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见一外国人在电视上侃酒,说喝白酒的感觉是液体在胃和血管里翻卷着燃烧,一下子豁然了。
喝酒,就是把自己交给酒精去燃烧吧。酒的能量通过肠胃和血管走遍身体,犹如一道火焰在曲折深邃的峡谷中穿越,蓬蓬勃勃,恣肆,人就燃烧起来了。有些时候,人是需要这种燃烧的。抛开世界,超越自我,唯留下自由。醉了的人很容易把自己整个儿打开,包括最隐秘的情感。
这么一来,我能理解为什么从历代诗歌散文到章回小说,字里行间都弥漫着酒香了。李白斗酒诗百篇,虽说他那“斗”只是量大,受造酒技术限制,酒精含量低,也不纯,还要用布滤掉杂质才能喝,喝一斗是小菜,但那诗百篇肯定是由酒做引子的。
葛巾滤酒,先前陶渊明就曾这么干。李白深知先辈这典故,在《戏赠郑溧阳》中写道:“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至于阮籍、嵇康、刘伶、张旭等人,情况有点特殊。酒在他们是一道柔软的掩体,在那样的虎狼社会,为保名节,只好坠入醉乡,借酒使气,用佯狂对付龌龊的现实。
据说英译唐诗选本,喜欢拿唐人王绩的诗打头:“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陆游“许愁亦当有许酒,吾酒酿尽银河流,酌之万斛玻璃舟,酣宴五城十二楼”,这气势,又比他高出一头。
《水浒》是酒缸里泡出的奇书,其故事里,饮酒达六百多场次;一部《红楼梦》,不时飘逸出诗酒芳香,那金陵十二钗,哪一个缺得了诗和酒的帮衬呢?就连《西游记》中唐僧之流,受施主款待,也要吃些个素酒。何为素酒?水呗!说成酒,敬意就有啦。
酒香醺透了文学史,一直到现代,浩繁卷帙,还散发着酒味。伟人“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心潮飞扬,霸气和才气兼具;汪曾祺是泡在酒里的老头儿,丰子恺不但酒量过人,而且有了酒就画性大作,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就是酒后被夏丐尊、朱自清的怂恿画成的;贾平凹借《废都》庄之蝶之口说:不抽烟不喝酒,活在世上不如一条狗。这话常被现代酒鬼和烟民奉在嘴边,用以自我安慰。肖复兴道“人间路窄酒杯宽”,这其中藏着中国人奇妙的辩证生存哲学。
我忽然又感觉,酒,不仅参与了文学,还参与了历史。一部中国史,也被酒浸泡得辣辣的。商纣王上演的“酒池肉林”,最终奢华亡国;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不动干戈,凭的是权谋智慧;鸿门宴上兵家陷阱,暗藏杀机;现代,贵州茅台酒更滋养了当今中国的豪华餐桌。
人生没有酒杯相伴,就多了孤苦寂寞。兄弟相逢三碗酒,酒里面映照着肝胆相照的慷慨。历史没有美酒相伴,就缺了五光十色的魅力,桃李春风一杯酒,古今多少事,都付与樵公渔夫作笑谈。
现当今的酒局,异味常大于酒香。求人关照,答谢处事,被人感谢,更多生意场上狡黠斡旋,酒精里的人心揪得紧紧的。同学朋友间也多了进攻和提防,张三想灌倒李四,王二要放翻刘五,劝、灌、狡、防、躲、逃,种种蹊跷、诡异,让人感慨丛生!
如今,好汉酒成了一种意境,只可望,而遥遥不可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