武夷山,并在此前后生活达五十年之久,柳永就在本地出生,童年和青少年时期都生活在武夷山。
九曲溪五曲岸边的隐屏峰下,是“武夷精舍”。武夷精舍又称紫阳书院、武夷书院、朱文公祠,是朱熹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武夷精舍外面的草坪上,雕塑了几组朱熹施教的塑像,精舍内的大堂上,是朱子手握书卷讲课的形象。
朱子是理学大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作为教师的我,更是把朱熹看作一个伟大的教师,我的先辈,我的同行。他的许多关于教育方面的格言,曾经指导了我一辈子的学习和教育实践。“读 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些话,至今仍是至理名言。
我站在武夷精舍的朱熹塑像前,小声吟诵着那篇脍炙人口的诗章: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武夷宫附近有一座楼阁式仿宋民间建筑――柳永纪念馆。走进这座仿古建筑,一抬头就看见高悬的两块巨大牌匾,“一代词宗”“白衣卿相”。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即武夷山市)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
柳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发展了词体,留存200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150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还让词在民间大普及,“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当我恋恋不舍准备离去时,又在纪念馆一隅看到了一座柳永右手握书,左手靠背撑扇,儒巾布袍,仪态潇洒安祥的全身铜像,与铜像齐肩的是一块长方形石头,上面刻写着:“柳永墓冢g土还乡记”几个大字。下面有几行碑文写着:“公元二四年九月,值武夷山柳永纪念馆新馆落成之际,柳永仙冢g土自镇江北固山分移至此。千载游子今朝还乡,一代词宗魂归故里”。于是武夷山增添了一处人文景观,让我们在轻抚着武夷山上的苍松翠柏之时,能遥想千年前的崇安才子词人柳屯田。
品味岩茶 溪边奇茗冠天下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作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的武夷山,不仅山水钟灵、人文荟萃,茶文化也博大精深、独树一帜,在中华茶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来武夷山,不在这里好好品味它的茶文化,应该是很大的遗憾。
范仲淹有武夷茶歌:
年年春自东南来,
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武夷山建有中国茶博园,在这面积约7.8万平方米的园区里,集中展示了武夷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精深的工艺。它以“浓缩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为设计主题,通过历代名人的记叙、历史画面的再现、茶艺的互动表演,让大家领略到武夷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诱人的岩骨花香!
进入茶博园就是茶魂广场,广场前端那座茶树状屏风上书有著名辞赋家雪川所作的“大红袍赋”,屹立于后部的是“武夷三圣”――神农、彭祖、武夷君。两侧环立的是历代与武夷茶有着不解之缘的14位名人:从唐代的陆羽,宋代的范仲淹、苏轼、朱熹,到近现代的连横、吴觉农等。让我感兴趣的是连横先生,原来他就是中国***连战先生的祖父,他一生嗜茶,对武夷岩茶颇有研究。在茶魂广场,极目望去,是连绵翠绿的武夷群山,大王峰玉女峰屹立其间,九曲溪在这里汇入崇阳溪,玉带缥缈,一派仙境。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最具传奇色彩的是那几棵被誉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的大红袍母树,游人到武夷山,尤其是喜欢武夷岩茶的人,是不可以不去看看它的。
大红袍母树生长在武夷山东北部天心岩下永乐禅寺之西的九龙窠。九龙窠是通往天心岩的一条深长峡谷,俗名大坑口,峡谷两侧峭壁连绵,逶迤起伏,形如九条龙,人们遂把峡谷喻之为游龙的窠穴――窠。进入峡谷,立觉冷气飕飕,沿着幽谷铺设了一条石径,两侧涧水长流,茶园碧绿,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峡平旷之处的岩壁上凿满历代名人题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咏茶名诗以及唐代茶圣陆羽的后裔、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诗作。
再往前,十余米高的陡峭绝壁上,清晰可见“大红袍”3个红字,据说那是所题。绝壁上有几米见方之地,茂密地长着几棵茶树,那就是武夷山之宝大红袍母树了。母树现仅存4株o树龄已达千年,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游人站在它的下面合影留照。大红袍之所以能获得“茶中之王”的美称,是因为它生长环境得天独厚。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他处润泽肥沃。
关于大红袍茶树名称由来,民间传说颇多。其一是在明朝一个赶考举子路过武夷时,突然发病,腹痛难忍,当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寺的僧人取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后来考取了状元,为了答谢和尚,专程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红色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因而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是岩茶极品,贵超黄金,我们一般的饮茶人更关心的还是寻常岩茶。一个细雨纷飞的春天,我来到了武夷山的天心村。天心村号称“中国岩茶村”,全村510户人家就有450户人家经营茶产业。家家户户种茶、做茶、卖茶,斗茶之风代代相传。天心村得名于天心岩,天心岩成就了天心寺,而天心寺成就了大红袍。我在天心村结交了一户茶农,他带我参观他家位于天心寺附近的茶园,给我仔细讲解制茶工艺,让我学习了不少关于茶的知识,当然我也从他那里购得了一些茶叶,带回家细细品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