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村坐落于门头沟区斋堂镇,是京西三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历史上曾先后出过22名举人,2名进士,6名燕京大学的学子,故名灵水举人村。
古村文化氛围浓厚,历史遗存众多,目前存有14座举人宅院遗址,存有17座寺庙遗址,有以儒学为代表的文昌阁、魁星楼,以道学为代表的龙王庙、娘娘庙,以佛学为代表的灵泉禅寺。灵水八景更是久负盛名,柏抱桑榆、雌雄同株银杏树是难得一见的奇景。灵水村民风淳朴独特,“君子不争”“水池三禁”“秋粥节”等民俗传为佳话。
门头沟区档案馆藏有灵水村的档案资料,更为详细地介绍了灵水村文化底蕴深厚,村民重视教育的传统。
一、举人文化
“君子不争”灵水村村子大、人多,村中的碾子少,粮食加工一度成为村民争抢焦点,常有为了争抢碾子发生冲突的事。官至吉州候补知府的举人刘增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出面调停,制定约法,并在碾坊之内墙壁上题写“君子不争”四个字,强化了村民的集体意识,引导村民文明礼让,和谐共处。
“猪羊圈养”原来村中猪羊散养,时有践踏田地的事情发生。举人刘增广为了邻里和睦,与村民共同订立了“不准放猪羊出圈”的村规民约。他以身作则,用自己家的两头大肥猪作示范,在全村人面前宰杀分食,从此立威。
“水池三禁”为了保护水源不被污染,清康熙辛未年(1691),村民们共同制订了保护水源的村规民约,并且刻成石碑立于水池旁边,此碑至今犹存,并且保存完好,就镶嵌在龙王庙的外墙上,人们称其为“三禁碑”。
这是迄今为止,在北京地区所发现时间最早的有关保护水源免遭污染的碑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早在300多年前,灵水村民就有这种环保意识,实是难能可贵,充分表现出了灵水人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共喝秋粥”在灵水村有一种特殊的风俗,就是每到立秋这天,全村人同喝“举人粥”。所谓“举人粥”其实就是一种杂粮粥,所用杂粮来自全村各家各户,村民们在街道上支起大锅,熬好粥后大家一起喝。
“共喝秋粥”是村民们聚会、促膝谈心的一个好机会,大家凑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生产经验、交流商业信息、传播社会上的奇闻轶事、讲故事说笑话,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和谐邻里关系。
一年一度的“秋粥节”已经成为灵水村的文化品牌,是以优秀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综合体,是灵水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对于和谐邻里、安定社会、科学种田、促进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仍起着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现在灵水“秋粥节”已经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门五举”据史料记载,本村刘明***是个举人,他生有五个儿子:刘瑞吉、刘瑞祥、刘瑞如、刘瑞意、刘瑞杳,这五个儿子通过乡试,都在清雍正年间考中了举人,在灵水村被称为“一门五举人”。后来他们为朝廷立下了功劳,为了表彰此事,官府还特意重修了灵水村的文昌阁,以表彰灵水村文风昌盛。五兄弟家的宅院名叫“吉星堂”,大门内设有“忠义门”,在这里供奉过皇帝的圣旨,早年间任何人进这个院子首先要到忠义门去进行参拜。这座宅院至今还保留着,虽然损坏严重,但是基本形制还在,经过简单整理,现在是村中一处重要的旅游景点。
二、灵水八景
历史上灵水村读书人多,读书人大多喜欢附庸风雅,约在清代中期,他们定出了八景,即“灵水八景”,以展示热爱家乡之情,而斋堂川的其他村庄却未见此说,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灵水村的文化底蕴之深。
“灵水八景”见诸于玄帝观内墙壁上的前人墨书题记,所列八景是:东岭石人、西山耸翠、南庵远眺、北塔凌云、文星高照、松挺榆儿、古柏参天、龙泉涌水。
东岭石人:站在村中往东看,在距离灵水村约20华里的鬏山上,有一座小山峰,形似石人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好像伸出一只手正在黑板上写字,其样子颇似一位正在讲课的教书先生。人们说灵水村出读书人,出教书先生,就是因为有这座石人的映照。如果到别的地方去,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西山耸翠:西山指村西的独山,又叫莲花山,山形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是当地一景。山上植被十分茂盛,长满了各种树木花草,苍翠欲滴,故名“西山耸翠”。
南庵远眺:“南庵”指村南山坡上的白衣观音庵,灵水村的村落布局酷似龟形,白衣观音庵就是,只有站在这里,才能看清楚灵水村灵龟的形状。
北塔凌云:在村北的灵泉禅寺内,原来有一座白色的覆钵式僧人墓塔,高约5米,建筑精巧别致,由于所处的地势很高,在苍绿色的南山上非常醒目,故而称为“北塔凌云”,是村子的一景。
文星高照:指文昌庙和魁星楼。魁星楼在村东山坡上,明代之前已建。坐东朝西,为一座两层木结构的小楼,是灵水村的最高建筑。这里是学子经常参拜的地方,以祈求自己金榜高中,荣归故里。老百姓称魁星楼为“亏心楼”,谁做了亏心事,就到这里来请求宽恕,净化自己的心灵。这也是灵水村文明程度比较高的原因之一。
文昌庙与魁星楼相邻,建于明代早中期。硬山大脊顶,板瓦筒瓦合瓦,有吻兽垂兽及蹲兽。文昌庙与魁星楼所处的地势较高,可以俯瞰全村,两座建筑合称为“文星高照”,是“灵水八景”之一。
松挺榆儿:指的是南海火龙王庙里的两棵长有寄生树的千年古柏,分别名为“柏抱榆”“柏抱桑”。“柏抱榆”在西跨院,在2米多高的树杈中间长出了一棵榆树;在其东侧十余米处,即南海火龙王庙门内也有一棵千年古柏,高约20米,干径1.81米,在距地面4米处的树杈间生长着一株桑树。这种奇观叫做“寄生树”。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北京郊区目前共发现了8棵“树上树”,而灵水村就有2棵,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灵水人说,“榆桑”的谐音就是“愚丧”,失去了愚昧,剩下的就是聪明了,所以灵水人聪明,才能出读书人,出做官之人。
古柏参天:在灵水村北五道庙的旁边梁头上有一棵千年古柏,这是门头沟区最粗的一棵柏树,为一级古树,树龄千年以上。这棵古柏树冠平展,枝杈横生,枝叶茂盛,向东倾斜,状似华盖,远观形似灵芝,其形状十分优美,因而有“灵芝柏”之称。
龙泉涌水:在南海火龙王庙前面有一个八角龙池,当年从莲花山下的石缝中有一股泉水涌出,水质甘冽,是村中主要饮用水源之一。泉水流入池中,池中养有金鱼,是当年村子的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