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从来就不是一个诞生商人的群体,但东北大学教授刘积仁却是一个例外。他是中国计算机行业发展的缔造者与见证者之一,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的创办者。从1991年创业时的3个人,到1996年上市时的200人,到今天将近8000人的规模,他成功带领东软成为中国最大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如今,东软集团连续几年稳坐中国软件外包服务第一把交椅,又是我国最大的国产数字医疗设备供应商之一,在IT教育与培训业务方面走在国内企业的前列。
弃教从商
年少时的刘积仁是个“全能型选手”。他能吹笛子、拉二胡、小提琴、京胡、弹吉他,带响的几乎他都能来几下;他能画画,房间里画满了英雄人物的头像;他喜欢木刻,自己刻了100多个头像;他把铁板打磨成匕首,自己铸模用铁水做铁手***、步***……如果真能让刘积仁选择的话,他当年可能会选择音乐系或者美术系。但是,生活在50年代的大多数中国人,对命运没有更多的主动权。
1955年出生在中国东北的刘积仁,青少年时期充满坎坷。他在当地的***待了4年。做过煤气救护工,当过电影放映员,也在工会搞过美术摄影。在这期间,刘积仁常常抽空在家自学高等数学和英语。“”那年,刘积仁考上了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1986年,刘积仁成了国家第一个培养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博士。读博士期间,刘积仁的导师李华天送他去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做博士论文。毕业后,刘积仁留在东北大学任教,33岁的他当上了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刘积仁的最初心愿,是创办一间能与国际接轨实现“产研结合”的实验室。但他并没有想到为研发经费所迫,自己会在“教授”和“商人”这两个身份之间挣扎。“一方面要保有学者的自尊,另一方面又真是没有钱,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帮助。”刘积仁坦言,“心里头的滋味真不好受。”直到现在,谈及创业的初衷,刘积仁还称是“被迫的曲线救国”,尽管面临舆论的压力,当时为了赚取科研经费支持研究,刘积仁用一篇论文换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1991年,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到中国考察,希望找到一个研究团体承接汽车内部的软件系统。刘积仁认准这是个机会,便特意去了趟日本进行“路演”。当看到阿尔派有意向时,刘积仁咬着牙开了一个天价:30万美元!没想到对方一口答应,倒让刘积仁有些措手不及。同年,刘积仁与阿尔派组建了东大阿尔派软件研究所;1992年又以在中国开发的电力、电信业务项目和软件产品为主营业务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1993年将两家公司合并建立了一个股份制的企业。东软公司的运转机制走上了正轨。1996年,东软上市,此时的刘积仁已经离科研越来越远了,正如同他书架上的书,专业书籍在慢慢靠后,不断增加的是公司财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
刘积仁把东软这些年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991年公司成立后求生存、打开局面的阶段,企业主要侧重培养市场开拓和建立品牌的能力;以1996年上市为标志,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运营体系的阶段,主要侧重培养组织构造和战略执行方面的能力;自2000年起,整个经营大环境发生变化,公司调整战略,进入加大国际化进程的阶段。
学者刘积仁走上了商业道路,而且一发不可收。
软件与创造业相结合
在那个教授不能与“铜臭味”沾边的年代,东软并未得到学校和老师们的认可,刘积仁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东软所在的沈阳市,过去几十年一直是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传统的制造业是其支柱产业,高科技包括软件业的土壤却相当贫瘠。与深圳和上海等沿海城市相比,沈阳并没有天然的地理优势,也没有如深圳般鼓励创业的人文环境。刚刚成立时,东软的梦想也和大多数中国的软件公司一样,希望成为“中国的微软”,但是经过一系列尝试和探索之后,东软走上了将软件与制造业相结合的新路子。
刘积仁说,自己所做的第一个产品出来后便被无数小商贩制作成盗版充斥电子市场,这让他明白,如果在中国选择产品这条路,就是选择了不识时务地为人“抬花轿”。“虽然我做梦都在想哪一天成为微软,但是我自己清醒地认识到我成不了,成不了的事就不要做。”刘积仁有些激动地说,“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如果这件事你断定不可能成功,你就去追求自己可以做得到的事。”
在放弃了走中国的“微软”这条路后,刘积仁很快地将重心转移至与产业的结合。在他领导下的东软,不做应用软件,不做桌面系统,不做游戏。从根本上来说,东软走了一条B2B的道路,而微软则一直坚定地往B2C的方向前进。
1991年东软进入了电信业,此后更是火速进入到电力、保险、医疗等10多个行业。每一步,东软都走得既稳健,又出乎意料。目前,有2亿人使用东软的社保系统,1.2亿人使用东软的电信计费系统。
当用友、金蝶在管理软件领域苦苦支撑,金山转型做网络游戏之后,刘积仁所在的软件与服务行业正保持着每年近50%的增长速度。谈及当年筹备社保体系的相关软件开发,刘积仁颇有些得意地说,“当我们开始做这个事情时,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建立,也不知何时会建立,但我们等啊等,一直没有失去信心,因为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有。”
最终,他们等来了全国社保体系的愈来愈完善,随之受益的则是他们早些年已经投入研发的软件。据了解,目前中国的社保体系相关软件50%皆出自东软。值得一提的还有东软进***CT机研发的往事。这个行业以前是GE、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的天下,虽然门槛相当高,但是行业的利润也相当丰厚:当时一台进口的二手CT机就能够卖到三四百万元人民币,而且还要排队抢购。
当东软掌握了CT机中核心的软件技术之后,CT机的价格很快就被拉低到了200万元以下。刘积仁所带领的东软不仅抓住了多个行业的机遇,更是在资本市场大展身手。从1996年公司第一次上市,再到2008年初集团的整体上市,东软用了18年的时间。
不可否认的是,刘积仁是个幸运的“机会主义者”。对于这一说法,他也从未排斥。他坦承自己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但也强调自己每次都抓住了机会。而他抓住机遇的秘诀是:“凭每一个人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追求,这就是我们定义市场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这种判断永远不会错,只是说你是否能够等待到那个机会到来之前,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持你,所以使得企业的战略变得更加长线。” 的确,刘积仁领导下的东软走的是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在软件还卖不出价钱的年代,即提出了将软件与产品工程相结合的概念,将东软的软件植入全球各大品牌的汽车音响、手机乃至医院的CT机中;很早就打入了日本市场,实现了中国软件企业的跨国经营;很早预见到中国软件业的人才瓶颈,率先在大连、成都和南海开办东软信息工程学院培养软件人才……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刘积仁 从大学教授到优秀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