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云纹作为中国装饰纹样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母题,是装饰视觉语言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对于它的产生和源头,向来在学术界中存在争议。尽管其中伴随着种种我们猜测不到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卷云纹的产生绝非偶然,下面就目前普遍存在的几种说法进行阐述。
旋涡纹饰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纹饰之一,在中国纹饰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相同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云纹艺术的发展。随着朝代的更替,带有旋涡特征的云纹一直延续和变化。这种纹样被看成是云雷纹向汉代云气纹过渡的一种纹样。它的特点是简化和打散了原来规则化、***案化的形式,几何形的螺旋纹的特征在这里变得不那么明显了,总体形象变得简单化。可见,在艺术发生学领域,卷云纹的起源,应该探寻到新石器时期出现在彩陶上的涡旋纹。从历史事实看,旋纹的发展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是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人类装饰形式的基本样式,我们将旋纹的起源与卷云纹的形成进行联系,从而对卷云纹从雏形到成形进行追溯。下面将从内外环境的影响方面对卷云纹起源进行探讨。
1、象形引发的形态说
对装饰纹样的起源进行追溯,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创造的影响。形态说,顾名思义即是将对象从表现形式、存在方式上进行比较。据考古学资料和有关研究表明,旋纹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发现。卷云纹的雏形出现在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彩陶装饰上,从此打开了人类文明扉页。
(1)、与文字形似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当属甲骨文。在殷商的甲骨文中,云写作、,其卷曲的部分就像简化的旋涡形旋纹,或者说是后来出现的卷云纹的“云头”部分的雏形。而在商周金文中云的字形则是,较之甲骨文中的“云”,金文中的“云”似乎更加形象。水平的笔画更加工整,下方代表云朵的卷曲笔画也更加完善。这似乎是象形文字的进一步完善。后来金文转变成小篆,字体由形体随意、接近***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的抽象符号。小篆中的“云”字写为,较之前面的两种文字,增加了雨字头,变成了形声兼会意字,《说文解字》载:“山川气也。从雨从云。”表示它与雨有关。直观的看,在形态上,这些字无疑是一种继承关系。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这三者是处于对自然现象的摹仿,反映的是原始先民对云、雷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光看这三者的共同部分,我们就可以断定,卷云纹的产生绝对不是偶然,它和现实中的旋涡纹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不予替换的卷曲状一直存在着,从彩陶的旋纹保留到商周的云雷纹,延续到春秋战国的勾云纹、秦汉的卷云纹、云气纹,卷曲的结构似乎成了辨别卷云的一种符号。
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说:“装潢艺术完全不是从幻想构成的,而是源自然物和工艺品的……原始民族的装潢,大多数是取材于自然界;他们是自然形态的模拟”(【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90.)上古时代不存在文字,只存在***案记载。古人的记号定会吸取***案之养分,剥离出冗踏的成分,形成一些极具表意作用的形象。
(2)、与自然物态形似
这里所说的形是处于第一自然中各种自然现象的形态。原始社会的人们很有可能从发生在他们身边的那些具体现象,诸如从蜗牛的贝壳、植物的蔓藤、流水的漩涡、花序、叶序的排列、动物角、鸟禽喙的原型中提炼中云纹的螺旋状。这自然现象中的共同形态就是装饰纹样中典型的旋涡形纹样。作为一种***发展的集合纹样,旋纹与自然现象的相似不能说仅是一种形态巧合,也不能说仅是先民们对自然现象单纯的摹仿,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人与自然在某些方面达到共识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旋纹的产生就证明了这点。即在人们的意识形态和原始的自然形态产生了某种共识的时候,人们采用的处理方式是将复杂具象的自然形态简化成纯粹规整的几何形态。这是原始社会装饰纹样形成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这可以从彩陶上的鱼纹、蛙纹得到证明。
因此从形态学上来说,将卷云纹的源头定为旋纹似乎无可厚非。在造型艺术上,形态与形态之间相互比较和照应甚至依附、继承,是一种独特的有利于造型艺术传播的方法。
2、劳动引发的技术说
卷云纹的螺旋源于旋纹,而对于旋纹产生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在第二自然中的人为创造、猜测和臆想。这个过程离不开人们在第一自然中生活劳作的过程,因此,在搅拌泥土、构筑房屋、打磨器物、磨轮纺纱等等的生活劳作中,人们可以看到和自然现象中颇有关联的螺旋结构。人们的劳动、运动在现实生活和自然现象中取得了有意识的一致性。从人类的身体结构来说,要让身体的某个部位做旋转动作是最容易不过的事情。更不用说用人类灵活的手脚带动工具进行旋转运动。这是否也可以成为螺旋式***形不断出现的合理解释呢?由此来看,似乎螺旋状的造型对人类而言,是视觉上的习惯,行为上的随意,感官上就更加容易接受了。
3、信仰引发的崇拜说
对装饰纹样的起源进行追溯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人类之于外部环境的意识和感知。
人类最初接触的是自然界,并首先体会到自然存在的巨大威力。世界范围内三大宗教都有人类早期遭受灾难的记载,其中以基督教创世之初洪水灾难最为典型。当面对难以抵御的困境,原始部族因居住环境不同分别产生了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水、火等自然现象的崇拜。人们希望借助某种造型或***案,表达与掌管日月星辰诸神进行交流的意愿,以求神的庇护。中国古典文化典籍《山海经》记载了那段荒蛮时期对神怪的崇拜。自然崇拜下的思维方式反映的是世界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必然阶段,维护神权的合法地位,是自然崇拜的内在要求。(许大海.汉代艺术设计思想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132.)
在原始社会,人们崇拜天文,视山河为神灵。远古传说“云神司雨”,雨与五谷生长关系密切,人们为此进行了各种祈求保佑、消灾降福、庇护生产和生活顺利的祭祀活动。前文提到,小篆中的“云”字开始与“雨”相关联。也就是说,人们主动认为云和雨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对于自然现象中的云雨,人们习惯把云作为润物催雨的天之神云。人们的农田耕作、谷物收成都取决于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的自然之雨。而直接导致雨的关键就是云朵的聚集和变化。《左传》中记载:“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云师而云名”,古人把耕作之主黄帝和云相提并论,可见云对耕作之重要。既然如此,为谷物收成而祈祷祭祀的活动就应然而生了。人们往往为了求雨而先求云,甲骨文有记载表明,远古的人们不仅有祭雨仪式,还有庞大的祭云仪式。这充分显示了先民们对自然现象的主观认识和力求主观改变客观的主动方式。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云就是能给他们的农作物带来丰收的吉祥使者,因此他们对云的顶礼膜拜和信仰也就自然而生。云的形态结合旋纹的螺旋上升结构,两者自然结合形成极有表现力的祭祀符号。这种人文观念、崇拜信仰、审美体验的结合,使得卷云纹的造型特征一直以螺旋上升的结构流传,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装饰造型中。
4、小结
作为集艺术性与象征性于一身的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母题之一,卷云纹的起源和发展必然受到外部自然环境和内部感官体验的影响。我们依据各个角度对卷云纹起源的探索,找出了卷云纹和原始旋纹两者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但这种探索只是一种开始,作为一种简单纹样,如何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停留于形态上的偶然或者必然的吻合,而在于它和人类思想观念、崇拜信仰以及审美体验的吻合。这种吻合不仅仅表现在卷云纹的源头旋纹之上,还将继续体现在历朝历代中卷云纹的发展和演变上。
(作者单位: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