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纳尔逊湾泉林村的树林中,一群小孩在嘻嘻哈哈地相互追逐玩耍.一个小孩围着一棵小桦树转了两圈,然后双脚用力一蹬,麻利地上了小桦树.
但这个小孩用力过猛,啪的一声,从小桦树上跌落下来.好在树不太高,这孩子从地上爬起来,只是咧了咧嘴,拍拍屁股,接着又嘻嘻哈哈地追逐那些小伙伴去了.
这个跌跤的小孩,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年轻的教授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
卢瑟福对身边的一切都非常感兴趣.10多岁时,他对自然科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童年时代的卢瑟福曾发明了一种可以发射“远程炮弹”的玩具大炮,还巧妙地想出了增加“炮击”距离的方法,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创造天赋.
在学校,卢瑟福喜欢拉丁文和古典文学.由于这一点,老师非常器重他,认为卢瑟福将来会成为一名在文学方面有造诣的作家.可那些老师们却怎么也没有想到,卢瑟福后来竟在自然科学方面成为一代巨人.
小时候,卢瑟福的母亲倒是为他提供了一次涉猎物理学的机会.卢瑟福的母亲珍藏着一本科学教科书,并且常常自豪地捧着这本书向孩子们炫耀呢.
卢瑟福家中有11个孩子,他排行老四.有一天,卢瑟福悄悄拿出母亲珍藏的那本教科书,非常认真地翻阅着.小小年纪的他不时眨眨眼,歪斜着脑袋,看得入了迷.他拿出一支笔来,将自己的年龄和名字歪歪斜斜地写在书页上.母亲珍藏的这本教科书,给卢瑟福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对卢瑟福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老师雷诺兹先生.雷诺兹针对卢瑟福理解能力强和反应能力快的特点,特意为卢瑟福增加了1小时的课程.15岁那年,在考试总分为600分的试卷上,卢瑟福得了580分,他获得了奖学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纳尔逊学校就读.
那时候,自然课程还不太普及,只是在校学生的选修课.不少同学也不太喜欢上自然课,据说,卢瑟福是纳尔逊学校当时唯一选修自然课的学生.
1889年,18岁的卢瑟福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加了坎特伯雷学院奖学金考试.考完之后,卢瑟福回到家乡作短暂休息.
有一天,卢瑟福脱掉外衣,拿上锄头,来到菜园里挖马铃薯.他正挖得起劲,身后突然传来母亲兴奋的呼唤声:“卢瑟福,孩子,你快过来!”母亲几乎是一路小跑着来到菜园里,向卢瑟福报告一桩喜事,母亲的脸因激动而泛起了红光.
卢瑟福的母亲满面笑容,伸出双臂抱住他的肩头,亲热地说:“孩子,报告你一个好消息,你考上了坎特伯雷学院啦!”
卢瑟福也异常兴奋,嘴里不停地说道:“我考上了,考上了!”
1894年,卢瑟福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题目叫做《使用高频放电法使铁磁化》,刊登在《新西兰协会会报》上.该会报具有相当的权威性,那个时候的科学家都能读到这篇论文.这篇论文的发表,立即使卢瑟福成为令人瞩目的人物.
因为,卢瑟福的研究成果,正好为刚刚诞生的无线电事业提供了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波器,这种检波器在当时的无线电接收机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卢瑟福用自己所发明的检波器发出并接收了跨越新西兰上空的全球第一份无线电报.当时,有人便预言:卢瑟福将会成为科学领域内成绩卓著的人.
1895年,新西兰出国留学委员会决定,派遣一名留学生前往英国的牛津大学或是剑桥大学深造.这个机会最终落到了卢瑟福身上,他有幸出国留学.卢瑟福告别了相爱数年的未婚妻玛丽,登上开往利物浦的客轮,年轻的卢瑟福,犹如一只小鸟,自由地飞向了科学的万里晴空.
卢瑟福在极短的时间内,便作出了令全球为之轰动、为之振奋的重大贡献.卢瑟福发现,像铀、镭及其他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并非只是1种,而是3种.于是,卢瑟福用希腊字母分别为这3种射线命名.这3种射线为: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1898年春天,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派出代表到剑桥,准备聘请一位教授.汤姆逊教授实在舍不得自己这位才华横溢的得意门生,但考虑再三,为卢瑟福本人的前途着想,他还是向来人推荐了卢瑟福.
作为闻名于世的学者,卢瑟福实在是太年轻了,他的相貌显得更加年轻.这里,还有一段有关卢瑟福本人的趣闻呢.
有一次,当时的日本***长菊池先生在物理教授舒斯特的陪同下,参观曼彻斯特大学.舒斯特向贵宾介绍了包括卢瑟福在内的许多人,菊池先生同他们亲切握手,互致问候.
当菊池先生的手同卢瑟福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时,菊池先生的眼睛突然一亮,想说什么,又未开口,只是将卢瑟福的手紧紧握住,还神秘地一笑,表现出一种特别亲切友好之情.那紧握着的手好久好久才松开,然后,又去与另外的人握手.
事后,菊池先生试探地向舒斯特教授提出一个问题,说:“舒斯特先生,你向我介绍的那位卢瑟福先生,大概是那位鼎鼎大名的卢瑟福先生的儿子吧?”
舒斯特教授闻言,哈哈大笑,然后摇摇头道:“菊池先生,你弄错了,我肯定地告诉你,今天我们见到的,正是卢瑟福先生本人.”
“卢瑟福,卢瑟福……”菊池先生口中念着卢瑟福的名字,尴尬地对舒斯特说:“想不到,真想不到,卢瑟福先生居然这么年轻.太有意思了,舒斯特先生.”
1907年回到英国后,卢瑟福进入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
在汤姆逊教授提出的“面包夹葡萄干式”的原子模型理论之后,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理论――“行星模型”.
“行星模型”表明,原子核像太阳那样位居中央,周围的原子像行星一般环绕着原子核旋转.直到今天,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依然没有改变.“行星模型”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使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进入了原子内部,从而敲开了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大门.
卢瑟福还成功地完成了将一种元素变成另一种元素的“人工嬗变”,这种“人工嬗变”被人们誉为点石成金.
卢瑟福曾经大胆预言:中子客观地存在于这个世界.12年后,这一预言终于成为现实,在科学领域里,人们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1937年l0月14日,66岁的卢瑟福在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时,因突发疾病而与世长辞.
卢瑟福逝世后,被安葬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公墓内另一位科学巨人――牛顿墓的旁边.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年轻的教授――卢瑟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