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北美的电影银幕上毫无征兆地接连出现了多部以黑人历史及生活为主题的电影。除了史蒂夫·麦奎因的《十二年为奴》(12 Years a Slave)以外,由黑人导演李·丹尼尔斯执导的《白宫管家》(The Butler)构成了另一大热门话题。如果说前者展现的历史距离今人太过遥远的话,那么《白宫管家》就相当于一部现代民权运动史,很多事件还历历在目。
《白宫管家》改编自《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希望透过一个在白宫工作了三十多年的管家的双眼,来看20世纪黑人地位在美国的演变。影片从2009年垂垂老矣的塞西尔·盖恩斯讲起,用闪回的方式追忆他的一生,此刻他正等待刚当选的总统奥巴马接见,这里是他工作了半辈子的白宫。塞西尔上世纪20年代出生在佐治亚州的棉花种植场,全家都是农场主的佃农,他的母亲被农场主,父亲被农场主一***打死,他忍气吞声在农场学做仆人,长到十几岁时他逃了出来。按照故事的这个发展路线,我们很容易认为他身负血海深仇,将来必定要血债血偿吧?恰恰相反,就如同冉·阿让遇到米里哀主教一样,塞西尔在走投无路之际也遇到了改造他灵魂的人物梅纳德。
饥肠辘辘的塞西尔闯进一家宾馆偷面包,遇到了善良的黑人管家梅纳德。梅纳德不仅为他治伤,拿东西给他吃,甚至让他留下来工作。后来梅纳德教了塞西尔最重要的一课,不是操持家务的工作技能,而是在种族歧视依然严峻的社会氛围下,如何“正确地”做一个黑人。他说,我们有两张脸皮,一张是我们自己的,一张盖在那张真正的脸皮之上,我们拿给别人看的是外面那张。这一课,将让塞西尔铭记终生,但他后来的家庭悲剧或许也源于此。
塞西尔被梅纳德推荐到华盛顿的宾馆工作,再后来入选白宫,从食品保管员做起,最后成为总统视为家人的大内管家。影片为此选择了一种非常讨巧的双线叙事结构,试***全方位地阐释美国民权运动的发展。
第一条台面上的线索,塞西尔从艾森豪威尔开始,接下来陆续为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和里根一共七位总统服务(塞西尔的原型人物尤金·阿伦还要服务***,不知电影为何删去这个情节),除了70年代的福特和卡特在片中未作交代,其余几位都有不少的戏份。影片采取的策略和《阿甘正传》相似,塞西尔不参与具体的***治决策,但影片每次让他进入总统的椭圆办公室,都会亲眼目睹总统与幕僚、高级官员商讨和黑人民权运动有关的事件对策。如导师梅纳德所教育的那样,作为男仆,同时作为黑人,他必须摆出外面那张脸,像空气一样让人视若不见。尽管他真实的内心非常关心总统的决定,但他一点也不能流露出来。
影片在台面下的一条线索是塞西尔的私人生活。他拥有一个典型的黑人家庭,他的妻子葛洛莉亚由著名主持人奥普拉·温芙瑞扮演,他的两个儿子路易和查理性情迥异,路易个性***且叛逆,平日积极参与民权运动和街头抗争,多次被捕入狱,时常为此和父亲发生冲突。查理则更加“爱国”,后来报名参加了越战,牺牲在越南。
这两条线索由平行剪辑的方式交织起来,塞西尔总是在替总统服务时得到大儿子“闯祸”的消息,他屡加训斥毫无效果,两人的感情距离越来越远,直到断绝联系。
正如一些评论批评的那样,影片的这种叙事结构是过于刻意了。为什么父子俩从不错过任何一件与民权运动有关的大事?父亲无时无刻不在旁观总统的运筹帷幄,而儿子永远在第一线拼搏,这让人物不再是他们自己,而成了导演的木偶。这种喜剧式的巧合在《阿甘正传》中或许符合它的氛围,但在这部影片里就稍显滑稽了。 作为黑人男仆,他必须摆出外面那张脸,像空气一样让人视若不见。尽管他真实的内心非常关心总统的决定,但他一点也不能流露出来
在里根时代,塞西尔和妻子葛洛莉亚应邀参加了一次国宴,享受了一回自己平日提供的服务,然后光荣退休。20年后,步履蹒跚的塞西尔见证第一位黑人当选总统,和片首残酷血腥的棉花种植场相比,这个结局无疑过于好莱坞了,奥巴马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种族歧视在美国社会已经消失,也不意味着民权运动宣告结束。
塞西尔这个人物并不好演,至少不比弗雷斯特·惠特克演过的乌干达独裁者阿敏容易。阿敏穷凶极恶,塞西尔波澜不惊,后者的内心并不更简单。他对男仆的工作是认同且自豪的,他在严格的规则和仪式中游刃有余。尽管职责所限,塞西尔在服务时不能随便说话,但他很享受那点微小的自由。偶尔他还会和总统交换一下眼神或应答几句,甚至说点心里话。可在大儿子眼中,塞西尔只是一个解决了温饱的“汤姆叔叔”(美国作家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用来比喻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这让依靠自我奋斗拥有这番成就的塞西尔很受伤害。
看得出塞西尔并非不认同黑人民权运动,但他受到的教育要求他只做好分内的事,对待不公要坦然受之,这是他从父辈处学到的生存经验。而大儿子路易代表另一种更加激进的对待种族歧视的立场,那就是不屈的抗争,至于暴力还是非暴力,都只是可供选择的方式,父子也因此决裂。影片最后塞西尔认同了自己的儿子,刚刚退休的他走在街头,发现多年不见的路易在为废除南非种族隔离演讲,他拥抱了儿子,并表示要加入到他的行列中。
片中许多角色都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治名人,所以影片的选角引起了一些有趣的争议。对于罗宾·威廉姆斯饰演艾森豪威尔,詹姆斯·马斯登饰演肯尼迪,约翰·库萨克饰演尼克松,很多观众也许觉得怪异但还能调侃两句接受下来,唯独简·方达饰演南希·里根,竟然引发了不大不小的抗议。这是因为,方达是六七十年代出了名的自由派反战分子,她称在越南作战的美国士兵是屠夫和谋杀犯,还在北越的大炮前留下合影,被人称为“河内的简”。于是在共和***保守派人士和越战老兵看来,由方达饰演象征着“爱国”的里根夫人,简直是一种亵渎。
但这就是导演李·丹尼尔斯的决定。丹尼尔斯出生在费城的一个警察家庭,他从小想上电影学院,但家里负担不起学费,所以他先在大学念了几天人文学科,发现这距离理想太远,很快就退学了。之后他来到加州的一个护理机构当护工,他很有生意头脑,很快就开了自己的公司,手下几千员工。再后来他卖掉公司重新进入好莱坞追逐梦想,从选角导演和经纪人干起,在他看来选演员和选护工没有区别。
丹尼尔斯的影片几乎都是黑人题材,他深悉黑人电影取得成功的奥秘——不论是在票房上还是奥斯卡颁奖礼上。为了小金人,《白宫管家》显然是有备而来。但夺取奥斯卡投票人的青睐,要求影片不得不采取非常谨慎的种族策略,因为从投票人的构成上看——他们以老年、白人、男性为主,过于激进的立场必然适得其反,所以不成文的***治正确守则在“冲奥”影片中是存在的。这类影片常常偏于说教,要求人物拥有两到三重的心理层次,尤其需要注意在唤起观者对黑人的同情时不要让白人体会到罪恶感。《白宫管家》就是按照这样的尺度小心翼翼打造的。丹尼尔斯很聪明地展示着民权运动的一个个阶段性成就,并在奥巴马当选后及时地画上完美句号,从而让几百年来黑人遭受过的所有苦难成为了伟大美国的一个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