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清照《词论》一文最初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在词论中,李清照总结了词产生的渊源,以及发展历程。通过批判唐以来一些重要作家的词作,提出了关于词“别是一家”的重要理论。确定了词在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同时李清照还在自己的创作经验上总结出了词的文体特征。提出了关于词的创作要求。现在看来,尽管李清照的《词论》中有些观点的确有失偏颇,但作为宋词史上第一篇完整的词作评论,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别是一家;文体特征;贡献意义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出生书香门第,父亲为北宋文学家李格非,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她提供了较安逸的生活条件,对李清照的成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使她能为之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丰厚的学识。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因为她的风格以婉约为主,人称“婉约词宗”。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她独具特色的易安体,也在词史上留下了深远影响。
一、《词论》的创作时间背景
李清照《词论》一文最初见于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1],词论主要评价了唐末五代一直到北宋中叶的一些词人。因为论述到了北朝去世最晚的词人贺铸,并未涉及到南宋词人,所以推论大体创作时间为北宋中后期。此时李清照本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并且当时的词坛正处于在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沉寂,以周邦彦为首的重音律,倡婉约的风格仍占据主流的环境,所以李清照总结出的这篇批评,较符合当时大众词人的审美情趣。
二、《词论》的内容
(一) 词的产生与发展
在文章开头,李清照讲述了李八郎在宴饮席上一首歌曲引得众人落泪的故事,并且提出“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开元、天宝间”的观点,交代了词与乐府,声诗的深刻渊源。提出词应伴乐而唱,合乎曲律的根本观点。
(二)重要理论
《词论》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在李清照之前,李之仪从创作论的角度曾提出过词“自由一种风格”的看法。[2]诗与词是常常被拿来做对比的两种文体,关于二者优劣的争论也是不断。欧阳修评价自己的小词是“因翻旧阙之词,写以新声之调。敢陈薄伎,聊佐清欢”。“以其馀力游戏”而作。(李之仪的《跋吴思道小词》)这都反映出了词在当时的文人心中,不过是一种吟咏私生活的俳优之作。而李清照《词论》的产生,则充分肯定了词在文学史上有别于诗歌的***地位。为词的发展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三)词的文体特征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李清照将之前的词人分为了两类“不知者”和“始能知之者”她通过对这两类词人的批判,提出了她认为的词的文体特征。
首先是对于不知者的批评:
1.文雅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李清照认为李、冯延巳等君臣的语言文雅奇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之前的靡靡之音,所以对他们的词成为亡国之音深以为憾。
2.浑成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她认为张先、宋祁、宋庠、沈唐、元绛、晁瑞礼等人的虽有一些巧妙地语言,但创作不够完整匀称,无法做到语言的浑然天成而所以不能成为名家
3.协律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她认为像晏殊、欧阳修、苏轼这些学识渊博的人,无法将填小词,做到像是拿着葫芦做的瓢去大海里取水一样容易,就是因为他们在作词时没有符合曲律。音乐是词有别于诗歌的根本,李清照反对以诗为词,正是强调词的独特性,所以她认为没有配乐演唱的词只是“不茸之诗”。“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同样王安石,曾巩,如作文般的手法作词,也是难以行通的。从李清照的批判中可以看出,尽管如苏轼、欧阳修这样文学大家所作的词在当时有一定影响,但都不符合最基本的词规。李清照毫不留情的将他们归类于“不知者”
4.铺叙
“又晏苦无铺叙”顾名思义,铺叙通常认为就是铺陈叙述的一种艺术手法。晏几道善于做小令,而铺叙的手法自柳永开始多在慢词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晏殊词作中缺少铺叙也是正常的。
5.典重
“贺苦少重典”典重是指含蓄婉转,典雅庄重。贺铸的诗歌多描写恋情,闺思,同时也有一些触及社会现实。贺铸虽然能比较成功的做到刚柔并济,但是因他词作中的象征之境,也过于深婉丽密,纤巧而不够沉着。
6.情致、故实
所谓情致,是强调词的情韵、风致,李清照先是肯定了秦观的词致力于感情真实,直率动人,这也正是李清照在词作中重视的抒情性。所谓故实,指典故、用事。用典是宋代开始注重的作文手段。李清照讲究的故实要将典故用的自然而贴切,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显然秦观没有做到这点。黄庭坚虽然做到了故实的浑然天成,却无法克服在词作上的一些小瑕疵,所以也难以真正成为词作的大家。
(四)《词论》的贡献及意义
李清照带着批判的眼光总结了之前一些重要作家的词作,对此胡仔表示:“易安历评诸公歌词,皆摘其短。此论未公,吾不凭也。”的确,很多研究者认为李清照本身作为一位词人,她的词论多少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并且有些要求过于苛刻。以她自身的创作为例,她的词作大部分能严守曲律,婉约清雅,善白描、铺叙,在通俗易懂的口语中表达深情。独具特色的易安体可以说是她词论主张的最好体现。但是,李清照为了将词与诗区分,过分要求了词的音乐性,她的一些词作也难以完美的达到这些要求。李清照列举了众多文人,但却未提及当时有重要影响的周邦彦。对此有很多争议,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周邦彦精通音乐,严守格律,语言精雅典丽,较符合李清照的词观。[3]
随着时间的发展,肯定李清照《词论》的研究者也日渐增多,“其讥弹前辈,能切中其病,世不以为刻论也。”[4]这种观点,抛开了之前古人如胡仔对李清照本身作为女子的一种歧视,用一种较为公平,平等的眼光看待李清照的批评。《词论》中很多见解独到,精辟。
《词论》仅有短短的几百字,但言简意赅,李清照所提出的词的文体特征,规范了词的创作手法和鉴赏手段。为之后词人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词论》作为一篇文章,本身在艺术上也很有造诣。观点鲜明,语言犀利。在有条不紊的议论中展示了自己的文学个性。
总体看来,李清照能够在创作的同时,进行理论研究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作为一名女词人能在当时的文坛,以锐利的语言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更是需要莫大的勇气。《词论》的理论值得我们深思,对后人的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胡仔撰《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沈家庄《李清照研究论文集》,齐鲁书社,1991
[4] 吴梅《词学通论》中华书局2010年8月1日
注解
①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年1月
②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张少康,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
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袁世硕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④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⑤ 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418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