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英国人骄傲他们有牛津和剑桥。虽然那里出名的不过是两所大学,但正是这两所学校,800多年来在书写着英国的历史,让世人知道了大英帝国的厉害。

原来是牛可以涉水过河的地方

这两所大学,一座在伦敦的西北,一座在伦敦的东北,与首都都只有七八十公里的路,不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因此到伦敦,去牛津和剑桥就成了人们的首选。不管去那里开眼界,还是感受那里的氛围,要知道,在今天呼吸一下学术空气,也正在成为一种时尚。况且牛津和剑桥还不止这些,那里很早就是旅游的胜地,有中世纪营造起来的古老建筑。英国的皇室和教会不断向这里投入巨资,建设旷日持久,使以国王和主教的名字命名的建筑拔地而起。英国的皇帝和世界上的所有统治者一样好大喜功,为了庆典的需要,他们渴望标志性的建筑,所不同的是,他们将炫耀的目光转向了建造学堂。

普及教育无不都与强国的梦想有关。当初英法的交恶,让亨利二世坚定了自己培养学生的想法。他禁止英国的学子再去法国求学,于是除了皇宫和教堂,帝王们将最好的房子做了学校。牛津这个弹丸之地,这个“牛可以涉水过河的地方”,从此便成了英国的学术重地。不管朝代更迭还是皇权易位,也不管宫闱内部如何钩心斗角、血光四溅,牛津大学在皇室的支持下不断扩展。

后来又有了剑桥

据说当初由于牛津的一些学生和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为躲避危险,一部分教师和学生便迁到了剑桥。就像燎原的星火,剑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它同样得到了皇室和教会的庇护。就这样,两所大学以伦敦为轴心,一东一西,双星并峙,一个学院接一个学院建立起来,一批批的学子从这里走出,大英帝国由此而最早走出了愚昧和荒蛮,也最早走上了富强之路。

今天的牛津和剑桥固然还是以大学闻名,可它们早已是座城市了,不过人们到牛津和剑桥来,还是慕名于这两所大学。看看世界著名的学府是什么样,它何以数百年来名声远播,人才辈出?好奇心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想一探究竟。对我们国人,这里更是学子们梦想的地方。算一算,远的不说,只牛津的基督教堂学院一家,100年来就出了5位英国的首相。如果纵观英国的历史,在它的40几位首相里,几乎有四分之三都出自牛津。这里走出了丘吉尔、撒切尔夫人、布莱尔,这些英国首相我们都耳熟能详。美国的总统克林顿,菲律宾的总统阿罗约……也都是牛津的学生。

剑桥比之牛津,它有另外的优势,这里“出品”过牛顿、达尔文,走出过大思想家培根、大诗人弥尔顿,我们熟知的,写过《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约瑟博士,还是这里一个学院的院长。也是100多年来,这里先后有26人得过诺贝尔的各种奖项。他们摘取科学皇冠上的明珠,有如探囊取物。对此,人们只有惊叹无言。夸耀牛津和剑桥,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荣誉对这两所学校已是司空见惯的事,向人显摆,只会透着小家子气。有什么可说的?牛津和剑桥本来就是知识的渊薮,智慧的殿堂,群英荟萃之地。两座800年历史的大学,没一批伟人诞生,那岂不名存实亡?

自行车也是牛津和剑桥的一大景观

在飞往伦敦的班机上,周围有几个十八九岁的中国学生,与他们闲聊后得知,他们辞别父母,远涉重洋,是去牛津和剑桥求学的。负笈英伦,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学成之后又会怎样,他们好像还没作好准备,有的只是莫名的兴奋。但从他们的话里,已然觉得他们都设计好了各自的未来。我为他们高兴。因为能到英国的牛津和剑桥留学,即使对英国的年轻人来说,也不是件简单轻松的事。这里学费极贵,学业很紧,考试甚严,在我看,绝非混几年就可以拿到文凭。可到了牛津却大出意料,14万人口的牛津市竟有5000多中国学生。没去打听剑桥那里有多少,但我猜想,总也要有几千人吧。这不禁让人感叹,中国真是富有了,阔绰得让英国人都不免产生嫉妒。我们的父母不惜花上四五十万的人民币将孩子送出国,其良苦的用心,或许洋人永远都不会明白。然而到牛津和剑桥来镀金,这先期的巨额投入,谁能说就会蚀本呢?看今日国内志得意满的白领,便可知父母们决不会做赔钱的买卖。

雨中的牛津大学游人不多,匆匆往来的多是学生。所谓的牛津大学,实际上和城市是连在一起的。马路围绕着校园,学院就在街道两侧,只是学院与学院之间不许机动车进入,这一点和剑桥稍有不同。可也怪,剑桥却远比牛津要清静得多。剑河是弯弯曲曲的河,河水穿校园而过,学院内有巨大的草坪,甚至还有使人意想不到的大片树林。茂密的浓荫簇拥着中古时期的建筑,怎么看剑桥都像是一座公园,充满着乡野的情调。

牛津和剑桥的学生都以自行车代步,校园外的小街上到处可以看到骑着车的学生。这和我们大学校园很相似,自行车也是牛津和剑桥的一大景观。牛津被人誉为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有着“尖塔之城”的美名。而剑桥的古老建筑则显得更为堂皇富丽。两座学校都呈现着庄重和肃穆,你几乎看不到新的建筑,只有人的面孔是常新的。一批批的学子从这里毕业,一批批的新生又走进校门,古老的校园因他们而有了蓬勃朝气。他们打闹着从你身旁走过,发出爽朗的笑声,幼稚和调皮都写在脸上。从他们身上你看不出有什么特别,他们还只是些孩子,可谁又能说,他们中的某个人就不是未来的首相和总统呢?也许有一天,他们这些人,说不定就会引发世界的大震荡。这不是假设。历史已经证明,从牛津、剑桥走出的学生就曾经改变过世界的走向。

在牛津绿色圆顶的谢德尼恩戏院,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这种想法。800年的历史积淀,使你无法对牛津和剑桥产生怀疑。教育是什么?很多人都在寻找答案。我以为教育是一种传统。而一所学校,正是靠着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将这种传统延续下去的。坐在谢德尼恩剧院的椅子上,遥想学子们每年在这里被授予学位的盛况,想象和感觉着云集于此的学生们将告别学校,走向四面八方,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应该说,他们带走的是一种奋斗的理念和牛津的传统。此刻剧院静寂无声,只有三两个好奇的游客东张西望,在戏院的顶层,牛津校园几乎尽收眼底,错落的尖形屋顶,远处的树林草地……俯视牛津,如上的感觉就更加强烈。

快看,数学桥

而剑桥给人的则是另一种感受。漫步剑桥,仿佛身在乡野,田园的景物就在眼前,肃穆虽然依旧,亲切却油然而生。

我到剑桥这天,剑河里不见往来的小船,那种细长的小船都停在岸上。河中也不见青荇,只有岸边轻舞的柳丝,四下里静得出奇。我想急于印证徐志摩诗中的话,可是没有。也许晚上会出现“撑一支长篙……满载一船星辉……”的撩人意境吧。

从英王学院和王后学院出来,穿过窄窄的街道,有人惊呼:快看,看,数学桥。远处的数学桥静卧在粼粼的剑河上,在少有的秋阳下显出棕红的颜色。数学桥是木质桥,在剑河上已经矗立了几百年,它是不用一颗钉子而建起来的桥。

数学家们心血来潮将它建造出来,其中充满了睿智的奇思妙想。后人想探寻造桥的奥秘,可后人一旦将桥拆散,就再也无法组装起来,只好用钉子将它复原。来剑桥的人,都会听到关于数学桥的故事,是真有其事还是被人演绎了,不知道。

剑桥是所理科色彩很重的大学。虽然它也强调文理兼顾,但和牛津那里的人文氛围相比,还是有所不同。可奇怪的是,剑桥却从来都不缺少被人浪漫的描述,且不说英国的作家和诗人在与牛津的权衡中选择了剑桥,而且把最优美的文字献给了它。

牛津固然美,但你很少看到描写它的美文,正像牛津前市长约翰・帕瓦先生调侃的:牛津市的市徽是头红牛,以一头牛来作徽章的标志,你就可见它会有多庄重。这虽是玩笑,却也道出了文人为什么更加青睐剑桥的原因。

徐志摩在剑桥求学,牛津他自然是去过的。朱自清游历英国,想必他到过剑桥而不会不去牛津。老舍在伦敦讲学,他肯定是这两所学校的常客;作为二战时的记者,萧乾在伦敦待过不短的时间,可对牛津,他几乎没留下什么文字。可他们却都不约而同地恋上了剑桥。

夜晚的星光,潺潺的流水,花草的芳香,篱笆下的人影,唧唧的秋虫……这些对剑桥几如田园牧歌式的描绘,把读者带入梦幻,也把剑桥神话了。他们用艺术的语言把对剑桥的喜爱发挥到了极致,于是剑桥成了一个童话,让你产生联翩的浮想。牛津自然也让人难以忘怀,可它显然过于严肃也过于庄重了,不像剑桥,能给人带来无名的闲适和随意。

这也难怪诗人和作家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剑桥。而最能将自己的感受抒发得淋漓尽致的要数徐志摩,只那一首《再别康桥》,就足以使他的文名不朽:“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诗只有写给剑桥,换了牛津,诗人不可能有如此的情意缠绵。

提醒

1、去牛津指南:

在牛津市中心周围开车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绝大多数市中心的道路被管制着,而且也没有停车的地方。所以乘巴士、出租或火车则是更好的选择。

巴士:从伦敦到牛津要一个半小时路程,乘巴士主要有STAGE-COACH公司的OXFORD TUBE,和OXFORD BUS COMPANY的OXFORD EXPRESS可供选择, 这些车都是24小时服务。巴士一般每20分钟开一次,车费很便宜,从市中心到 Cowley 仅65便士。

出租:出租车非常多,也不贵,最好电话预定,因为在高峰期很少有空车。 但是由于诸多的单行线及交通管制,也许对步行来说很短的距离,对出租车来说可能就不是了。所以无论怎样,千万不要因为出租车司机绕了一个圈,你就指责他敲诈你。这是初去者常犯的错误。

火车:牛津火车站与市中心的交通连接在一起。牛津地铁每12 分钟有一趟直达伦敦和伦敦机场的火车。地铁24小时营运。来回票价6英镑。

2、美食:

如果你是个美食家,建议尝尝FISH AND CHIPS,这是英国的特色小吃, 牛津COWLEY ROAD的TESCO对面一家TAKE-AWAY就非常不错。另有HOLLOW WAY的PANDA HOUSE的一家也挺好。来到英国不能不去酒吧。酒吧文化是英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牛津的酒吧多如牛毛, 最好的是在COWLEY ROAD的几家。星期六晚上需排起长龙等待入场。

3、去剑桥指南:

剑桥位于伦敦以北,由King's Cross火车站乘火车约需1小时的车程。

记得在剑桥站下车,并转搭到市中心的巴士。 天气变化很大,一般要比伦敦低温。十一月时已很冷,所以要带足保暖衣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学习

杜鹃红山茶的繁育与栽植技术

阅读(28)

杜鹃红山茶,又名四季杜鹃红山茶,为我国特有的山茶科珍稀原生种。其野生种群见于我国广东省阳春市鹅凰嶂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杜鹃红山茶四季开花,花朵大、数量多,花色艳丽,具有特别性状的常规杜鹃叶与茶花的花朵。植株抗性强

学习

某快递公司集散点分拣流水线的优化改善

阅读(31)

【摘要】通过对某快递公司集散点分拣流水线的分析,发现其布局不合理和分拣人员分配不合理的问题。通过5W1H和ECRS方法对各类快递的空间划分,分拣人员的分布进行了优化改善。同时运用ED仿真软件对改善后的流水线进行仿真模拟,以确定改善方案

学习

《云朵面包》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云朵面包》,内容包括云朵面包全文阅读,云朵面包做法。作者:白嬉娜(韩)摄影:金向寿(韩)翻译:明书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出版日期:2013/3/1这年秋天,南瓜成熟啦,老南瓜又甜又嫩又粉,虫妈很爱。忽一日,晚餐时我与菜虫在吃米饭,虫妈喝着一大碗南

学习

手工DIY叶脉书签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手工DIY叶脉书签,内容包括叶脉书签diy,叶脉书签用什么叶子合适。很多同学都喜欢书签,它们五颜六色,形式多样,有硬纸做的,有塑料做的,不过最受欢迎的要数别致又实用的树叶书签了。如何才能做出漂亮的叶脉书签呢?工具材料:新鲜叶子若

学习

优降糖致低血糖症临床分析

阅读(26)

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达4000万人。由于经济状况等原因,优降糖在我国仍是使用最广泛的降糖药,从而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优降糖所致的低血糖症具有表现多样化,持续时间长,反复性强的特点,重者

学习

沙漠中的骆驼刺

阅读(39)

沙漠中有一棵骆驼刺,青绿青绿的。它扎根在沙土之中,树上的刺挺立着。太阳在天空高照着,风呼呼地吼着,沙土在它的身旁流去,滚热的沙砾,一颗一颗地灼烧着它,但它仍然坚强地站在那里。在它的根底下,有一个深邃的洞口,下面住着一群鼠。鼠们为了躲避天

学习

重庆四大垂钓胜地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重庆四大垂钓胜地,内容包括重庆禁止垂钓的最新规定,重庆壹号垂钓俱乐部。大足龙水湖朝夕美景相伴线路:重庆大足龙水镇龙水湖巴岳山龙水湖,位于重庆市大足县龙水镇境内,它紧依西山,绵延10余公里,水域面积5000多亩,相当于4个杭州西

学习

界碑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界碑,内容包括界碑复苏全文在线阅读,行走的界碑全文。最亲的亲人的离开,总会以不同的方式给我们难以忘怀的提醒,像一块烙印,像一抹纹身,像一处即便已然拆除却已然能轻易找到它的存在的幽深的庭院。这温柔的提醒,不是悠长的暗夜,而

学习

娶妻娶德,纳妾纳色

阅读(25)

一日,回家的路上,碰到两个人,一男一女,在吵嘴。凉风的花架下,女的说,当初真是瞎了眼,瞎了眼才会找你这种人。一边说,一边抽泣不止,鼻涕和眼泪在脸上乱走。那个男的也不依不饶,毫不理亏:你的眼瞎了?我的眼睛更瞎了!你看看你,都变成什么样子了?整天耷

学习

生财VS聚财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生财VS聚财,内容包括聚宝盆生财聚财法,生财和聚财的不同。女人喜欢安稳,如果她有一笔钱,她会安排来买下个月的油盐米醋,然后攒下一点,男人却觉得靠储蓄发不了财,还不如“赌”一把。性别的差异及生活背景的不同,让男人与女人在看待

学习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

阅读(455)

本文为您介绍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内容包括扫烟囱的男孩威廉布莱克,威廉布莱克烟囱。【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主要介绍了他的两首同名短

学习

一件非常难忘的事 张紫涵作文350字

阅读(34)

一件非常难忘的事张紫涵这个星期六,家里的菜吃完了,妈妈就带我去菜市场买菜。到了菜市场,就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我告诉妈妈,今天我帮妈妈买几个土豆,妈妈去买别的菜。妈妈答应了。这里人山人海,我找到了卖土豆的商贩,只见一位阿姨在精挑细选的

学习

流星飞镖——咻作文600字

阅读(26)

在我家的装饰架上,摆着一个小和尚,它们是爸爸从四川给我买回来的,我特别喜欢它。这个小和尚拿着一个流星镖,只有拳头大小,正在练功呢!真是栩栩如生啊。只见这个小和尚脑袋剃的光溜溜的,摸上去非常光滑。它上身的袈裟是橙黄色的,下身穿着红色的练

学习

阻击因病致贫

阅读(27)

“有什么别有病”“病来如山倒”,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俗语,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疾病尤其是大病重病的可怕。一场大病不啻为一场灾难,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垮了不少家庭,使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屡屡上演。重大疾病已经成为横亘在贫困人口脱贫路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