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曲是肖邦音乐创作中最富有诗意、最具浪漫注意特色的一组作品,其中《bE大调夜曲》则是最能体现肖邦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代表作之一。本文着重从曲式结构、旋律、和声、自由速度等方面对这首作品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诠释该作品,从而促进钢琴演奏者进一步了解其内涵。
关键字:肖邦;《bE大调夜曲》;创作技法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是19世纪欧洲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的一生很短暂,但他的音乐创作却延续了近30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于钢琴创作,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珍品。他的钢琴作品所涉及的体裁十分广泛,奏鸣曲、叙事曲、谐谑曲、即兴曲以及前奏曲、夜曲、练习曲、波兰舞曲、圆舞曲,玛祖卡等,而在其所有的钢琴作品中,最能体现肖邦“诗人气质”的就是它的夜曲。
夜曲最早起源于18世纪英国天主教堂的晚祷歌调,19世纪初,由英国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菲尔德首创“夜曲”这一体裁,一般是由右手演奏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左手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进行伴奏,大多局限于描写夜晚情调,以爱情为主题来表达内心的忧郁、喜悦等各种情感,音乐形式较为单一。肖邦则把这一体裁发展到一个鼎盛时期,使之成为浪漫主义钢琴体裁的典型代表。
《bE大调夜曲》创作于1830年,是肖邦早期代表作之一。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还对社会、生活充满了幻想,乐曲的创作风格受菲尔德夜曲无言歌式的创作手法的影响较大,右手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左手则是以分解和弦的形式进行伴奏,作品表现出安静祥和、多情善感、浪漫恬静的气氛,充分展现了肖邦细腻、富于诗意的情感内涵。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首作品:
一、曲式结构
在夜曲的曲式结构上,肖邦大大扩展了菲尔德的简单结构与织体。肖邦的夜曲虽然基本上运用了ABA三段体结构,但他常常发展成为更自由的形式,如主体的重复有时是在一个激动不安的中部以后的休息,有时又是另一个高潮。他在再现部尾声中常加入没有对比,仅仅利用旋律的重复继续陈述他的乐思,有时更以一个短小的动机为主线连接各个不同的段落。
这首《bE大调夜曲》的结构为变化三段体,呈示段本身变化重复一次,中段根据呈示段的主题材料加以变化,展开,因此又被称为“引申型中段”。再现段变化重复呈示段主题。此外,乐曲的最高潮是在尾声部分,这种高潮出现在乐曲结束之前的写法,使得该曲在结构安排上颇具特色,也使音乐在听觉上出现意外而又合理的新鲜感,给人听觉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该乐曲有三个主题素材,A主题旋律优美,具有歌唱性,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这一主题在曲中出现了四次,用行板呈示出来,情绪也较为连贯,后三次的反复则是对这一主题的变奏,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在B主题中,速度上的变化促使音调显得活泼激动,感情上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这一主题在曲中共出现三次,随之又变化再现A主题,此处的A主题较之于第一段,其即兴色彩得到增强。A主题和B主题再重复一次后进入C主题,这一主题虽为补充段落,但却是全曲的高潮。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引申型中段”中出现了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这种创作手法使得夜曲在结构安排上颇具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旋律特征
有人把肖邦称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旋律作曲家之一,肖邦音乐那浪漫动人的艺术魅力,首先是通过旋律来表现的。作曲家对于旋律的把握同时也是《bE大调夜曲》的一大亮点,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主要是通过增加经过音加密旋律、使用装饰音、变化节奏、改变节奏力度或织体等方式来实现的。他总是用各种不同的“装饰”性的变奏手法来丰富旋律织体,但无论怎样变化,旋律线条依然突出,他的“装饰”毫无“造作”之感,而是让人感觉十分自然。
乐曲的1―4 小节是发展全曲的主题(***示-1)。
***示-1
这四小节的和声进行如下:
从和声上看,是传统和声功能进行,这个主题在乐曲中变化出现了三次,和声进行完全一致,旋律却作了加花处理,运用经过音、装饰音及节奏的变化来变换旋律,推动乐曲的发展。而乐曲第9―10小节(***示-2)则是通过力度的变化来表现的。乐曲先是以微弱的力度、旋律下行的方式进入,到第11小节出现强烈坚定的力度,给人以听觉上的巨大反差,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
***示-2
从节奏方面看,乐曲第16、24 小节出现三连音节奏,B主题出现的第2处,作者用了一个四连音,第29小节出现八连音节奏。这些通过改变节奏的律动来表现旋律,使音乐听起来更激动一些。
三、和声
和声是肖邦夜曲中体现音乐个性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这首乐曲使用了大量的副属、重属等色彩和弦及低音声部伴音进行的方法。在调式上,转调、离调的运用,使乐曲在色彩上富于变化。
肖邦《bE大调夜曲》在和弦进行方式上有很大的突破,如***示-3中的和弦进行,是重属和弦到下属和弦的进行,这种进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功能进行的习惯,出现了功能倒置的进行,在听觉上给人以意外的感觉。
***示-3
在调式调性上,本曲是由bE大调转入bB大调,后又回到bE大调。转入属调后,音乐情绪激动、色彩明朗。在本作品中离调的运用是通过使用副属和弦来实现的,例如:在乐曲尾声部分31小节中(***示-4),由bE大调Ⅴ级离调到bB大调,形成了副下属的属七第一转位和弦,后又离调到bB调,形成重属七和弦,最后回到属和弦上,实际上是把ⅠⅣⅤ的功能进行体现的恰到好处。
***示-4
四、自由速度
浪漫主义时期,逐渐打破了古典主义时期绝对精准的节奏约束,在基本节奏稳定的同时,在局部的节奏处理上,可以由演奏者做细微的处理,以造成一种更舒畅的抒绪的效果。在肖邦的创作中,更是体现了这一特征。即我们在演奏中常常提到的自由速度(Tempo rubato),“rubato”意指在旋律线中速度的某种程度的自由。这一形式在他的夜曲中也被广泛运用,它常出现在由快速跑动的音符所组成的乐句中,半音阶处也最为常见。假如没有这种自由速度,它的音乐当会失去原有的感彩,然而如果对这一手法滥用的话,可能就会扭曲音乐的原有意义和内涵。他要求演奏者对左手伴奏严格把关,最讨厌夸张的渐慢、停顿或用错地方的rubato。有关rubato,他经常对他的学生讲:“左手是指挥,它是坚韧不屈的,它是一座钟,右手可以做自己想做和可以做的。”因而我们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在右手旋律rubato的同时,左手触键一定要深且缓,节奏平稳而连贯,要与旋律很好的统一起来。
肖邦在夜曲中展示的rubato来自他自身直觉的悟性,表现出他在音乐观念上没有束缚的自由构思,这是他身处浪漫主义晚期难能可贵的对各种音乐风格的清醒的洞察力与判断力所致。
肖邦的这首《bE大调夜曲》以19世纪特有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夜色,同时也倾诉着作者心灵深处真诚、乐观的话语。全曲不仅在曲式、旋律上远远超越了菲尔德的创作手法,而且还在和声、自由速度及装饰音的运用上,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风格,它是在古典主义创作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的。在演奏肖邦《bE大调夜曲》时,要首先明确这一乐曲曲式结构,同时注意旋律、和声及节奏的变化、自由速度及触键的把握以更好的诠释肖邦的这一作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浅析肖邦《bE大调夜曲》的创作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