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古寨地处广东潮州韩江中下游西岸,始建于1000多年前的南宋年间。当年古寨的东面筑堤防韩江水,堤岸叫做“塘”,南面环以水域,叫做“湖”,故称“塘湖”(另一说该寨的东面濒临韩江,且古时西、南、北面皆有池塘,俗称“塘湖”)。古时候,龙湖古寨既是潮州重要的贸易商埠,又是人文鼎盛的“风水”宝地,以“潮居典范、祠第千家、书香万代”而名盛于世。据考证,龙湖寨历代科举出身的进士、举人达53人,名人的题词、书法、碑记也相当多。如今,在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的寨内,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有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这些建筑既体现了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又荟萃了木雕、石雕、嵌瓷、彩绘、贝灰塑等典型的潮汕民间工艺精华,故有“潮汕民居大观园”的美称。
历史悠久,书香馥郁
据考证,古寨初创年代为南宋绍兴二年以前(《海阳县志》有绍兴二年建地藏院的记载)。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乡人筑寨自卫,龙湖寨就形成了“三街六巷”的聚落规划格局,寨中汇聚有数百座宗祠、府第、商宅、宫庙等建筑物。古寨的结构很讲究,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寨中央直街由于形似“龙脊”,加上该寨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因而称“龙湖”。龙湖古寨结构设计有致,布置明朗,俨然一座小城,其地形及建筑风格与古时潮州府很相似,故有“小潮州”之称。
龙湖寨便利的水陆交通,是它后来成为繁荣商埠的一个重要条件。创寨之初,龙湖东有韩江,西临尚未湮没的古彩塘溪,陆路又是通往府城的要道,周围十里沃土。龙湖恰处于韩江的出海口,古时陆路交通不便,大宗货物运输多通过水运,因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历史上潮州的物资集散地之一。16世纪以后,海运业逐步发展,潮州后来兴起的小港口如东港、西港、溪东、南陇、东里及沙汕头,共同组成了当时联运的港口群,其中的西港即是龙湖东南方的韩江出口处,故龙湖历史上一直是潮州商业贸易十分活跃的墟市。
目前从龙湖寨遗存的民居聚落规模,尚可想象出当年望族聚居、富商云集的盛况。清咸丰八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将潮州辟为通商口岸,因潮州民众强烈反对,加上南海滨线逐渐南移,咸丰十一年,中英双方改汕头为通商口岸,汕头港和樟林港从此随之崛起。西港和潮州其它港口一样,其海运口岸的功能逐渐退化,龙湖古寨便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1 “燕翼堂”是寨里较大的祠堂。
2 龙湖古寨寨门。
3 屋檐角的装饰纹路极尽精致。
4燕翼堂屋脊嵌瓷的花草***案。
据记载,潮汕地区过去“家有千金者,必构书斋,雕梁画栋,缀以池台竹树。”宋代时,注重文化教育的龙湖寨富家大户更在自己的房舍中设立书斋,聘请学识好的先生教授自家的子弟。至明清时期,龙湖的书斋迅速发展,其中,既有富户人家设立的,也有以宗族名义创办的。全盛时全寨书斋数量不少于30处。这些书斋大都环境优美、装饰漂亮、雕梁画栋,成为当地教书育人的好地方。
由于龙湖寨为多姓聚居之地,故书斋名称有以姓氏郡望命名的,如黄姓的“江夏家塾”、许姓的“高阳家塾”、肖姓的“肖氏书斋”。但更多的是由邑绅或进士、举人命名,如“梨花吟馆”、“读我书屋”、“抱经舍”、“雨花精庐”、“怡香书室”等等,书斋名字可谓各具意蕴,别有情趣。龙湖的书斋内外,处处充溢着浓浓的书香。
百家荟萃,潮居典范
在龙湖寨的直街横巷里,从100余座代表各个姓氏的宗祠民宅中,还可以发现不少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秘密”。据说,明朝时,朱元璋对官府民宅有严格的要求,规定平民百姓所建房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及彩色装饰”。然而,龙湖寨里却有不少“准五间”的斗拱及彩色装饰,彰显了当时这里“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尊贵非凡气魄。如此大规模的群居精品,在岭南地区极为罕见,故有“潮州厝,皇宫起”的谚语。这些府第、民居的门廊主面装饰浓重,门匾、侧壁等多绘风俗彩画,十分气派;天井地铺卵石或条石,摆设花盆,简洁明快;门厅与天井间置屏风隔扇,使空间转折变化。这些建筑虽经历沧桑,但石刻文字仍清晰可见,墙上壁画栩栩如生,屋脊嵌瓷的花虫鸟兽生动传神,潮味极为浓郁。
龙湖寨布局讲究,按风水学“九宫八卦”建置,北门坐巽向乾,南门坐艮向坤。东面有三街:新街、上东门街、下东门街;西面有六巷:五宫巷、隆庆巷、福兴巷、狮巷、中平巷、伯公巷。东面三街主乾三连为天,南面六巷主坤六断为地,水自东向西流。按传统说法,“水能生财”,不可尽泻,所以在西面修了池塘蓄水,称为“泽节”。
沿着南北走向的石板轻踏“龙脊”,一座座明清时期的潮式府第祠堂,青瓦粉墙、精美石雕、气派的门庭扑面而来。少量宋代的线条洗练的宋式的建筑结构,大量的带简约风格工艺精巧的明式建筑,华贵尚美精雕细刻的清式建筑,带南洋风格的华侨建筑,古今并构中西兼有,式样层出,几乎囊括了潮汕地区所有的民居样式。
从“龙脊”走到福兴巷,可以看见最古老、仅存的南宋时期建造的青砖民居。千年时光侵蚀,着的青灰泛蓝的方砖,仍透着朴雅庄重,古典凝练。明清民居占据龙湖古寨建筑的大部分,其中以清代建筑最为华丽同时也保存得最好。位于福兴巷的儒林第,坐北向南,分四进,始建于乾隆中期,是到苏州经营糖业发迹的黄衍、黄鼎相父子两代所建,是龙湖寨内唯一具有苏州民居特色的建筑。
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潮汕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筑。许氏宗祠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寨内最大的祠宇,格局为潮州传统建筑四点金格局的扩大,分为四进布局。其二门为较具特色的三门面,称为三山门;其中门也称鞠躬门,中门上额有两个长出的圆形门簪,中门两旁有石鼓二个,这石鼓也称户对。该宗祠的建筑大部分的地面都是以石板为主,大门前和二门的地面全盖石板。
龙湖古寨另一个有名的祠堂,就是清代富商黄作雨为其生母周氏所建的“阿婆祠”――潮州唯一的女祠。康熙初年,黄作雨生母周氏过世后,黄作雨欲将母亲牌位放于氏族宗祠中,族人强烈反对,黄作雨生母周氏为妾侍,按封建社会规例,不得入祠。黄作雨便毅然斥巨资在黄氏宗祠旁另建了一座更宽大、更气派的母祠。阿婆祠的建筑格局为门前广埕的二进四厅相向,四面八屐,大厅以四柱通木瓜、筒斗、大退扇的宫殿形式,大门楼屐下还以倒挂莲花为装饰。
宁静古寨,美丽寂寥
古寨里真安静,以至坐在寨门口那株老榕之下,能够听到家禽的足音,以及昏睡着的狗儿的哈欠。有抱着孩子的妇女,坐在床头扇着棕榈叶制成的老扇;有光着膀子的男人,三五成群坐在地板上喝着啤酒;有门庭冷落的作坊主,在旁若无人地晒豆干,做米粉;有呼吸沉重的老人,背着手,一步一步,萧然走过一线天之下的墙根……古寨平静的生活方式不受外界的干扰,不被他人的喜好所影响。人们用古老的方式做面条,但能卖出去多少,赚到多少钱,并不去关心;人们在古老的巷子里开中药铺,有几多患者进出,无暇去思索;人们在低垂的屋檐下开一个小窗,卖几瓶水、几包烟,虽然顾客零星,但仍比外面便宜。
这里没有一个游客,丝毫看不出“景点”的样子。走进一家“翰林第”,从结构上看属于岭南大厝中品级较高的驷马拖车式,但已经完全废弃,门口写着“危房请勿靠近”。虽然冬瓜梁已经歪斜,藤蔓野花满院,却仍能看出屋主当年建厝时宜子宜孙的处处精心考虑。我想,也许物质的东西包括我们自己都难以保留长久,只有思想和精神才能恒久。
古寨的“龙脊”长度只有1公里多,我却走了两个多小时。不翻看历史,不考究建筑,只是且行且感,只让最感性的体验从空气里钻进来。有时立在一扇华美的大门前,看着阳光隐现,有时坐在一段颓檐之下,听着燕子呢喃,心里一直有一首歌。书院、祠堂、民居、古井、古榕树、来往的自行车、居民们躲避镜头的脚步,一切意象都美丽地寂寥着。
1 天后宫前的老树。
2 林氏宗祠的大门。
3 古寨深巷。
tips
食宿:寨内没有住宿,吃饭的地方也很少,建议吃住在潮州市区。
交通:龙湖古寨距汕头飞机场40分钟车程,距潮州火车站30分钟车程。从潮州出发,可乘潮州去汕头的护堤线前往,发车地点是潮州汽车总站,到达龙湖约40分钟,返回时可以在江边公路上拦车,去潮州的过路大巴很多。
土特产:龙湖酥糖早在民国时期已是潮汕地区著名的特色小吃,闻名海内外,龙湖炖糕也称书册糕、云片糕,清甜松爽,老少咸宜,有补中健脾的功效。
门票:20元,不过非节假日通常没人售票。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龙湖古寨 潮汕民居大观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