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戏楼已有三百年历史,坐北朝南,现有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依旧保持着老式戏园子旧有格局,整体为木结构,也是北京现存惟一一座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质戏楼。清康熙六年浙江商人将其创立为会馆场所,它曾经是浙江同乡会馆,同乡会馆就是同乡驻京办事处,清末时北京有400 多个会馆,但只有大会馆才有厅堂,有戏楼。起先会馆只用于同乡聚会,后来逐渐向公众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正乙祠戏楼被改作北京市教育局的招待所,当年盛况无迹可寻。 《正乙祠大戏楼》记载着著名戏剧理论家周华斌于1984年寻访正乙祠的场景: “宅院的门脸不大,是个极为普通的四合院小门楼。里面一样破旧冷落。厅堂已用作招待所的食堂,随意堆放着啤酒箱和木柴。厅堂四边的楼廊隔成了客房,客人不多。戏台被砌起来,开了几个卖饭窗口。后台已用作炒菜做饭的厨房。整个建筑的框架犹存,但是经过‘’,大量碑记已被清除,无法认定它的历史。在厅堂的木柴堆里,有一块半截的黑漆金字招牌,留有几个大字‘……珠首饰商会’。”
1994年,一位姓王的宁波籍商人偶然路过面目全非的正乙祠,热爱戏剧的他立志要抢修正乙祠。在接下来三年,他投入大量财力修复戏楼,又经营了700多场戏曲演出,梅葆玖、谭元寿等名家也被请来登台献艺。然而戏楼叫好不叫座,经营惨淡,最终以失败告终。
2005年,正乙祠被北京市文化局接管。2010年10月由新华普罗文化公司接手经营。这座300年的老戏楼开始正式走上了复兴之路。如今正乙祠戏台两侧朱漆柱上还挂着一副对联:“演悲欢离合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剧中人”。读来教人思绪万千。
和如今很多戏剧演出场所一样,正乙祠也是在晚上演出。每个周末的晚上,这三百年的古老纯木质戏楼里就会传出让人有些忘却今昔何年的咿咿呀呀之声。然而事实上,这里的下午也同样美好。因为是老式木质建筑的原因,戏楼的窗户上下三层,格菱通透,采光很好。正值那时在演《游龙戏凤》,戏台左侧立着“梅龙镇”的牌子,右侧一株绢花桃树安安静静,披了一身的阳光立在那里。整个戏楼安静之极,似乎和外界的喧嚣粗陋完全隔离开来,包间里的木质桌椅、细瓷茶盏、纸糊的灯笼和垂挂的毛笔,一派古色古香,好生醉人。
正乙祠三百年的木质戏楼得以保存至今实属不易,作为古人看大戏、联乡谊的场所,此地“春日雅集”的惯例古来有之、历史悠久。每年春天,都会有许多文人雅士在正乙祠“雅歌引觞、谈宴竟日”,据史料记载,因刚正不阿而被和珅视为眼中钉的著名“烧车御史”谢振定就曾携友在此赏戏赋春,一时传为佳话。在今年的春天,正乙祠借古戏楼重建三百年之机,复归正乙祠春日雅集的百年传统,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向古人致敬”。
BQ = 《北京青年》周刊R =任重
BQ:刚才你很熟练就上到戏台二层去了,不怕吗?
R:这没什么可怕的。我就是在戏楼里长大的。我爸以前是虎坊桥工人俱乐部剧场经理,那时候借着爸爸的人事关系,所有剧场都平趟,看戏从来也没花过钱。人艺一帮老艺术家,像林连昆,他们的戏我都看过。许多人都对我这个年纪看过他们的戏很惊讶。那时候,我爸爸为了让男孩子练胆子,要我去找他们要签名。因此我有那些老艺术家一本的签名。
我十五岁时,北京有一个特别火的戏叫《白蛇传奇》,是在新长安戏院里演的,演了240多场,我每一场都去,那时候我个子长高了,上不了台,就去拉机械吊杆。那个剧场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我闭着眼睛都能上去。
BQ:你觉得传统戏曲最主要的核心是什么?
R:是师傅。其实,我们看到的戏曲艺术是博大精深的。但是当你学戏的时候,一切都只在一个,就是师徒。从唱腔到道具、服装、行头……这些都是由师傅带给你的。你有一个好的师傅比什么都重要。而且,戏曲行当等级制度也非常严厉。比方说,如果你是排行老末,那么很多东西师傅可能只教给师哥,就不教给你。在戏曲里,师徒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你戏学好了,想上台,不行。你的辈分只能跑龙套。用行话就是,你还没熬到这个份儿上。
BQ:那你怎么看传统戏曲和现代歌舞剧之间的区别呢?
R:传统京戏也好,其他戏种也好,更强调的是个人的艺术才华。比如你看京戏,一个人唱的时候,其他的很多人都只要直立就是了,不需要太多舞台变化或者配角的配合表演。一个人的才华,一个角儿的分量足以养活整整一个戏班。可是梅先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歌舞剧表演更多强调的是团队合作。从舞美、道具到服装和表演,所有的都是团队在操作。都是通过团队的能量让其展现的。可以前的传统戏剧,所有这些都取决于一个人或者最多两个人的艺术鉴赏和创造能力。以前的角儿,很多都可以自己设计行头,不需要什么服装设计师来协助。
BQ:在正乙祠,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R:都是好玩意儿!这茶杯就很好,瓷很细腻,这灯笼也漂亮雅致。这种地方对审美、享受都是有高要求的。你看这个戏楼四围墙上的画也都汲金描翠,挺讲究。窗户外的阳光一进来,画一反光,有点幻梦的感觉。这种感觉你在电影院里是找不到的。
Tips: 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始建于1807年,坐落在宣武区虎坊桥西南隅,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这里最初是湖南、湖北两省旅京人士为联络乡谊而创建的同乡会馆,主要用于进京赶考、同乡寄寓或届时聚会,是目前北京仅存的建有戏楼的著名会馆之一。据史料记载,该馆原址曾为清代达官名流的故居,乾隆嘉庆年间的历任大臣都在这里居住过,如刘权之、王杰等。中国伟大的***者孙中山先生曾五次来到湖广会馆。许多梨园界著名的表演艺术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如谭鑫培、陈德霖、京剧名票王直君等。
1986年12月北京市***协***、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张开济提出了修复北京的旧会馆建为戏剧博物馆的建议,此提议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做出修复北京湖广会馆的决定。经过各界人士多方奔走与长期努力,历时十年时间,终于1996年4月北京湖广会馆修复工程宣告竣工。1997年9月,北京湖广会馆作为北京市第一百座博物馆“北京戏曲博物馆”宣布成立。
《怡心琴韵》5月亮相正乙祠
修养身心、体悟生命,古琴一直是古人提升自我的载道之器,其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东方哲学和美学思想,使这一音色最为朴素的乐器成为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史上最富盛名的艺术符号之一。2012年5月,正乙祠古戏楼首次引入古琴艺术,聘请著名古琴大师吴文光先生弟子黄文懿女士、樊娜等琴学名家躬身操琴。演出中,著名戏曲、歌剧两栖艺术家李元华女士将亲自登台,为观众带来《胡笳十八拍》等跨越古今、无与伦比的出谷清音;此外,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嘉锵亦将亲自为观众吟唱唐代著名琴歌《阳关三叠》。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正乙祠这种感觉你在电影院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