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肖邦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完成于1831-1842年。肖邦的叙事曲是受文学上的叙事诗和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的影响,在他的叙事曲中充满了民间风格,主题都是民歌性质的,并且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即兴性和变奏手法,唱出了波兰人民的生活、斗争和愿望。本文通过对《降A大调叙事曲》进行研究分析,探索出这部作品的创作特征与演奏方法,表明该作品具有肖邦叙事曲的整体特征和肖邦作品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肖邦,《降A大调叙事曲》,创作特征,演奏方法。
一、创作来源
肖邦的叙事曲是肖邦作品中极具代表的一种体裁,叙事曲(ballad)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最初,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19世纪初,声乐叙事曲开始普遍流行(此时的代表作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如《魔王》、《野玫瑰》、《菩提树》等),肖邦第一次创造性地将这种体裁运用到器乐中来,而且在性质上有了很大变化,成为一种大型的乐曲,使它具有宏伟广阔的史诗性的内容。
二、《降A大调叙事曲》0P.47作品内容
这首作曲作于1840年至1841年间,关于这首叙事曲的内容,因为肖邦生前并没有说明,因而一些肖邦学者说法不一,但更多的人则倾向它与德国诗人海涅的叙事诗《洛列莱》有关。
关于《洛列莱》,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一位勇敢的少年骑士,他祖辈留下的美丽城堡座落于蓝湖湖畔,少年经常在傍晚徘徊于树木茂盛的湖岸边,后来,遇见了一位特别的姑娘,深邃的眼眸中总是带着淡淡的忧伤,于是两情相悦展开了梦幻般的爱情,但是在山盟海誓之后,他却没有抵住诱惑背叛了自己的诺言。
三、肖邦《降A大调叙事曲》的创作分析
(一)总体结构
《将A大调叙事曲》在结构上肖邦采用了回旋曲式与奏鸣曲式综合的形式。全曲始终不断重复着引子中短小的动机。
第二主题的“插部”在展开部前后多次出现,使得作品具有了回旋曲式的特征。第一主题具有鲜明的叙事性,像温柔的对话;第二主题像一幅色彩鲜明的生活***景,具有舞曲性质,结构是三部曲式;第三主题是对称的、集中的结构,是一个轻巧、优美、华丽的装饰性主题,具有洛可可装饰性的风格。
展开部的前半部分完整地保持着第二主题中部的结构,调性稳定,不是真正的展开,更接近于变奏。
再现部第一主题具有巨大的动力,结构从三部曲式缩短为扩充的乐段,连续的属七和弦和减七和弦及力度上的加强将乐曲逐渐推向高潮。
尾声具有收敛的特征,旋律流动,最后的四个起到了很好的收拢作用,回到主调性,给人以完整的感觉。
(二)曲式结构与演奏方法分析
肖邦《降A大调叙事曲》是肖邦叙事曲作品中难度比较大的曲目之一,全曲以降A大调为主调性。曲子开始没有常见的引子,所以第一主题的前面八个小节感觉好似故事的开场读白。旋律优美、温柔,演奏时要表现得心平气和,但不能平铺直叙,弹奏时注意贴键,用指腹触键,音与音之间转换时运用手指的力量横向移动,手指相互更替转换力量,尽量做到轻与慢,使乐句流畅,让音乐显得神秘、安静。
特别应该值得注意的是,第3小节的左手部分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应该和右手旋律第一个音同时下键,对齐弹奏。第9小节开始,力度上增强到f,同时应注意踏板的收尾,一定要干净、利索。第10小节开始一直到第25小节,动机变得短小精悍,旋律线条变得流动起来。第26小节起,颤音连带双手琶音反向进行,单音旋律的声音要饱满,节奏要精确,特别是短小的三十二分音符。第37小节在降A大调上再现。这种以平行小调的属和弦为大调作准备的手法,在浪漫派的作品中实为典型。从50小节起,以摇摆的状态为节奏的基础,上方清晰的高音又使船歌的体裁特点浮现出来,呈现一种摇曳、空灵的感觉。第77小节起情绪开始加强,突出力度的变化,力度上升的过程要明显,逐渐向第一个小高潮推进。从第88小节开始回落,力度减弱,色彩由浓向淡褪去,踏板要干净,注意连线的起始,断句要有呼吸。从第116小节开始至124小节结束,是一个华丽的过渡,右手高声部旋律音色婉约,装饰音增添了炫耀,整体展现出肖邦音乐中常出现的Rebato(自由的节奏),像一场华美的盛宴展示在世人面前,此处可以当成是演奏者的自由“solo”。第136小节进入高潮,左手伴奏为低音十六分音符的琶音跑动,均衡却不失潇洒,高声部和弦从结构和力度上有了变化,让人感觉热烈、激昂,但是旋律线条的歌唱性丰富了高潮处的音色。在139小节右手部分,将琶音的低音和右手的第一个十六分音符对齐弹奏。第157小节起,开始了左手旋律的跑动,弹奏时应注意低声部流动的音色,此处肖邦运用了连续的半音级进,显得紧张、急促,弹奏要连贯,高声部的和弦此时加入了跳音,跳音演奏要轻巧,不要显得突兀、惊恐,此处可加上左脚的弱音踏板。第165小节开始高声部持续八度旋律出现并且不断重复,左手成为主旋律部分,整个过程情绪热烈坚定,为第173小节的高潮作了较长的铺垫,凝聚了高潮前的情绪,弹奏时右手贴着琴键行进。第179小节起在每小节第一拍和第四拍加上重音记号,这样弹奏可以使节奏准确平均,值得注意的是,双音的演奏同样要注意旋律线条的突显,不能将整个和声混淆,这样更能体现旋律的流动性。第183小节开始,右手又开始出现短小的动机,左手和声肢体变为琶音的形式,体现出一种摇曳的姿态,委婉且羞涩,情绪上却没有减弱,为之后的结尾作了情绪上的延伸,乐段力度上开始增强,逐渐推进到第213小节的ff,左右手声部都以和弦和八度进行为主,推动了结尾的发展,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尾声部华彩片段与中部的华彩片段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以连续音阶和琶音跑动为主,增强了技巧性,充分让演奏者炫技,演奏时一定要灵巧。表现出华丽与优雅。结尾的最后四个和旋坚定有力,功能上的递进,最后在主和旋上收拢终止,使乐句有终止感。
四、结论
肖邦的叙事曲规模宏大,具有宏伟、华丽的特征,音乐形象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和戏剧性。肖邦的独创与探索,无论是在内容精神的表现方面,还是在曲式结构、钢琴织体的形式技法方面,都突出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为后期器乐体裁的叙事曲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肖邦的钢琴音乐是人类音乐文化艺术史中的不朽之作, 其音乐创作的不断坚持发展和创新, 使他的这首《降A大调叙事曲》钢琴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杨秦生.《肖邦叙事曲的创作特点》[D].天水师范学院.
[2]朱晓培.《肖邦第三叙事曲演奏中的问题》[M].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
[3]王雪.《肖邦叙事曲体裁及演奏方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
[4]于润洋.《 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7.
[5]任怡瑾.《肖邦叙事曲的创作特点》[M].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6]沈枫.《第一钢琴叙事曲的浪漫主义风格特征分析》[D].
[7]于润洋.《悲情肖邦》[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p49.
[8]冯智全.《肖邦大型作品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第15页.
[9]杨秦生.《谈肖邦钢琴叙事曲的创作特色》[D].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肖邦《降A大调叙事曲》Op.47创作特征与演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