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榛子镇是冀东一座古镇,它的历史悠久,尤以响水桥最为著名。榛子镇原系荒僻深幽荆榛遍地之所在,因地理位置重要,于辽金时始拓荒成村落直至榛,设一岗哨于此。明朝永乐年间编属康庄屯。清朝时由于皇廷每年回奉天(沈阳)祭祖,修筑御路,渐成通行要邑。
【关键词】榛子镇;地域;历史悠久;响水桥
榛子镇,是冀东一座古镇,它的历史悠久,尤以响水桥最为著名。
名称的来由
榛子镇古时称榛子,榛,是一种桦木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早春先叶开花,小坚果近球型,托有钟状总苞,具6――9个三角形裂片,民间俗称之“榛子”。产于我国北部和东北地区以及朝、日两国。榛子最喜光、耐旱,子可食用或榨油。以“榛”作词有“榛芜”,谓草木丛杂。杜甫有诗曰:“君能微感激,亦是慰榛芜”。有人解释丛木为榛。总之,榛为名,指一种古老、原始地状态。“镇”的原意指重要、险要之处,引伸为在要塞之地设置驻兵守戍。北魏时设镇,兼理***民***务,响水桥即此时始建。唐初,镇将掌防守与县令同级。宋以后改为县以下地域通称。
由此可知,榛子镇原系荒僻深幽荆榛遍地之所在,因地理位置重要,于辽金时始拓荒成村落直至榛,设一岗哨于此。明朝永乐年间编属康庄屯。清朝时由于皇廷每年回奉天(沈阳)祭祖,修筑御路,渐成通行要邑。
悠久的历史
在距今886年的公元1123年,即金天辅七年,金改滦州中刺史,置节度使,领县四(义丰、马城、石城、乐亭)、镇二(榛子、新桥)。这是民国旧志有关榛子镇的记载。
金朝时,滦州升格为节度使,明确管辖榛子镇。这说明金朝比被金宋联合消灭的辽朝,更重视这方战略要地。同时,注意发展地方经济。金章宗太和四年,任命李邦基为榛子镇监酒(监,是宋朝地方行***区划名,一般设在冶炼、铸币、牧马、产盐、酿酒等发达地区),监酒是管理该地区酿酒业的行***长官,级别相当于县,属州节度使管辖,表明当时榛子镇一带,粮食生产状况好,有余粮酿酒。
金人的发祥地在东北,祖茔所在。即使进取中原后,每年都回乡祭祖,榛子镇驿站是必经之地。元代根在蒙古草原,定都燕京(即北京)后,就直接北出宣化不必东行滦州区域。帝王忽必烈在1251年在滦河上游地区任用儒生,发展农桑,举办水利,屯田养农。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他还施行许多优惠***策;为压缩机构,他实行“置驿于民”,取消榛子镇驿站。
到了元朝,榛子镇依然为驿站,成为接待官员信使的食宿之地。中间曾一度被取消驿站,即县志所载:“至之世祖二十六年,罢去望都庄、榛子镇两处驿站,放其驿使为民”。
明朝万历年间,滦州知州周宇在榛子镇设巡检司,这个机关始于宋代,主要设在关隘要地,或兼管数个州、县,或管辖一州一县,以镇压农民反抗为专责。巡检官以武臣为主,属州武官指挥。明清两代州、县均有巡检官,多设司于离州、县城较远处。
此后在榛子镇设立了巡检司,值得记述的是:“明朝万历四十七年,发生了灾荒,知州周宇在此煮粥济饥。因官银不够,周宇自掏俸银济饥民6570余口”。
“登楼凭高处,/一望四野低。/燕岭腾龙走,/承流落雁栖。/酒旗飘槛外,/车马喧街衢。/此市堪大隐,/禅心勿忘归!”这是当地一位老人登上榛子镇阁楼写的诗,道出了赞美家乡的赤子情。
清朝中叶,榛子镇建成了十字大街,同时修筑城墙,设东、西、中三座门楼,南北有侧门。后在中门基础上,修建了阁楼,俗称“阁儿上”。阁楼砖木结构,高3丈多,雕梁画栋,十分壮观,飞龙起脊,悬挂铜铃,风吹处“叮咚”声清脆悦耳。阁楼平台北有一高丈余石碑,记载古镇的沿革和修筑阁楼时筹资布施数目。人们登上阁楼远眺,目光可及十里之遥,自然景物尽收眼底:北有燕山余脉直插云表,南有承流河水滔滔,东有青龙屏蔽关外,西有皇家紫气东来。人们都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连乾隆皇帝路过此地时给予皇封,“旱涝保收”实为粮仓。滦州知州顾学朝到榛子镇视察,劝学课农,在阁楼上提笔赋诗一首:“到眼青山认欲真,/偏因忙暂得闲身。/墨池光动\窗午,/茶鼎香浮小屋春。/梦里回头应有岸,/年来举步亦看人,/一官最是惊心处,/未办能声已累民。/”
后来,不仅在这里设立了“急递铺”,传送公文,而且在道光年间在榛子镇设立了巡检署,道光十三年巡检为王之庆,咸丰九年为葛瑞孙,同治八年为张廷瑾,光绪八年为姚诗道。其后则废改设把总署,其地基为乡民王廷施捐助,至民国时期改为滦州第十区警务分局。榛子镇曾有杀狱庙、药王庙、龙王庙、关帝庙,还曾有过塔,即《滦县志》载:“浮屠在榛子镇街中,金时建”。
响水桥的故事
作为榛子镇尚存的惟一标志性建筑古物――响水桥,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北魏年间,明朝万历、清朝嘉庆年间两度重修,因桥建在承流河上故名承流桥,意为“承上天德意,绵绵而流,千万如一日”。又因桥下水声响可传及数里,当地人俗称为响水桥,而原名却被淡忘。恐怕会很少有人知道此桥还有个“拢牛桥”的名称,并留下一个神奇故事,令人惊讶的是在历史上五次地震中,桥体纹丝未动。
《滦县志》曾记载:“大震之前,连日阴雨,山洪暴发,大水冲走大树,卷走房屋,急流中大木翻腾,将桥孔堵塞,水中无数大龟沉浮于波浪之间,大者如车轮状。官府急招善泅者二十余人,下到桥孔割断大木,大水方顺流而下。”相传阴雨之后,突然放晴,当夜发生大地震,地声隆隆,闪电通天接地,削山如谷,房屋尽摧,村民吓得伏在地上。只见黑夜中,大桥剧烈摇晃,突然一道银光闪过,一条金龙钻入桥下,提起桥身,四头金牛在桥墩四角死死顶住。天亮后,地震平息,却不见金龙和金牛,房屋变成瓦砾,而大桥却安然无恙,从此改名拢牛桥。这些传说倍显当年修桥之坚固,后人加以神化了。
如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桥依然静静地架在河上,一任行人古往今来,聆听世人谈古论今,但身边的榛子镇却已是层楼拔地而起,旧貌换新颜了。
【参考文献】
[1]赵润生、马亮宽:《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 天津人民出版社
[2]滦县榛子镇人民***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