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雕母钱的出现,因为直接关系到古代钱币铸造工艺最关键的问题,所以一直是古钱研究同仁非常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后期,孙仲汇先生在南京博物院库房中发现了明代“嘉靖通宝”背“十一两”雕母,被认为是当时最早的雕母钱。其后又陆续出现了“大元国宝”背“龙凤”锡质母钱,“大定通宝”背“申”和四川广元的木质母钱,但由于钱币的品相较差或钱币界关注度较小,讨论的范围及深入程度均不能令人满意。作为本刊钱币栏目主持人,笔者也一直在搜索着这方面的信息。
今年五月中旬,一位老友找我,约见一位前辈藏家的后人,由于是知名的收藏世家,便很快会了面,而且带来了已故老藏家的许多古钱藏品,没想到这又是一次难逢的天赐良机。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竟然是一枚北宋“大观通宝”白铜雕母钱。经我反复验看,底张光洁如镜,四字钱文字口清晰、干净如新,其笔划细部观察,可见上细下宽略成锲形,钱肉部分无任何砂眼及铸造痕迹,确系手工精心雕制。
其钱包浆老旧,属于开门见山之品,“大观通宝”四字钱文是典型的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体,间架结构安排舒展,笔力道劲铁画银钩,比起所见一般大观钱尤为精到。
最为珍稀的是此钱背部穿上刻一“户”字,旁留一斜月纹,证明其为宋代户部***制作的钱样。而斜月纹制作极其工整,应为钱样有意防伪的特殊记号。
此钱直径30毫米,应相当于当时的小平大样。
由于藏家为秦中世家,***前即富甲一方,学养底蕴丰厚,***后为高层民主人士,在统战部门供职,并在考古研究部门担任咨询。此钱为***前所购藏,至今60余年,仍放置于特制盒中,下垫丝棉,爱护有加,可谓传承有序,其真伪无懈可击。
可以说此枚“大观通宝”的出现,是宋代翻砂铸钱的铁证,它的出现把我国最早的雕母出现提前了420多年(宋大观1107-明嘉靖1528年)。这不能不说是钱币学界的一件大事。
这次目鉴的珍稀古钱还有多品。
如“天启通宝”背“广十”即属于创见品。明代“洪武通宝”及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前的“大中通宝”中有广东钱局铸造的大钱,包括“广五”、“广十”等品种,其后明代诸帝铸钱均无背“广五”、“广十”。“天启通宝”大钱有背“十一两”、“密”、“府”、“镇”等当十钱,诸钱谱及文献均无广东铸背“广十”钱的记载,这一出谱品的面世,又为我们弥补了史料之阙。
“大泉五铢”的记载曾出现在数种钱币书籍中,但是,并未见过拓片或其他真切的***形,笔者曾见过一枚实物虽是生坑,但钱文书写风格不统一,难以断定。
这次藏家后人拿来的“大泉五铢”,制作极精,接近样钱的水平,根据钱文及边廓穿孔的形制推测与“大泉五十”极为接近,应属于“大泉五十”的别品,时代应定在新莽。
一并带来的“大富五铢”,亦应是首见品。《历代古钱***说》中,曾有一钱范拓片(砖范)上有“大富五铢”、“大吉五铢”等,因未见铸造实物,有人对该范的真赝提出过质疑,有了这件古钱实物,可以证明前贤著述之诚信度,是钱制作较粗劣,但文字颇有古人随意率真之风。以其时代风格判断,应为三国至南朝前后。因铸量不大尚且欠规范,其性质应为早期民铸吉语钱。
另有“铢铢”,钱文形制均与西汉“三官五铢”一脉相承,亦为官铸别品。
此外还有“高昌吉利”、“山阳”布币、“东周”环钱都是属于珍罕品种,“建炎重宝”也是近年不易见到之稀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藏家有一“次布九百”之石范,背有“十二”编号,应为官铸钱币之遗存。像这样毫发无损、保存完整的钱范,也是弥足珍贵的。更何况“次布九百”属于珍贵的“六泉十布”之 。
其所藏之成都庆记“天一福金号”金币,至今已七八十年历史,面背分别为雄狮、帆船,制作精良,工艺水平甚高,上标有“9999”成色。作为民铸金币可谓独树一帜,目前金融界对此研究甚少,实际上在民国通货膨胀时期,民间银号发行硬通货币,这一现象,颇值得重视,尚希方家探讨。
(责编: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