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到现代
现代奥运会源于古希腊奥运会,所以,初期的奥运会场馆自然会崇尚古典风格。
1896年,首届现代奥运会在雅典举行时,希腊人多方筹集资金,在古奥运会废墟上,建起了雅典大理石体育场,作为现代奥运会史上的第一个主体育场,其形状沿袭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呈马蹄形。
上世纪初,钢材和玻璃作为新兴建筑材料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08年,第4届奥运会在伦敦举行。英国人不仅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建成了一座可容纳66000人的白城体育场作为主会场,并在体育场的建设中融入了“现代化”的元素——首次采用钢筋结构。1936年前,德国柏林在为举办第11届奥运会做准备时,体育场改建的设计者拿出了一个以巨型玻璃装饰体育场外观的大胆方案,但希特勒看了十分不满。他扬言自己届时“无法走进这样一个现代玻璃盒子”,并警告,方案若不修改,奥运会将被取消。
柏林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改建因希特勒的无理阻挠受到了一定影响,但奥运会场馆建设的现代化趋势却难以逆转。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奥运会场馆不仅大量采用当时最前沿的建筑技术,而且常常成为每个举办城市的标志型建筑。
从实用到豪华
前16届夏季奥运会,场馆条件虽不断改菩,但每届还都使用了相当一部分原有的场馆。运动员、体育协会、各国奥委会、国际奥委会及新闻界都没有要求提供豪华设施。
像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第9届奥运会,奥运会场馆的规模、使用便比较符合当时的实际。其体育场馆集中在体育公园内。奥林匹克体育场可容纳4万人,两侧分别是摔跤馆、击剑馆、拳击馆和展览厅:加上原有的游泳池、网球场等,既是体育中心,又是游览场所;体育场看台下有裁判、新闻记者、电讯专用房间等,使体育场的设施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利用。
1960年在罗马举行的第17届奥运会,这种局面开始发生变化。东道主以精心设计的两组大规模奥林匹克建筑群,迎来了规模空前的新一届奥运盛会。一位极力主张节俭的前国际奥委会领导人对此种变化感慨万端。他后来指出,1956年在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是使人感到密切和亲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
四年后的东京奥运会,既亚洲首次办奥运会.进一步将奥运会全面推向豪华。日本人扩建了东京市,改进了交通网络;不惜投资30亿美元之巨,在三个公园内,为所有的19个比赛项目提供了标准的场地设施。主会场国立体育场可容纳10万人。
1966年,慕尼黑获得奥运会承办权时,尚无一座世界水平的运动场地。可六年之后,耗资20亿马克的奥林匹克公园内,世界一流的体育设施比比皆是。容纳8万人的奥林匹克体育场更是与众不同,拱形透明的屋顶不但平添了气魄,又使观众免受日晒雨林之苦。为建这座8万人的主体育场,承办者耗资12亿美元。
这种攀比、豪华之风在1976年第21届奥运会达到了顶峰,以致给主办地蒙特利尔的市民留下了1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按照原设计,体育场有活动棚顶,只要一按电钮,便自动合拢为室内体育场。但奥运会结束,价值上亿美元的顶棚因资金不足未能成功安装.变成一堆废物。
从风光到困惑
由于只顾比赛风光、气派,对赛后的利用考虑不周,奥运会结束后,场地的大量闲置成为一大浪费。
上世纪80年代初,洛杉矶奥运会组委会***尤伯罗斯专门考察了举办过奥运会的莫斯科、墨尔本、慕尼黑、蒙特利尔等市的奥运会场地后,坦言;“对上述各处遗留下来的问题大为吃惊”。
他非常痛心地指出,上述各处“有许许多多的设施闲置起来,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缺少远见的内***措施和挥霍浪费的纪念物”。他还特别提到,蒙特利尔“一个造价8650美元的自行车赛场,在过去的九年时间内,除了几个晚上之外,一直都闲在那里”。
上述教训使人们变得逐渐理智。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比赛所用23个场馆中,仅有少数为新建的。纪念体育场曾经是1932年第10届奥运会的主会场,东道主仅用500万美金加以改建,使之面貌一新,并担负起第23届奥运会主会场的重任。该场地也荣幸地成为全世界唯一经历过两届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韩国汉城获得第24届奥运会承办权后.考虑到奥运会后体育场馆的用途,特意将体育中心定址在新开辟的人口密集区,使之形成了一个集体育,健身、餐饮、休闲、旅游的综合性大公园。其中的游泳馆池底可升降,除了比赛,还可向社会开放。
尽管如此,由于每一届奥运会都需要数十座体育场馆,而且大都集中在一个城市,奥运会结束后场馆合理使用的“老大难”,仍成为主办地的一大困惑。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是2000年第27届奥运会场馆最集中的地域。仅2003年一年,管理者的亏损便达8000多万澳元。2004年举行的雅典奥运会更为狼狈。雅典方投入30多亿欧元建设30多个奥运场馆,超过了历届奥运会。但在赛后,绝大多数场馆既没有进行商业化运作,也没有做社会化利用,当初热闹非凡的奥林匹克中心变得门可罗雀。与此同时,奥运场馆每年要花掉纳税人1亿多欧元来进行养护,这成为雅典人的一大“心病”。雅典市副市长曾公开表示,“雅典奥运会的债务需要希腊未来几代人来偿还”。
罗格担任国际奥委会***后,大力提倡“节俭”办奥运。他曾讲:“我们应当更聪明些,能够找到奥运会场馆最合适的规格,以便在奥运会后使得场馆仍能充分得到使用。”
责编 王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