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夏季,乡村中最壮观的景色莫过于成片的荷塘。荷花素有“出淤泥而不染”之美誉。在历史上,据说北宋词人柳永“三月桂子,十里荷花”的诗句还曾勾起了金国皇帝征服江南的欲望。
荷叶也自有其独具魅力之处。每当下雨,滴落在荷叶上的雨水立刻就化作了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上面滚来滚去,煞是好看。倘若荷叶摇摆起来,水珠就纷纷坠落。要是换成别的植物,叶子被雨水淋了,水滴多少总会有些吸附其上,但荷叶却能摆脱得干干净净。从材料学的角度来说,荷叶的防水性能是非常出色的,其中奥秘,非常值得我们研究。通过借鉴荷叶,科学家或许能研制出更好的防水、防污的表面材料。
液滴,沾还是不沾?
在生活中,我们最熟悉的防水物品大概要算雨衣了。现在的雨衣当然大多是塑料制成的了,但数十年前的雨衣却是在布料上涂上一层橡胶制成的。据说这种办法最早还是公元6世纪的玛雅人发明的,他们把布料放在橡胶树的汁液上浸泡过后,就制成了防水性能良好的雨衣。不过这一方法直到1820年才被一位苏格兰发明家重新发现,此后,雨衣才进入一般人的生活。
还有一种防水、防油的材料想必大家也很熟悉,虽然不见得都知道它的名称,那就是不粘锅上那黑黑的一层涂料。它的商品名叫“特氟龙”,是1938年由一位美国化学家在实验室偶然发现的。特氟龙是目前最好的防水、防油材料。
那么,橡胶、特氟龙这类材料为什么能防水或防油呢?或者换句话说,水或油滴到它们的表面后,为什么沾不住呢?
从力学的角度说,液滴在表面能否沾住,取决于两个力的较量:一个是液滴内部分子之间的凝聚力,这个力倾向于让液滴保持原形;另一个是使得液滴分子吸附到所沾表面的力。如果吸附力比凝聚力强,液滴很快就会失去其原先的形状,在表面摊开来,接触角几乎趋近于零。但如果凝聚力占优势,那么液滴会像珠子一般挺起来,形成一个近似球形的形状,并且具有一个很大的接触角――在理想的情况下,接触角是180度――这样它就更容易滚动或者一甩即掉。一滴液体要想不沾在表面,其接触角至少要大于90度。
橡胶、特氟龙之所以能防水或防油,这是因为水滴或油滴在它们表面形成的接触角都大于90度。就拿特氟龙来说,水滴在不粘锅表面形成的接触角可达110度。
荷叶防水的独门秘笈
但正如本文开头提及的,有些植物的叶子天然就有防水、防油的本领。植物是很有理由这么做的,因为它们的叶片要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此外,为了降温,还要进行蒸腾作用,蒸发水汽。这一切都要通过叶片上的气孔进行。倘若气孔被水珠、灰尘或细菌堵塞了,不能及时抖落杂物,那植物就要“憋死”了。
所以为了防水,植物叶子表面一般都有蜡质层。但具体到荷叶,它还有自己的“独门秘笈”。科学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发现,荷叶的蜡质层是由上百万个微小突起组成的,在突起之间,则是一个个小凹坑,凹坑里填充着空气。当水滴落到荷叶上,就压在了小凹坑的空气之上了。这就限制了水滴与荷叶表面的静电吸引力,使水滴能够保持近乎球形,接触角可达到162度,所以,水滴只能在荷叶上来回滚动,但要想吸附在上面,门儿都没有。
按材料科学家的定义,一种材料的表面与水滴的接触角超过150度,这种材料就叫超级防水材料。所以,荷叶就是一种天然的超级防水材料。这种材料大大地激发了科学家的灵感。
为了加强不粘锅的效果,科学家仿效荷叶,先在锅的金属胚子表面蚀刻出许多微小的凹坑,然后再均匀镀上一层特氟龙,这样就能达到更好的防水、防油的效果。
由荷叶带来的灵感
上面提到的材料主要功能是防水,但很显然,光防水是不够的,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东西要“防”。比如说,油就是一种很讨厌的东西:油污不仅影响餐具和衣物的美观,油污还容易吸附尘埃和细菌。在汽油或者柴油发动机上,油还腐蚀橡胶制的密封圈。此外,血液、红酒、果汁等,也是我们平时都要防的。这些东西一旦溅到身上,清洗起来很麻烦。
比起水来,油是一种更加“放荡不羁”的液体。油的分子之间吸引力较弱,所以当它滴在材料表面时,不需要太大的吸附力即可克服它自身的凝聚力。所以,它就直接摊开或者渗入到材料里面去了――生活中每个人都曾沾过油污,这一点想必不用再试也知道。
受荷叶的启发,2007年,一位俄罗斯科学家从理论上证明,只要我们在某一材料的表面蚀刻出适当的纹理,那么对于任何类型的液滴,都可以产生足够的表面斥力,使液滴沾不上去。
什么意思呢?前面提到,荷叶的防水是靠表面的蜡质层和小突起共同实现的。但按这位科学家的说法,哪怕荷叶没有蜡质层,只要在表面加工出适当形状的小突起,那么一样可以达到防水的效果。换句话说,任何材料都可以成为万能的防污(包括防水)材料,但前提是,你必须对它的表面进行合适的“纹身”。
这是一个***性的新观念。2008年,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开始付之实践。他们在石英表面蚀刻出蘑菇状的小突起,结果在这种表面,油滴和水滴真的再也沾不上去了,只能来回滚动,接触角都大于150度。他们称之为“万能防污材料”。此后,其他研究小组改进方法,设计出更复杂的表面纹理,使石英防水、防油的性能进一步提高。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这些微观或者纳米尺寸的结构都很容易损毁,而且制造成本高昂。对于工业化生产,我们还需寻找其他途径。
猪笼草带给我们的启发
大自然再次为我们提供了灵感,这一次还是来自一种植物,它就是“食肉”的猪笼草。猪笼草是自然界为数不多的能吃动物的植物,它长有一个个像号角一样的结构,这其实是它的筒状陷阱。当昆虫等“猎物”停落在陷阱口边缘,猪笼草就能把昆虫捕捉住。
原来猪笼草的陷阱壁上,布满了一些微小的突起,在猪笼草生长的潮湿环境下,小突起之间吸附着一层异常光滑的水膜。我们知道,水和油是以不相溶著称的。昆虫的脚底大多有油脂,当它停栖在陷阱口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滑入这种植物的“胃”中去,还没等它展翅逃离,筒状的口就已经收拢了。然后,猪笼草就慢悠悠地分泌粘液把它杀死吃掉。
2011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借鉴猪笼草的这一特点,仿制出类似的防污效果。他在一种多孔的材料上涂上一种剂,这种剂像特氟龙一样,防水、防油性能绝佳,几乎不与任何物质相互作用。这样制成的表面,你只要对它稍稍倾斜一下,置于其上的物体都会从表面滑落下去。迄今参与测试的包括水滴、冰粒、不同类型的油滴、血液,蚂蚁、胶带和不同种类的细菌。
他甚至还大大提高了普通金属板的防污性能,办法是:在一块光滑金属板上镀上一层纳米结构的喷雾,使其表面先变粗糙,然后再涂上一层特制的剂,于是就制造出了光滑的防污表面。这种表面还可以“自我疗伤”:当被刮伤的时候,刮痕很快就能被通过毛细作用渗进去的剂修补。这种表面在飞机上大有用场。我们知道,飞机飞行时,机翼经常会吸附上雾滴,一到高空,它们就冻成了粗糙不平的冰粒,极大地增加了飞行的阻力。而在这种表面,雾滴就再也无法吸附上去了。
当然,上述材料也只是防污本领更强而已,还远称不上“万能”,比如对于比油凝聚性还低的很多物质,像酒精、丙酮、苯等等,这种剂不仅防不了,而且干脆就被溶解了,真是一物降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