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北魏时,法定和尚重开灵岩山,青蛇引路、二虎驮经到此,法定仰观山如连城,陡不可攀,便面壁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感动菩萨,一道阳光射穿岩石,光照数里,法定循光前行,最后找到灵岩寺的建址。
游泰山不游灵岩,
不成游也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历史。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海内四大名刹”,并名列其首。
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东北的山谷之中,虽然它属于济南,但是离济南有50多千米,离泰安却很近,大约25千米,泰山作为五岳之首,位于古鲁国的北麓,作为东夷文化的核心地标,古往今来,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意义和象征,而自泰山一路向北20里地,有一名叫界首的所在,那里是齐鲁两国的国境线,在此地继续向北,不远处即是灵岩寺所在的万德镇,所以,灵岩寺所在的位置,恰恰一语道破古人在选址建寺方面的匠心独运:灵岩寺同时承担了两种文化与文明的集大成者的角色。说它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为过。当然,还有更多更有分量的原因值得我们称道:灵岩寺是山东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寺院,这里保存了许多庄严肃穆的殿堂,堪称国保级的文物,青翠的古木,秀美的泉石,旖旎的风景。难怪明朝文学家王世贞游览灵岩寺后赞叹道:“灵岩寺是泰山背阴最幽胜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也。”
千百年锤炼始到今
谈起灵岩寺的历史,便不能绕开山东佛教史。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中国建立最早的寺院洛阳白马寺、五台山显通寺。东晋时期,河北著名高僧***澄派遣高徒朗,来山东传播佛教。朗公来泰山弘法,在泰山北部济南南郊昆嵛谷建山东第一座寺院朗公寺,并以此为基地传经布道,寺院规模迅速扩张,朗公由此名声大振,甚至南燕帝慕容德都拜朗公为师,并赐当时泰安和长清的所有赋税给寺院作为布施。后朗公在泰山西北方山上建寺,即今天的灵岩寺,千百年来,灵岩寺虽经几次灭法和战乱毁坏,但大部分建筑和文物均完好保存下来。
灵岩寺在第一次灭佛后损失惨重,到了文成帝即位,佛教重又兴起,北魏正光年间,高僧法定在方山北麓建神宝寺,后来迁回山南,隋唐时期佛教兴旺,灵岩寺影响更加巨大,此时,著名僧人义净、玄奘都曾到此论经说法,甚至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都要先来灵岩寺拜佛,再到泰山祭天。一直到清朝,因为泰山周围尊崇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佛教逐渐衰微。建国后灵岩寺进驻部队,成为***事,客观上起到了在时期保护寺院的作用,1981年寺院恢复开放。
森严庙宇处处精彩
从万德镇离开104国道,沿一条小路前行十余里,便进入灵岩寺山门,山门外有一牌坊,叫做灵岩胜境坊,是灵岩寺的第一道山门,建于清乾隆26年(1761年),上书红字为乾隆亲笔所题。乾隆一生喜好巡游,他在位的60年间,曾6次南巡,5次东巡,先后10次到达泰安,6次登上泰山峰顶,8次驻跸灵岩寺。此地有8块御碑,见证了当年乾隆留下的赞颂灵岩寺诗作。
走进灵岩寺,迎面便是天王殿,此处又名二山门,建于明代,殿内一尊笑脸相迎的慈祥的佛像,叫做弥勒佛,藏传佛教叫“强巴”。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一尊佛。
进入殿内,两侧分列护法四大天王,这是佛教二十诸天中的四位天神,位于第一重天。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赤龙,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中国神话中托塔李天王李靖就是从多闻天王演化而来。在中国,四大天王也被称为“风调雨顺”。其中,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四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
在弥勒佛的后面,面向寺院的是韦陀。韦陀是佛的护法,为南方增长天王属下的八神将之一,位居四大天王32员神将之首。
从天王殿后门一出,豁然开朗,两侧为钟楼和鼓楼,我们常说的暮鼓晨钟,就是指僧侣上晚课的时候敲鼓,上早课的时候敲钟。钟鼓原为佛教法器,据说当年佛祖讲经时大家不能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佛祖就创立了这项暮鼓晨钟的规定。后来汉传佛教进行了引申,每天清晨,起床前要“先敲钟再敲鼓”,敲钟是为了超度死去的人,使他们在另外的世界不用受苦。晚上静止的时候要“先敲鼓后敲钟”,敲鼓是为了保佑活着的人享受幸福生活,永保太平。
大雄宝殿前,有两株古老的银杏。每年深秋,银杏叶变成金黄色,十分漂亮。一般来说,寺院内外种植的树木,以松柏和银杏这些少生病虫害、长寿的树木为主,原因在于佛教讲求不杀生,所以就选择这些少生病虫害、长寿的树木种植。
灵岩罗汉仿佛天意使然
玄奘到底有没有到过灵岩寺,历史上有争论,但是在同一时代还有一位僧人,名叫义净,他从水路去印度取经,回来的时候据说跟随海流漂到了现在的美洲,最新的考证证明义净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美洲的人,他不仅是著名僧人,还是著名航海家。义净是济南人,曾经在长清土窟寺出家。
在灵岩寺,最核心的并非大雄宝殿,而是千佛殿,这里才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其内集中了大量文物,建筑本身也是相当有价值。在千佛殿四周墙壁上,有很多高30厘米的铜铸或木制小佛,原有明代制作的铜、木小佛千尊,今存293尊,其他是近年来制作补齐的,千佛殿即由此得名。
大殿东西及后壁有80厘米高的砖砌束腰座,上有40尊罗汉泥塑,这就是灵岩寺的镇寺之宝——宋代罗汉像。这些罗汉像是北宋山东人宋齐古施舍的,最初有500尊陈列在鲁班洞附近的罗汉堂中,后罗汉堂倒塌,没有被砸毁的罗汉像被转移到天王殿中,清末移到现在的千佛殿内。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谁都可以修罗汉行,都可能得成“罗汉果”,在家一样可以修成罗汉。一旦成了罗汉,便跳出轮回,再也不会转世投胎。小乘佛教将罗汉当作最高果位。罗汉从小乘佛教的自我解脱目标中走出来之后,便担负起大乘佛教赋予的护法弘法之大任,佛教中的罗汉队伍迅速扩大,涌现出十六、十八、五百、八百等大批有名和无名的罗汉。因为罗汉是任何人都能修成的,甚至乾隆也把自己塑造成罗汉像,成为五百罗汉中的一员。殿内这40尊彩塑罗汉像,分别为29尊梵僧罗汉,11尊中国高僧,其中有30余尊罗汉塑像,塑于北宋宣和年间,塑艺精湛,敷色恰当。这些罗汉像在中国雕塑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宋实美术主义的审美特征,同时也展示了传统泥塑制作工艺,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灵岩寺塑像是由宋代主持灵岩寺的妙空禅师命人在苏州塑成后运到这里的,每尊罗汉身高1~1.2米,身上的妆銮用朱砂红、黄丹、雄黄、石绿、大青、天蓝、茄皮紫等矿物质颜料涂饰,不易褪色。
古代艺术家们在塑造这些罗汉像时,打破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
观其形态,人体与衣饰的处理非常得当,线条的曲直、虚实与起伏,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织物的质感,都表现得准确而生动,节奏感极强。或端恭、或拄杖、或合掌、或趺坐,或口讲手指、或侧耳细听,无不准确生动。察其神情,有的勇猛、愠怒,有的和善、老成,有的据理力争,有的闭眸沉思,有的笑容可掬,有的俯首低吟,有的纵目远眺,无不细致入微。
看其气质,有的清姿秀骨,有的寒伧潦倒,有的雍容华贵,无不形象传神,可谓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动。就如同进入了跳动着生命之灵的人群之中,他们不是板着面孔,显现其城府和神圣,也不是端着架子,如面孔一致的仪仗队,而是有着各异的动态、气质,体现了不同的性格、心理,其状态真切、细致入微,非亲见不能言传文叙。
更为神奇的是,20多年前,人们在修缮罗汉像时,发现这些罗汉像的腹腔内,竟然真的有用丝绸仿制的五脏六腑;经医学家鉴定,认为基本符合现代人体解剖学原理。
需要说明的是,灵岩寺的罗汉像塑造于900年前的宋朝。这一年代上的差距,使如今那些惟妙惟肖的蜡像失去了可比性。我们不知道蜡像是怎么制作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九百年前人们塑造罗汉像所使用的材料、工具和技术手段等,绝对没法跟现在人们制作蜡像的优势相比。然而这些差距,不仅没有使泥塑罗汉相形见绌,反倒增添了他们的艺术魅力。
耐人寻味的是,这40尊罗汉个个都注有尊姓大名,如初祖达摩尊者、迦留陀夷尊者等。
难怪刘海粟为之题词:“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1912年,清末学者梁启超来此游览,赞誉千佛殿泥塑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并亲笔写下了碑碣。1987年,贺敬之来灵岩寺参观千佛殿后写下了“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