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落――灵水,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赋予了它儒雅、质朴、恬静和深邃之美。斑驳的砖瓦、蜿蜒的巷道、寺庙的残壁、老宅的天井、古树的枝叶,都见证了古村落的沧桑岁月。
笔者近年来多次赴北京门头沟区的一些古村落进行考察,发现在斋堂地区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内已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古村落群,这些古村落是川底下村、灵水村、桑峪村、杨家峪村、西湖林村、东湖林、双石头村、柏峪村、沿河城村、灵岳寺村(徐村、刘村)等。灵水村是一座尚未开发的千年古村落。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或“京西灵水举人村”。这些古村落的历史遗存、乡土文化、古民居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文化、教育和旅游价值,是2008年人文奥运向世人展示人文北京的一处举世罕见的古村落群。灵水村是京西古村落群中最具文化底蕴的一座古村落,距北京以西78公里,距109国道4公里,为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2005年,灵水村经建设部批准公布被列为“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
历史渊源
享有“举人村”之美誉的灵水村,是封建社会文化聚积地,也是京西民俗文化集散地。灵水村为群山环绕,西侧为莲花山,莲花山南侧为西桃山,北侧为北桃山,自然风光秀丽。灵水村的海拔为430米,村落面积6.4万平方米。灵水村现有村民200余户,700余人。
灵水村居民以刘、谭两大家族为主。现在村中居民为多姓聚集,计有刘、谭、王、林、田、白、杜、寇等姓氏。据史料记载,灵水原称“冷水”和“凌水”,后演变为“灵水”。过去村里有36盘石碾,72眼井,风水好,人杰地灵。这大概是村名的由来。灵水村的灵泉禅寺建自汉,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汉代灵泉禅寺有位高僧,慧眼识地,选中这块灵山秀水风水宝地,传经修行,引来八方香客,在这此择地建村。在明清两代,灵水村最为兴旺。灵水村建筑精美、庙宇众多、古木参天、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灵水村最晚在辽代,就已经有相当规模了。当时经济相当发达,灵水村旧有著名商号,号称“堂”即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和济善堂。灵水村的农业经济生产以杂粮为主,干果以核桃最为著名。
村中分布有侧柏、国槐、银杏树等古树。灵水八景,有许多说法,现在的灵水八景主要是东岭石人、西山莲花、南堂北眺、北山翠柏、柏抱桑榆、灵泉银杏、举人宅院和飘雨山庄。
古民居和举人故居
从村南的南岭上看,村落的形状似龟,而龟是“四灵”之一,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灵水村前后有三条青石铺就的主要街道,数条蜿蜒的小巷,曲径通幽,扑朔迷离。灵水村的古民居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堪称中国北方明清时期乡村民居建筑的典范。灵水村古建筑一部分为明代民居,多为清代民居。四合院民居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装饰华美,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古民居的砖雕、石雕、木雕蕴含着古老的民族文化。灵水村的四合院主要由正房、倒座房和左右厢房组成,里面是一个口字形的中心庭院。
四合院的建筑标准、规模和装饰等体现了严格的等级限制。灵水村保存最好的四合院是92号的一家宅院,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门窗木雕精美无比。门楼为硬山顶,清水脊,砖墙侧面与门之间设有门神龛。门前两侧的石墙上分别刻有“读书便佳”和“为善最乐”的字样。灵水村65号一处民居内的木雕隔扇,古香古色,雕刻精美。我们走在青石铺就的街巷中,偶尔可见镶嵌于民居宅院墙体的石碑上刻有“泰山石敢当”的字样,是作为一镇物旨在避邪纳福。灵水村现有十几处举人故居宅院遗址,如刘懋恒、刘增广、谭瑞龙故居宅院等,而挂着“举人宅院”牌子的是特指清末灵水村最后一个举人刘增广的宅院,为清代四合院建筑,位于灵水村后街81号。这处宅院是一座三进的长方形四合院,建筑物青砖灰瓦、雕梁画栋、雕花门楼、砖雕影壁、顶覆合瓦、精巧别致。整个大宅院分为前院、中院和后院,共有房屋20余间。宅院内建有门楼、影壁、石阶,浑然一体,古色古香,透着一种“儒雅气质”。
院内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大门楼格外引人注目。刘增广(1866―1943),祖居灵水,少年时代在斋堂念私塾,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应顺天府科考,得中“甲午科”举人。历任山西左云县知县、静乐县知县、吉州知州和候补知府。1937年8月卫立煌部与日寇激战髻山时,这处宅院是第十师的指挥部。刘懋恒宅院是灵水村最为引人注目的宅院之一,高达约2米的地基是用长方形的大块石料砌成,建于明朝,虽然地基上面的房屋几经翻修,可是地基却依然如故,坚固无比。据说,刘懋恒的故居原为五进相连的大四合院,后经200多年的沧桑变迁,现在以分为一个个***的院落。灵水村明代富绅刘增昆的宅院是一套5进四合院,为南北向五座相连的四合院,共90多间房子。这处大宅院由于年久失修,宅院后边的几个院子已破损,失去了昔日的“豪门”风采。但从灵水村现存的这些古民居和举人故居遗址,从中能看出不同凡响的明清建筑风格,可以追溯到当年举人的“仕者”风范。
文物古迹
灵水村发现有珍贵的皇家文书――奉天诰命,这是清康熙年间(1693年),朝廷封赠刘懋恒之父刘应全为中宪大夫的文书。刘懋恒是灵水村人,官至山西汾州知府,正四品。这份皇家文书是研究清代官员亲属封赠制度的宝贵资料,现已被门头沟区档案馆收存。
在灵水村距今还完好地保留一块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为保护环境、保护水源的“三禁碑”,镶嵌于灵水村南海火龙王庙山门左侧墙上,高0.94米,宽0.35米,石料为石灰岩,上面刻有详细的村规民约。碑文中含有池内三禁:“凶泼投跳,愚顽搅浑,儿童汗溺。”池台三禁:“宰杀腥膻,饮畜作践,浆衣洗菜。”“三禁碑”立于康熙辛未年,即1691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灵水村龙王庙前有八角龙池,是村民共用泉水的地方。“三禁碑”是对这处水池起保护作用。可见,灵水村民在300年前就有这么强烈的环保意识。“三禁碑”是迄今为止在北京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环境保护的碑记。
刘懋恒墓碑分三部分(碑额、碑身和碑座)还散落在村口不远处的田地旁。碑额上刻有“碑记墓表”,碑身刻有表彰刘懋恒一生功绩。刘懋恒为灵水村的一代名人,他的墓碑上的碑文是他一生功绩的历史见证。
灵水龙王庙戏台建于明代,与南海火龙王庙山门相对。戏台坐南朝北,建在石砌台基之上。戏台面宽6.8米,进深8.7米,台口高2.64米。硬山式,灰筒瓦覆顶。八柱,五架梁,戏台中部有木隔扇,把戏台分成前台和后台两部分,隔扇左、中、右设有三门。龙王庙戏台已被门头沟人民***府于1985年作为文物保护单位。
灵水村现存17座寺庙遗址,有以儒学为代表的文昌阁、魁星楼;以道学为代表的龙王庙、娘娘庙;以佛学为代表的灵泉禅寺等。儒、道、佛寺庙共处一地是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村西莲花山下的灵泉禅寺建于汉代,是灵水村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寺庙,也是有文字记载北京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现仅存一座山门,门额有“灵泉禅寺”石刻。据明《宛署杂记》记载,灵泉禅寺,在凌(灵)水村建自汉,1485年―1505年重修。灵泉禅寺院内有一株古槐、两株银杏树,其中一株银杏树为雌雄共体,每年都结有果实。这两株银杏树为国家二级古树,为灵水八景之一。村西建有南海火龙王庙、天仙圣母庙、观音堂、二郎庙,此四座庙宇彼此相邻。遗憾的是,这些庙宇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和废墟。但从这些残垣断壁和废墟遗址中,人们仍能感受到古村落昔日的辉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遗址和废墟见证了古村落的沧桑岁月,“废墟文化”拉近了人们对历史的亲近感。
南海火龙王庙院中两株千年古柏(侧柏),两株古柏主干分杈处分别长有一棵桑树和一棵榆树,灵水人称其为“柏抱桑”和“柏抱榆”,是灵水八景之一,是北京的“古柏奇观”奇观。这两株千年古柏均为国家一级古树。
文化底蕴
灵水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源远流长。村民们自古以来崇尚教育,读书风气浓,古代出过举人,近代出过学子,以“举人文化”而扬名,是乡村文化的典范。据记载,此村曾考取过22名举人,2名进士。
特别是“名举”刘增广、刘懋恒,德行双馨,为灵水村争得了“京西灵水举人村”的桂冠,由此产生了灵水村的“举人文化”。民国时期,这个小村落曾走出过6名燕京大学的学子。***后,村中也有许多学生考取大学。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落出现如此多的读书人,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科举制度和北京乡村文化的渊源,因此被誉为“举人村”。据记载,早在明永乐八年(1375年)灵水村就办起了社学。灵水村举人刘增广倡导在木城涧的玉皇庙建立了新式学堂,并亲自撰写碑文。据说,这是北京地区最早的学堂。1914年,灵水村也办起了学堂。1935年,又在村内灵泉禅寺开办了高小。1952年,灵水村办起了中心小学。1960年,这里还开设了中学班。小小的村落如此重视教育,体现了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2005年6月的一天,我们专门到灵水村小学采访,位于村西灵泉禅寺院内的灵水小学由于生源不足已被取消,原有的几名教师和一些学生已转到***响中心小学。村里现在只剩下一个由1名女教师和5名学龄前儿童组成的学前班,依然在灵水小学上课。这所昔日辉煌一时传承下来的“举人村学堂”,如今已经风光不再。
这个村的乡土民俗文化十分浓郁,特别是灵水村的“秋粥节”。每年立秋的那一天,灵水村的村民自发聚集在一起喝秋粥。康熙七年(1668)斋堂川闹水灾,康熙二十一年又发生大旱,刘懋恒先后捐出粮食3700余石,救济灾民数以万计。刘懋恒(1631―1691年)是灵水村人,出生富豪之家,自幼读书,于清康熙年间步入仕***,历任内阁中书、刑部浙江司主事、山西汾洲知府等职。刘懋恒为官清正,勤***为民,深受百姓爱戴。为纪念清末刘知府赈灾赊粮之义举,村民将立秋节改为“秋粥节”,集资置办大锅,你出一把米,我出一把豆,你添水,我加柴,大伙共喝“举人粥”。灵水村每年立秋的“秋粥节”传至今日已变成了“金榜节”。
近年来,每逢立秋,一些准备高考的学子们到这里喝“举人粥”,感悟先人的“中举之道”。现在,灵水村千年以来的文化一脉相传,村中耕樵读书之风盛行,灵水村的人们仍注重文化传统的传承,灵水人多通晓琴棋书画。著名歌星田震童年时代曾生活在灵水村,住在170号宅院四合院的一间厢房。村民刘成海曾给我们展示他画的一些有关灵水村的古建筑、古寺庙的素描,其中许多幅画是宗教寺庙的复原***,是根据村里老人的回忆画成的。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稿展示了灵水人的灵气和对文化艺术的推崇。现在,灵水人仍保留蹦蹦戏、正月十五转灯场习俗,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贴对子,以示文雅之风。村中民居的墙壁上至今还保留有时期和时期的标语。一些民居的院落内墙壁上还书写着诗词。2005年6月的一天当我们走进村落一家院落,一位老人正专心致志地读着一本中译本《传》,那一刻不由让我们对灵水人肃然起敬。当年村里“君子不争”、“猪羊圈养”等广为传颂的佳话更让我们领略了灵水村的文化底蕴。
每次去灵水村都有一种让我们心灵感到震撼的力量。千年古村落――灵水,是追寻历史,感受自然,寻幽访古的好去处。然而,如何保护好这一经历了千年沧桑岁月的古村落则任重而道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京西千年古村落――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