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里探“凶宅
严书楷
恐怖片属于现代电影艺术类型之一。这类作品就其内容与题材来看,大多源起于古老的记载、久远的传说。而就其发生地点与时间来讲,其作者无论中外,又大多根据创作的需要,把故事的发生地点选择在现存而又年久的古堡、皇城或王府宅邸里,意在用其自身的历史承载配以艺术描写来加强观众心理上对影片内容的可信度,如本文述及的《十三号凶宅》(1948年),当然更早的还有《夜半歌声》(1937年)。这两部影片,我小的时候就常听大人们谈论过,《夜半歌声》甚至曾经吓死过人,或者在《十三号凶宅》里,作者把故事的发生地点选择在了城里的某处宅院等等。对此,我自然常心生遐想,兴趣盎然,但想归想,却一直没有机会坐在影院里目睹这两部令人心惊肉跳的早期恐怖片,也无缘读到相关的文字,更不用说去实地“探询”一番了。
据电影资料上记载,《十三号凶宅》是1948年由“艺华”影业公司在北平拍摄的。这部影片,光听名字就够刺激,够诱惑的。我在一本旧电影杂志上见过此片的全体演职人员的合影,数了数共计十三人,恰与片名数字相吻。男主角谢添站在后排,大背头,形象颇似《新儿女英雄传》里的张金龙,女主演白光坐在前排,抗战胜利后,她拍片可说是以此为嚆矢,很引人注目,谢添与她兼饰戏中或老或幼数角,戏是相当吃重的。此外,另有银坛老将王元龙以及史弘、董淑敏、朱莎等北地明星参与演出。该片摄制是由“中电”三厂来完成的,片长两小时。从《十三号凶宅》本事上来看,故事讲得颇有渊源。从逊清遗风、民国初年、“五四”运动再到抗日战争,甚至大间谍川岛芳子也出现在了本片里。电影摄毕准备上映时,出了波折。盖因作者创作该片时,其人物选择了历史上的清郑清王,其地点又以旧北平的郑王府为背景,所以招致了郑王后裔金绍的不满,认为该片“存意诽谤,要聘律师拟加上诉,提出未得圆满解决前,不准上映。”一时纷纷扬扬,引人注目。当时在“中电”三厂摄制该片的编、导徐昌霖表示:“愿以法律解决云”。到官司打完后,影片甫一公映,上座率极高,现在看来,那个官司是不是于无意中帮了点忙?影史专家李少白先生在《影史榷略》里称“《十三号凶宅》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一部影片。”徐昌霖(1917--2001),浙江杭州人。1940年毕业于四川省立成都实验戏剧学校编剧系。历任重庆中国电影制片厂编辑,中国青年剧社编导干事,《戏剧岗位》杂志副主编,拍摄过多部影片,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较出色的青年编导。此次编、导《十三号凶宅》他殚精竭虑,是下了大力气的。然而官司也伴随着此片从开拍到上映。九十年代初,徐昌霖曾于《团结报》上发表了回忆文章――《我与电影
改革开放的年代,我在电视里看到了早期的《夜半歌声》,的确撼人心魄,令人折服,具有非常深刻的社会涵义。虽然《十三号凶宅》至今未曾与之“谋面”,但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半认真的心态下试着去核对艺术作品里提到的所谓旧北平的“四大凶宅”,到目前为止差不多已一一对号、核实。 (1)、1995年,非常熟悉“旧京”掌故的邓云乡先生出了本《文化古城旧事》,有一节提到了“凶宅”其一:地处城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的x x,旧址内,当时旧址急需新舍以容纳渐多人等,于是又在对面租了一大片民房,其中即包括了一处“京师凶宅”。
(2)、旧时的x x大街x x x胡同x号,据资料称也是某故事里提到的“四大凶宅”之一。(《x x x》杂志x x x x年第五期)
(3)、“郑王府”,张中行老先生的《流年碎影》是上世纪末的畅销书,内中多有京师旧人旧事,其中一节就言及了“四凶”之一的“郑王府”。
“郑王府”最早先的主人颇有名气,就是咸丰皇帝临死时托付的顾命臣中的肃顺,后被慈禧杀掉了。他哥哥,郑王端华也是顾命臣之一,也被那拉氏赐死。由此看来,《十三号凶宅》遭致郑王后裔金绍曛的不满,还是有历史依据的。
(4)、旧时x皇城根以东,x xx大院的x x巷x x号。程永江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谈及了昔日一京剧大师在旧北平的几处旧居,言谈话语中讲到了这处“凶宅”。
多年来,在恐怖片或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里出现的所谓旧京“四大凶宅”之说还有另外几种版本,就文中所述四处,皆属西城区管片,因我对西城地理非常熟悉,也都实地探访过(除郑王府外,已全化为现代化的大片路、桥、楼、馆),姑且算做我认可的一家之言吧,算不上考证,只是因一部没看过的旧电影勾起的“访古探幽”欲,但绝不迷信。在我看来,所谓“凶宅”大多是旧时某处宅院内,一些人非自然的生离死别,事情传出后,外人口口相传,时间久了难免离谱。当然,若再从文化、国情、自然科学等角度深入分析,还会有其他导致因素。
人们看恐怖片,原本是为了打破生活中一段时间以来过度的单调,寻求刺激。而作者也正是抓住这部分观众或读者的心理。待电影放过了,作品发表了,影响也出来了之后,作者选择的故事发生地点也就跟着出了名,只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待,以学术探讨来争论,关键是不要误入歧途,鬼魅魍魉自古无有。
电影不像书刊,过了很久,你还有可能看到它,即便是后来翻印的。电影则不行,时过境迁,一步赶不上也许一辈子也无缘再见了。如果有一天能够看到这部《十三号凶宅》的VCD或DVD的话,也算是了了一个心愿。
歌影双栖说白光
辛逸帆
白光涉足影坛是在1943年,但真正蹿红却是在抗战胜利以后。当时最红的商业片女星,一个是因主演《天字第一号》而暴得大名的欧阳莎菲,另一个就是白光。据统计,白光1948年主演了8部影片,1949年是7部,其上镜密度是其他明星无法相比的。和一般明星不同,白光是以歌星和影星的双重身份现身娱乐圈的,而且她的歌的确唱得好,其歌名甚至盖过了她在银幕上的风头。白光年轻时曾拜日本声乐家三浦环为师研习声乐,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她是女中音,声音浑厚,属于那种有着自己招牌特色的歌星,音域也比较宽广,有乐评家评她:“歌喉嘹亮就像阳光普照。能激发人们高远的情怀。” 她的《如果没有你》、《假正经》等歌当年曾风靡一时。由于白光有这个优势,故精明的制片家请她拍片总要请人为她度身作曲。1943年,她拍处女作《桃李争春》时就已亮开了自己的歌喉,以后更几乎每片必歌。1948年,白光和龚秋霞、吴莺音等一批歌星主演影片《柳浪闻莺》,片中有十余首歌曲,白光一人就演唱了7首
(其中3首是和龚秋霞合唱)。白光自己也厌烦这种太迎合时俗的做法,曾对媒体委婉地表示过,但她作为一名演员,对此也并无太多的发言权, 白光先后拍摄过20余部影片,她的形象很独特,当时曾有记者形容她“烟视媚行,冶荡”,故她登上银幕后,扮演的多半是妖冶浪漫的反派角色。白光自己比较满意的影片是《十三号凶宅》,李少白先生在《影史榷略》中也认为这“是当时颇有影响的一部恐怖片。” 该片由徐昌霖编导,通过一个家族几十年的兴衰,描写清末民初社会历史的一些片断,其中有庚子事变的遗恨,有北洋***阀的专横和封建势力的猖獗,有的警钟,有国土沦陷的悲哀。白光在片中一人分饰莲英、姨太太、小莲和女鬼四个身份不同、年代不同、扮相也不同的角色,既大大过足了戏瘾,也真正体现了她演戏的实力。接着白光拍摄的影片中较有影响的有脱胎于美国作家德莱塞长篇小说《嘉嘉丽妹妹》的《风流宝鉴》,描写北洋时期女伶和******人爱情悲剧的《一代妖姬》等,但评价最高的还是她1949年主演的《复活》(后改名《心》)1948年底,经营船运业发财的商人吕建康,拿出资金在香港创办长城影业公司,拍摄国语电影,创业片即根椐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的《复活》。故事讲述一个青年和农村少女相恋,后来青年去城里,村女怀孕,不能容身于村内,流浪到都市中去寻找青年,结果沦为,犯了谋杀案。法庭审判时法官正是当年和村女相恋的青年。青年发觉后到监狱来探访,要为她洗清罪嫌;但被拒绝。村女甘愿接受命运的安排,离开深爱着她的青年。白光在片中扮演村女梅英,当时舆论称此为“白光改变作风的一次良好尝试”,并称赞白光的表演“从头至尾,洋洋洒洒如水银之倾泻,其演技已洗练得如同荷叶上的水珠,晶洁圆润,滴尘不染”。看来,白光并非只能演“妖姬”,她的“冶荡”,更多的只是商业,社会中身不由己的一种惯,只是循众需求的一种固定面具。《复活》公映后在港岛广受欢迎,连当时的香港总督葛量洪也前往捧场,《复活》也成为第一部在香港西片院线上映的国语影片。在以后几乎所有的电影专著中,《复活》都被写成《心》,而我收藏的这本当年特刊,影片名依然还是《复活》。可见,当年从拍摄到首映,这部影片一直叫《复活》,至]《心》这个看来有点吓人的片名,只是后来因商业炒作需要而改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恐怖片里探“凶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