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儿的一封信唤回了父亲对生的信心
1993年9月,李晓琳刚满11岁。妈妈突然被查出患有肝硬化腹水。爸爸带着妈妈到处求医,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却依然没有最后留住妈妈。1994年9月12日,妈妈患病一年后,撒手人寰。临终前,她紧紧拉住丈夫的手,用尽全身最后的力气对丈夫说:“你一定要让晓琳念大学,我在地下才能安心啊!”哽咽的李殿臣已说不出话来。他在心中发誓:无论怎样艰难,他一定要把女儿抚育成才。
妈妈走了,家里一下乱了套。为了不影响女儿的学业,在丝绸厂上班的李殿臣主动要求换成夜班。白天,他在家给女儿做饭,收拾家务,晚上再去上夜班。连轴转的辛苦使这个身高1米80的曾获得过庄河市摔跤第一名的铁打汉子迅速憔悴衰老下去。1995年10月的一天,李殿臣推着自行车准备带女儿上街,刚走出家门没两步,眼前一黑,“扑通”一声便倒在了地上。李殿臣被送进了大连市铁路医院。经诊治,他是突发脑血栓,瘫痪在床,不会说也不会动,成了一个“活死人”。医生通知同去的妹妹:“准备后事吧!”被姑姑们接来医院的李晓琳一见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的爸爸立时就哭起来。和爸爸相依为命的这一年,使她懂得爸爸对她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爸爸,你醒醒呀……”奇迹发生了,也许是最爱的女儿的恸哭和呼唤真的唤醒了昏睡的父亲。李殿臣的眼睛竟然会动了……
一个月后,李殿臣奇迹般地醒过来。但脑血栓的后遗症使他半身瘫痪,不会言语。医生说,能恢复成这样已经是最大的奇迹了。李殿臣这个一向要强的汉子忍受不住了。他不愿自己成为别人的累赘和负担,他开始拒绝***。
这时,远在庄河上学的李晓琳更是心急如焚。她多想看看爸爸怎么样了,可舅舅让她安心上学。13岁的李晓琳只好每天晚上都朝着大连的方向一遍遍地祈祷:“亲爱的爸爸,你一定要快快好起来,女儿不能没有你……”1996年的元旦快到了。一天,李晓琳偶然听到护理爸爸的大伯和姑姑悄悄说,爸爸的情绪很低落。那天晚上,她流着泪想了很久,给爸爸写了一张漂亮的贺卡,在上面,她一笔一划工整地写道:“又是元旦,又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爸爸,你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从你生病的那一天起,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没关系,爸爸会好的。昨天,在姑姑家,看着他们母子情深,我好羡慕,甚至有些嫉妒。爸爸,你答应我,一定要完全康复,一定要回到我身边。爸爸,你就是我的根,无私地为我提供了一切生命的营养,我也一定以最艳丽的花朵和最甜美的果实来报答你。等你病好了,我要让你做世上最幸福的爸爸!”第二天,贺卡寄出去了,可晓琳还是放心不下。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她又写了一封2000多字的长信:爸爸:很长时间不见了,很想你。临近期末了,我的学习很紧张。老师说我是班里最有潜力的一名学生,她鼓励我这次年终考试要争全校第一,我也很有信心。老师说今年她还准备选我当“大连市三好学生”,听说如果真能当上,考高中可以多加10分呢。总之,我的一切都很好,不要老是挂念我。前几天,小姑告诉我你自己能动了,我真替你高兴。爸爸,这只是刚刚开始,以后的好消息还会更多更快地传来,对吗?不过,最近听说你情绪很不稳定,你不知道,昨天晚上听姑父说了你的事我有多担心。我已经失去了妈妈。我不能再失去你。只要你人在,哪怕是不能动了,也不要紧,因为至少我还可以对别人说,我有爸爸;至少每天晚上放学,我都能见到你,跟你说上几句话,这就足够了,我会非常满足的。
爸爸,你还记不记得,你在妈妈面前说,你要好好照顾我,供我上大学。现在,我惟一的希望就是想让你好好活着,好好地治病,重新回到我身边。我相信这些你是能做到的。
……
爸爸,不管你怎样,爸爸在我心中的形象始终不会改变。
在任何时候,我都那么爱你,我都是你最好最好的女儿。
女儿琳琳1996年1月6日李晓琳托姑姑把信带到大连给爸爸,姑姑当时看了信,就哭起来。当她把信给哥哥李殿臣时,又忍不住伤心地哭起来:“琳琳这孩子这么小就这么懂事。”不会说话的李殿臣刚看了几句女儿的信,眼泪便哗哗地流下来。女儿的爱父深情使李殿臣又看到了生的希望,他感到自己不该这么自私,他开始积极配合***。
二、父女情深,相搀相扶走人生
终于熬到了放寒假,李晓琳回到了爸爸身边。李殿臣依然不会讲话。照顾他的哥哥、妹妹心里一直犯嘀咕:会不会是人也变傻了。没想到,那天,一看到女儿进来,李殿臣的眼睛立刻就转了好几下。当李晓琳把期末考试第一的成绩单拿到爸爸眼前时,李殿臣咧嘴就笑了,盯着成绩单看了好久都不愿移开眼神。兄妹们长久以来悬着的心一下落了地。
从没干过活的李晓琳主动要求承担了所有照顾爸爸的活。洗衣、端水、打饭、喂饭、倒便盆,给爸爸洗脸、洗脚。做完了这一切,她就和爸爸说话,说学校的事,说她的学习。虽然爸爸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她仍然不停地说。她相信,爸爸一定听得懂她讲的一切,就像看到她的考试成绩单一样。
说来也怪,平时无论谁来看李殿臣,他都闭着眼睛置之不理,一动不动地躺着。但只要来人一提到李晓琳,夸她学习好,有出息,李殿臣立刻就睁开眼睛,咧嘴笑着,并会艰难地用稍微会动的一只左手朝来人竖起大拇指。时间一长,兄妹们摸着了这条规律,只要李殿臣不高兴,就对他说李晓琳学习好,李殿臣保准笑呵呵,一定会高兴。
1996年3月,李殿臣出院了,住进了大连市自卫街26号的妹妹家。但他和女儿却又不得不分别了。由于种种原因,李晓琳无法转学至大连,她还得回庄河念书。知道女儿要走,无法说话的李殿臣流着泪一个劲地摇头,14岁的李晓琳怕爸爸伤着身体,像个大人似的轻松地拍着爸爸,劝慰说:“爸爸,别这样,过几天我就会回来看您,和您说话。”李晓琳一路哭着回到庄河。她知道,自己又是一个学期见不着爸爸了。她现在全靠姑姑舅舅们接济,可他们也不富裕,还要照顾自己的爸爸。从庄河到大连,坐车要4、5个小时,往返一趟得30多元钱,她没有钱,也不愿再增加亲友们的负担。生活连续不断的厄运已经把14岁的李晓琳磨练成了成熟的小大人,她惟一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给爸爸一份让他满意高兴的成绩单。
1996年9月,在姑姑的几个好心邻居帮助下,李晓琳终于转学到了大连第65中学。
可她几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姑姑家,爸爸、奶奶、晓琳、姑姑、姑夫和弟弟6口人住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奶奶把唯一靠窗的通风小床让给了儿子,晓琳就和奶奶挤在一张小床上。姑夫给加个木板,白天放下,晚上支起来,木板的长度还没有晓琳高,晚上晓琳只能蜷着脚睡,实在热,晓琳就睡在地上。条件很艰苦,但晓琳却很高兴,毕竟,能和自己的爸爸住在一起了。
从住进姑姑家的那天,晓琳就接过了照顾爸爸的重担。每天早晨5点,晓琳就悄悄地起床,先给爸爸和奶奶倒便盆,再洗他们的衣服,最后准备早饭。等忙完了也到了上学的时间。中午放学,同学们都三五成群地玩或休息,晓琳却要赶紧回家,帮着奶奶做饭,洗碗筷。短短一个小时,有时忙得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等她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时,下午上课铃又响了。因为起床太早,家里学校来回奔波,上课时晓琳总觉得眼睛睁不开,尤其到了下午,她的上下眼皮更是忍不住往一处粘。
晚上放学回家,晓琳放下书包,先帮姑姑做饭,吃完饭后收拾碗筷,给爸爸洗白天弄脏的衣服,然后给爸爸洗脸洗脚。晓琳刚来大连学洗衣服时,只知道使劲搓,结果手掌都搓出了血。等一切都弄妥当,已是晚上8点多了。全家人聚在一间小屋里看电视,晓琳在电视旁边的小桌上做作业。时间长了,晓琳竟练就了一套特殊本领,无论电视里的节目多么精彩好看,只要她想学习,就能丝毫不受干扰。知情的同学和亲友们无不惊讶她这项“特殊本领”,憨厚的晓琳却轻轻笑了:“反正只要想学,就能学进去,没有什么电视不电视的。”如此的艰难环境,晓琳没有半点怨言。只要能亲自照顾父亲,只要能看到父亲一天天在好转康复,她就觉得心满意足。但满足之余,晓琳最担心的还是爸爸的病。她的心里,一直牢牢记着爸爸出院时医生说的那句话:“一定要他多活动,多学走路。”爸爸才40多岁,外面的世界这么精彩,说什么也不能让他一辈子躺在床上啊。
为了让爸爸站起来,身高1.60米的晓琳搀扶着身高1.80米、体重160多斤的爸爸艰难地学站。爸爸太重了,压得晓琳腿发软,身子直打晃,她咬着牙一声不吭。爸爸一站不稳,就“咕咚”一下把她压在地上。摔得她胳膊腿到处是青一块紫一块。一次、两次……慢慢地,爸爸能站起来了。为了让爸爸学会走路,聪明的晓琳想了一个办法,找一条绳子拴着爸爸能动弹的左腿,让爸爸扶着墙或床,她在前面用绳子拖着爸爸的腿一点一点地挪。有时爸爸不想学了,晓琳就一遍遍地劝说爸爸:“爸爸,再走一步,再走一步,马上就行了。”每次帮爸爸学走路,晓琳都要说得口干舌燥,拉绳子拉得腰酸背痛胳膊酸。但只要爸爸能走路,再累再苦晓琳也乐意。一步、两步,一天、两天……半年过去了,在女儿悉心的引导下,李殿臣终于会走了。医生得知后,都惊讶地说这是个奇迹。可晓琳没有满足,她要让爸爸像正常人那样出去散步溜达。
放寒假了,每天早晨吃完饭,住在4楼的晓琳就搀扶着父亲一步步地下楼。她一手拿着小板凳,一手搀着爸爸,围着自家住的那幢楼一圈圈地慢慢转。爸爸那庞大的身躯几乎一半的重量都倚在晓琳身上,还没走几步,寒风凛冽中的晓琳就已经出汗了。为了让爸爸高兴些,性格内向的晓琳搜集了各种报刊上的笑话背下来一路讲给爸爸听。一步步,一圈圈,每天要搀着父亲这样走上二次,而每次都是3个小时。爸爸累了,晓琳就让爸爸坐在小板凳上休息,自己只能靠着墙赶紧把气喘匀。
每天,她都要出一身又一身的汗,身上的内衣几乎就没干过,可耳朵却被冬天寒冷的风吹裂起了冻疮。每次一回到家,80岁的老奶奶看着孙女一头大汗和红肿的耳朵都心疼地搂住她,忍不住直抹眼泪。这时,晓琳就安慰奶奶:“奶奶,您哭什么呀,您应该高兴,我爸爸已经走得越来越好了。”听了这话,老人哭得更伤心。
功夫不负苦心人。慢慢地,李殿臣能够自己出去慢慢溜达了。如今,行走自如了。每逢家里来人说他恢复得真好,李殿臣就会笑呵呵地指指女儿。此时,他最高兴的事仍然是看晓琳的成绩单,听别人夸她的女儿。由于血栓压迫神经,也严重影响了他的智力。如今,看电视时,他抢着拿摇控器挑自己爱看的节目,连80多岁的***亲也不相让。但只要看到女儿在学习,他就会把音量调得很小很小,弄得大伙都听不见。但没人忍心说他,他是舐犊情深啊!
三、品学兼优,好女孩鹏程万里路
虽然家境艰难,但晓琳的学习却始终是出类拨萃。晓琳刚转学进65中学时,老师们还担心这个来自郊区、衣着朴素的女孩跟不上学习,加上她平常总是来去匆匆,老师同学们都不摸底。谁也没想到,晓琳转学的第一个期末考试,就考了个全班第一。当学校得知晓琳的家境后,破例免收学费,同时每学期给晓琳100元助学金,过节时学校还会给晓琳家送去米、面、油。他们在尽力关怀着这个勤奋自强的女孩,而晓琳也没辜负他们的期望。从转学的那天起,她每次考试必定第一。她连续获得学校“三好学生”;1996年获“大连市三好学生”;1998年,她被评为“大连市十佳家庭敬老好儿女”,而16岁的她当时不仅是年龄最小的,而且是史无前例的以未成年人当选。同年8月,李晓琳又因品学兼优荣获国家***颁发的“***奖学金”,当时整个大连市获此殊荣的仅有2人。
同年,李晓琳以632分的高分考进了大连市最好的重点高中24中学。同样,在尖子们竞争异常激烈的班里,她始终保持着前三名的好成绩。在学校她依旧是个朴素、内向的女孩,同学们包括老师并不了解她的家庭及过去。她自己更是从不提及。“社会上已经给我太多了。”晓琳真诚而知足地说的。是的,这几年,一直有很多好心人在帮助他们父女。昆明街派出所的民警以最快的速度为他们父女落下了大连户口;昆明街道也为他们办好了最低生活标准补助,还有一直要资助到晓琳上大学的好心人及始终在关心资助她的65中的校长和老师们。
对此,晓琳铭记在心。她一直向往首都北京,她说:“我一定要考上北京的大学,将来找一份好工作,让爸爸过得更好,也以此报答所有帮助关心我们的好心人们。”还有一年晓琳就要参加高考,品学兼优的她对此很自信。我们也衷心祝愿她能如愿以偿,祝愿这对相依相搀的深情父女走好,幸福。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爱之奇迹,女儿教会爸爸学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