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蔺列传中渑池会言之颇略,但可探究处甚丰。上完这节课,我让学生讨论谁的功劳最大,列出了三个人物,蔺相如、廉颇和赵王,并找出他们在渑池会期间所做的事情。如下表:
相如: 劝赵王
前进缶
为赵寿
廉颇: 劝赵王
请立太子
盛设兵
赵王: 心存畏惧
王遂行
王许之
王鼓瑟
细细分析,历来渑池会上蔺相如风头最劲,吸引了无数人的眼光,纯以气势压倒秦国,使赵国颜面大增,扬眉吐气,凯旋回国,赵王也封之为上卿,诚然。但是我们将渑池会上赵国一方个人的行为排列开来,却会发现,渑池会的成功并非单方面的原因。我们被蔺相如华丽的表演晃了眼球,因此忽略了一个***治事件下错综复杂的背景,以及其中掺杂的各方面因素的博弈。
前281年,秦伐赵,拔石城;前280年,秦白起败赵***,杀二万人。(课文为“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而前279年,白起伐楚,秦王乃欲与赵为好,估计不欲两面开战,以之安赵。按照秦赵两国***事对比与国际形势,赵王此行绝对不会和楚怀王同样结局。在此形势下,廉颇蔺相如皆力劝赵王出行。赵王出行便值一赞,心有畏而犹为之,乃真勇也。两臣子促之,君王行之,才有渑池之会。但是毕竟有楚怀王前车之鉴,赵国显得谨小慎微。出行的基调便有些悲忼,“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这里展示了古大臣之风,“王许之”。赵王也知道此一去杀机四伏,但他依然去了,并把国家安危重托交付给廉颇。为了国之威名,王必得出行,廉颇愿为后盾,若事不可为,则壮士断腕,“王许之”。在这里,君臣相契若斯。若是瓦木堡的明英宗,恐怕就要掉头回国,保住王位再说了吧?赵王放心地把后背交给了廉颇,带着蔺相如赴会。
到了渑池,便是蔺相如的天下了。赵王毕竟心存畏惧,行事之间未免缩手缩脚,先机顿失。此时全赖蔺相如仗着一股意气,针锋相对,为赵国找回了颜面,保存了本国的威严。是役,蔺相如风头大劲,没能让秦国占去一点便宜。
可是我们细细想想,秦赵两国在这里打口水仗意义何在?秦国为何不仍像对楚怀王那样,令一将***诈为王,伏兵劫之?首先,秦国是真心欲与赵为好,渑池会上只不过想占些口头便宜,落赵国的面子。若真的惹怒赵国,此时秦国正与楚国开战,势必不能顾及。其次,此时之赵国并非当年之楚国,赵惠文王也并非当年之楚怀王。楚怀王不加防备便贸然入秦,而赵惠文王此时数万大兵盛设于边境,令秦国不敢妄动。是以我们才在渑池会上看到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口水战。
我查了《史记》和《资治通鉴》,并未看到盛设兵的统领是廉颇,但以文中廉颇送至境来看,边境***队的主持者应为廉颇,彼有廉颇安内,此有相如擅前,赵王渑池会之行不成可乎!秦国并不能在赵国这里捞到多少油水,又欲安赵,自然作罢,灰溜溜地回去了。至此我们看到,渑池会之成,绝非蔺相如一人之功,多方因素的博弈始成。只因相如风头够劲,我们便忽视了背后错综复杂的原因。实际上在这场渑池会中,赵王、廉颇亦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在讨论中,有一个同学所论述的一样:譬如这是一场足球赛,蔺相如是前锋,廉颇是守门员,赵王是赞助商。这场足球赛守门员稳守中***,赞助商到场助威,再加上前场华丽的射门,此场比赛方能取胜。而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前锋华丽的射门晃了眼睛,不能发现在这场比赛中还有更多的致胜因素罢了。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21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