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由湖北省博物馆谭维四先生组织与主持发掘的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堪称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掘之一。
曾侯乙墓规模之大,为我国同时期考古发掘所仅见。其出土文物总数达15000余件,品类齐全,质地多样,属东周考古的空前发现。
曾侯乙尊盘是该墓出土的国宝级文物,包括曾侯乙尊和曾侯乙盘各一件,合称尊盘。
尊通高33.1厘米,口径25厘米,重9千克,由尊体与多种附饰、附件组成。口沿饰繁缛精细的多层透空附饰,颈、腹和圈足各附4条形态各异、曲张多姿的龙形附饰。尊口颈器壁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单层透空编网状器壁,外层由矩形铜梗弯曲形成单层透空网状器壁。内外两层口沿连接着内外两圈高低相问的多层透空附饰。每圈有高出的16个花纹组合,每个组合由形态不一的4对小变形虺饰组成,小虺各自***,互不依附,虺尾上翘。每条虺的背面由近似圆形的小铜梗形成多层弯曲支撑,小铜梗立于尊口颈外层透雕器壁的铜梗上。结构如此繁缛的曾侯乙尊口沿,似巧夺天工的立体花环,玲珑剔透。
盘通高24厘米,口径58厘米,重19.2千克。盘身盘足附饰与尊相似,多由曲姿多张的龙、虺组成。盘口沿之上饰4个对称矩形多层透空附饰,结构与尊类似。
在所有的先秦青铜艺术品中,若以工艺先进复杂、铸作精湛、装饰瑰丽而言,当首推曾侯乙尊盘。著名学者李学勤形容尊盘的多层透空附饰犹如“丝瓜络子”“达到了中国青铜器的极致”。结构如此复杂的青铜器,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实属罕见。
由于口沿附饰是在很小的体积中形成的极为繁复的立体透雕结构,其如何成型以及如何与器壁连接,尊盘一出土立即引起研究金属成型技术的中外学者极大兴趣。虽然早在1979年6月已由中国铸造学会组织国内铸造界多位权威人士对其进行技术鉴定,确认附饰采用了熔模(失蜡)铸造技术,然而近30年来,“失蜡法”铸造说以及由组合块范铸造出附饰单元再焊接组装说等说法,使曾侯乙尊盘成型技术成为科技史界极具争议的问题。
欲使曾侯乙尊盘成型技术得到确切的结论,必须摒弃对文物仅凭肉眼观察,不作任何分析检测,不做模拟试验,仅凭主观臆测的研究方法,实事求是地尽可能作无损检测,并对其工艺作仔细观察,从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学的角度,科学地判断尊盘的成型技术。在此基础上,完全模拟古代工艺铸造与尊盘表里一致的复制品,方可证实所推测的成型工艺是否正确。由于尊盘不可取样,近距离观察也十分不易,欲按上述科技考古方法获取成型技术的正确结论难度甚高。于是,对尊盘运用当代技术先行“高仿”,以佐证其成型技术的方法应运而生。四川新概念青铜时代艺术品有限公司花大力气运用当代失蜡铸造技术高仿成功的尊盘,充分再现了出土尊盘造型及纹饰的所有细节,使尊盘外观几可乱真。不仅如此,这套高仿作品还十分重视失蜡法工艺细节的再现,经中国铸造协会艺术铸造专业委员会专家鉴定认为,运用当代失蜡铸造技术仿制成功曾侯乙尊盘极为不易,这是迄今所见仿制水平最高的一套尊盘。尊盘的高仿成功,不仅对于古时尊盘成型工艺提供了有力佐证,并可为尊盘完全按古法复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意义非同一般。
责编 一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曾侯乙尊盘的铸造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