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的10年,中国背倚丰富劳动力和低成本优势,
积极引进外资,成为给全球打工的世界工厂。在全球产业迁移的契机中,
中国出口行业经历了从日用品到机电制造业为主导的转换奇迹,
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保障中国经济双位数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茁壮成长,从第一次应诉反倾销的如履薄冰,
到后来得心应手熟练掌握规则据理力争;
从起初并购落后的产能,到吞下沃尔沃这样的高端汽车品牌;
从粗加工贸易,到有意识的品牌营销,其身份属性不断跳跃变化,
为全球经济版***镌刻了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
不过,结构性成本上涨的大势下,中国制造业的下一个十年,依然要过大坎儿。
2001,中国入世
从1986年递交复关申请,经历15年的漫长谈判,中国入世议定书于2001年11月11日正式签署,这既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的一大步,也是中国制造走向全球发轫之时。从这年起,中国开始“为全世界打工”,“中国制造”龙吟出鞘,“世界工厂”声名鹊起。此后十年一路奇迹,一路纷扰,淘回了真金白银,也凝结着血汗泪水。世界生产供应链条,经济规模格局逐步改写。
2001,汽车玻璃企业应诉反倾销
2001年12月,由福耀玻璃领***的中国企业获得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一次反倾销胜诉。加拿大国际贸易法院(CITT)裁定,来自中国的汽车玻璃在加拿大的销售对当地产业不构成侵害。首次应诉胜之不易,而其后中国制造更是面对接力赛般不同品类、不同市场的反倾销诉讼。可喜的是,在开拓市场的同时,中国制造企业逐渐熟悉国际规则,积累相关经验并积极应对据理相抗,力争使自身成为贸易规则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
2003,TCL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
2003年11月,TCL集团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成立合资公司TTE,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并购的起点。尽管TCL为此付出了连续两年亏损的高昂代价,但其勇气可嘉,更提振国人士气,在经历整合转型后,TCL也实现了“鹰之重生”。此后,众多企业扬帆出海,无论中海油合资公司以70亿美元从BP手中收购泛美能源股权,还是吉利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福特汽车旗下品牌价值达百亿美元的沃尔沃,已有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目光也不再拘泥于低端产品的跑马圈地,而是试***破解“大而不强”的勇敢一搏。“蛇吞象”的精彩上演,表明优秀的中国制造企业开始深度切入国际市场,巧借资本魔棒纵横捭阖,希望迎娶国际高端品牌和核心技术,为自主创新提供马力,在争夺行业话语权中再上层楼。
2004,西班牙焚鞋事件
2004年,西班牙小城埃尔切,部分市民参加了针对当地中国鞋商的游行示威,袭击华商并焚烧中国货。这一事件,是在多个国家泛起的贸易保护思潮的一个表征。为改善中国制造的生存环境,2009年,由中国商务部领衔,在CNN上投播“中国品牌”广告,强调中国制造汇聚了其他国家的设计风尚、科技力量,凸显“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主题。中国制造的表达手法变聪明了,从因挤压当地低端制造业的生存空间而不招人待见,到学会弱化自身作用、突出与世界共赢,彰显made in China的本质是made with China,充分表明中国制造在向品牌升级过程中,开始采取主动策略,加强形象公关,点明中国制造汇通全球商业智慧的积极贡献,于谦卑中求尊严发展。
2005,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
美国一个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兼家庭主妇萨拉・邦乔尼,为了感受经济全球化对普通美国人的影响,决定做一个试验:从2005年1月1号起的一年时间里,她拒绝使用所有贴“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后来其成书《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结论非常明晰:抵制中国制造,就等于是和钱过不去。正如一滴水珠折显出世界全廓,随着出口贸易的连年深化,“Made in China”的标签挟裹价廉物美之势,潮水般涌向了世界,而市场机制下,消费者用信用卡进行投票。这一年,德国《镜报》评论说:“中国经济是全球化的赢家。”
2007,召回的一年
2007年8月14日,美国最大玩具商美泰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召回1820万件含有问题油漆的儿童玩具,美泰点名的中国代工商之一―利达玩具厂的副董事长张树鸿在仓库中上吊自杀。对中国产品质量的质疑声浪在这一年此起彼伏,重如汽车零部件,轻若玩具宠物粮,问题频繁见报。在全球消费市场均对中国形成依赖时,也就意味着出口的走向应当发生转变,注重从量到质的提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升级,在大批的召回危机中逐渐成为共识。
2008,出口加工商转型内销
2008年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直接将中国的出口加工贸易企业推向了存废之际。外需一蹶不振,加工商订单骤减苦苦支撑,不料“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市场却在灯火阑珊处”,国力升降颠簸之中,转型内销成了众多加工商的一致选择,然而,从出口到布局内销,从廉价加工到品牌打造,这一轮赛跑,需要时间,更需掌握新的市场规则和新的营销路数。
2009,耐克关闭在华唯一自有鞋厂
从耐克、阿迪达斯到英特尔、IBM、鸿海,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把工厂建在越南、印度。成本高企下的代工厂外移潮,更让世人惊呼:中国也不便宜了。当中国人口红利走向枯竭,当全球贸易体系面临新一轮重组洗牌,包括人工等在内的成本上升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旋律。与此同时,中国在制造基地的身份之外,多了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的新属性。跨国巨头们对中国的兴趣更胜当年,焦点则从代工转向了市场,以奢侈品为首的大小品牌到中国跑马圈地成为不二选择。
2010,南海本田罢工与富士康十四跳
2009年,《时代》将“中国工人”选为年度人物。其总编辑理查德・斯坦格尔解释道:“没有中国工人,就没有中国8%的经济增长,这种影响实在无法估量。”诚如斯言,“中国制造”的基石,是千万普通工人,他们在推动中国经济“保八”、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中居功至伟,甚至附带贡献了“春运”、“史上最大规模人类迁徙”等新名词新景观,其勤劳坚韧的整体气质令世界感动。而伴随80后、90后的成长,新生代中国工人不再甘做流水线上一颗钉,他们愿意更直白地表达自己对收入与工作环境的诉求。其后一年,无论罢工潮的兴起,还是富士康的14起跳楼事件,都显示这个曾经沉默的团体开始发声,并自下而上形成倒推企业转型的力量。一个劳动力充裕而廉价的时代,拐点期隐约可见。不过,工业化时期,新生代工人的心理问题成为更沉重的普遍现实,这种集体性的定位迷失与精神苦闷,比起“要加薪”更加复杂且难于疏浚。
2011,三一重工驰援日本九级地震核危机现场,后获得日本第一高楼订单
2011年8月23日,在日本第一高楼―阿倍野中心大厦,三一拖泵首次浇注混凝土成功,并得到日方肯定。在“迷失的10年”之前,日本就已顺利完成了从制造业到高端制造、从代工到品牌的升级,这是它虽增长停滞却依然富有的资本。正因为如此,进入日本市场,参与其标志性工程建设,别有深意,这个历史性的突破意味着日本在高端市场对中国制造的肯定。十年来,中国制造的行业进阶清晰可见,技术品牌逐渐取代廉价劳动力,成为出口的推力,机电装备早已取代纺织服装,成为出口第一大类。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世界工厂:辉煌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