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填字游戏:当你在“业”字前面填上“职”字,你会去掂量、去计较;当你在“业”字前面填上“事”字,所有的苦就都成了乐。
2008年7月3日早晨8点。
案头的闹钟响了,胡果在键盘上轻轻敲下最后一个句号――
“四川德阳汉旺广场上那座著名的时钟,永远定格在灾难来临的那一刻,但时间没有停留,我们的脚步没有停留。2008年,不仅将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难的不屈奋斗写入史册,也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空前提升,标注成珍贵的民族记忆,熔铸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
这是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的结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胡果以自己的方式见证了这段历史,见证了前所未有的悲欣交集,以及前所未有的挑战考验。
执笔撰写“任仲平”文章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缩写谐音,每当遇到重大事件、关键时刻,都会发出引领全局的舆论先声。2008年6月30日,***发表重要讲话,概括归纳了“二十四字”抗震救灾精神,中央领导要求人民日报就此赶写一篇有分量的任仲平文章,7月4日见报。当时胡果正在山西出差,7月1日中午接到任务,冒雨驱车7个小时赶回北京。抗震救灾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战场不止在震区。任仲平文章平常可以精雕细琢,在“战时”却必须分秒必争。一种战斗的激情支撑着胡果,渴了喝口水,饿了啃面包。7月3日早晨8点,当敲完最后一个字,将8000字初稿准时提交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已近40个小时没有合眼。
7月4日,胡果起草的任仲平文章《凝聚起民族复兴的力量――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在人民日报头版见报。***同志当天批示:“此文是到目前为止对抗震救灾精神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阐述文章。”7月4日晚新华社全文播发,全国100多家报纸刊登,130多家网络转载,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奠定了舆论先声。
这样的“急行***”,对胡果来说已不是第一次。
2003年5月,抗击“***”关键时刻,人民日报刊登了由胡果起草的7000字的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的伟大精神》,***作出重要批示,称“体现了人民日报在***论方面的优势。望再接再厉,让任仲平这一优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2008年6月,抗震救灾战役打响,胡果受命起草任仲平文章《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写在中国人民抗击四川汶川大地震之际》,为了“抢”在抗震救灾20天这个关键节点刊出,她3天里睡了不到10个小时,提交了初稿。
文章见报后,许多网友留言,称“从中读出了民族脊梁”。一位唐山的退休干部在信中说,“这是历史记录,更是提升中国国格、中国人民人格的时代宣言!”时代风云一纸书。如果说,全体中国人面对这场空前考验的无畏大勇、无私大爱,赐予了胡果写作时全部的激情和灵感,那么文章见报后,许多素未谋面的读者发自内心的共鸣,则给了她更深的思考和启迪。
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专门提出见见“任仲平同志”,他指着刊有《灾难中挺立伟大的中国》一文的报纸,鼓励人民日报“努力写出更多有深度、有影响的好评论”。这份沉甸甸的信任,让胡果更深地感受到这个岗位的责任:笔下的字字句句都承担着见证时代的光荣使命。
新闻永远在路上
1992年,胡果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临别时有师赠言:坐得冷板凳。刚走进人民日报社的胡果认为,干新闻的,东奔西跑,忙忙碌碌,何冷之有?16年过去,胡果渐渐懂得,“坐冷板凳”是一种心态:把“成功”当作结果,会焦躁烦闷;把“成功”视为过程,会收获愉悦。“16个年头,对我来说是四个字的体验――笨、苦、悟、正。”
刚进报社,领导给了篇通稿,让胡果编辑。胡果仔细读后,跑了十多家商场,敲开了主管部门的大门,走访了多位专家,捧出了引起业内关注的长篇经济述评。
胡果说,她早年在米花岭隧道采访时,碰见了隧道局56岁的副总工程师谭曼怡。谭工程师给胡果倒了一杯水,而自己的面前却没有放水杯,她说工地上女同志少,方便的问题最不方便,几十年已经习惯了少喝水,不喝粥。胡果递给她名片,她笑着对胡果说抱歉,她一辈子追着新线跑,要留下个固定的地址还真难。她说得很随意,但给胡果的震动却一直留到今天。
16年来,胡果跑过经济新闻,编过文化专版,搞过对外报道,当过时***记者,在一次次角色转换中体味着不变的挑战、不变的挚爱。在胡果的新闻生涯中,有一些片段总也无法抹去――南昆铁路夜宿工地听鼠叫虫鸣,数十日长城行白天赶路晚上赶稿,鸡鸣三国的***门江边和边防战士共度中秋,大凉山中洪水断路,与心急如焚的彝族老乡在雨中苦等16个小时……对胡果而言,这风雨兼程中收获的,不只是一行行文字,更重要的是“沉下去,触摸了这个时代”。
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也是用心“悟”出来的。2005年,人民日报版面改革,胡果担任新创办的***治新闻版主编。今天,时代背景在变、传播环境在变、读者期待在变,作为***报“当家菜”的***治新闻,该如何应对?如何创新?胡果提出“深挖会议新闻富矿”,做亮上下结合文章;首创“开放式新闻”,开设版面网络博客,面对日趋多元的利益诉求,平等交流、理性疏导;力倡“以栏目带版面,以版面带新闻”。她创办的《声音》栏目,刊登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的发言、谈话撷英,传递真话真情真知,体现权威性、可读性与亲和力,见思想、见个性、见精神,几乎每篇都有不少读者回应。短短3年,《声音》成为中国新闻名专栏,成为展示当代中国***人执***品格的特殊窗口,成为沟通大局与大众、联系国计与民生的崭新平台。
4年前,不少人替胡果担心:版面编辑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治新闻敏感度高、把握难度大,做到出新出彩不出错不太容易。胡果晚上两三点下班,早晨八九点起床,手把手教他们写稿子、找选题、做策划。4年过去,她带出了一支过硬的队伍,人民日报***治新闻版走出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共青团十六大代表;人民日报***治新闻版的探索和改革写入“经典中国”专栏,还写进了新闻出版总署的培训教材。
关注热点是为了推动实践
做完2007年最后一个***治新闻版,已经是新年元旦的凌晨1点半了,趁着编辑整理大样,胡果在夜班平台上网遛了遛,一行标题赫然入目:“洛阳***墓被夷为平地,***陵让位商业墓地”。旁边配发的照片上,被砸碎的墓碑凌乱满地。胡果立刻感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赶紧联系人民日报驻河南站记者,请他关注此事,并尽快行动,写篇新闻调查。胡果在期待一次痛快淋漓的揭露。然而记者初步调查之后,传来信息:网络报道与事实有出入。原文作者没有接触过当事人,只听“不愿透露姓名”人士的报料就写了批评报道。而网络转载时,又将原稿中尚未作定论的“商业开发”上了标题。
做还是不做,这个问题摆在了胡果面前。
此时,网民反应已很激烈,仅新浪网留言就有近10万条。网络舆论也开始升级,有的要求“***队接管陵园”,有的探讨“是否应该为***打仗牺牲”。这种情况下,继续深入会有压力,然而面对事实,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络舆论,作为人民日报的编辑记者,放手就是不负责任。胡果请前方记者顶住压力,“等你的稿子。搞准事实,是什么,就写什么。”但胡果对稿子最终能不能公开见报,心里并没有底。
2007年1月1日晚,胡果和编辑正准备出新年第一块***治新闻版,稿子传来了,上下两篇,8000多字。胡果赶紧报告总编室领导。报社肯定了胡果和记者的思路,认为采访是扎实的,在这样的热点问题上,人民日报不该失语,同时提出将两篇整合成一篇,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全貌。粗编完稿子后,胡果上网将网民的关注归纳起来,整理出近10个问题,传给前方记者,希望对原稿没有涉及的问题抓紧补充采访,最好去实地拍些照片。二稿传回,胡果编成5000多字。晚上9点,编前会报题通过。顺利上版。晚11点,大样通过。11点半,总编室主任走到组版平台,传达社领导指示:调查必须保证百分之百的属实,有一丝疑虑,这篇稿子就不发了。主任接着问胡果:“你怎么看?事实把得准吗?”胡果心里一沉:这个报道如果失实,责任不是自己能担的。远隔千里,后方编辑又能作何判断呢?但是,作为版面主编,这一刻胡果又必须作出回答。想了想,胡果说:相信记者。
这个夜班,***治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领导再三要求导向正确,事实准确,客观公正,有理有节。稿子事实清楚,写得也很客观,但大家反复斟酌,觉得还需要增加一些新的角度,才能更全面呈现事实,更深入地回应读者和网民的疑问。凌晨1点半,最后的大样都签发了,夜班还是决定临时撤版,稿子缓发。重新组版,下了夜班已是3点半钟。
第二天早上9点,胡果被短信铃声叫醒:“胡果:起床了吗?辛苦了!转达总编辑意见:洛阳***陵园一稿,从修缮改造为何误读成商业开发的角度来写,不是仅仅为洛阳辩护,而是深入分析原因,包括陵园方面的不当作为。请前方记者从这个角度改写。”这是报社总编室主任发来的短信。胡果赶紧拨通前方记者的电话,详细商量如何补充采访:从野蛮施工伤害群众感情、未向社会公示伤害公众知情权、***绩冲动影响决策过程几方面分析原因,进行反思。同时,既要肯定网民爱国热情,不激发对立情绪,又要引导他们理性思考问题,冷静表达意愿。
柳暗花明,胡果的感触很深:如果说用事实说话,那么在这个事件中,事实至少包含这样几个侧面或者层次:一是陵园这次不是商业开发;二是陵园的商业开发不仅有,而且存在已久;三是无论这次大兴土木的动机是什么,无视公众知情权对***墓野蛮施工,都足够恶劣;四是广大网民对事件的关注,表达了对***的铭记和对崇高的坚守。因为引起网民强烈质疑的焦点是“商业开发”,所以记者和编辑之前只顾及到了前两个侧面的事实,事实虽然清楚,心里依然发堵。角度一调整,稿子全面了,主题深化了,情绪理顺了。记者、编辑心里也更有底了。
稿子见报,引起读者强烈的反响,但胡果的思考在继续。洛阳事件反映的现象不是个案。商业开发、野蛮施工的背后,除了种种利益驱动,深层原因又是什么?中国其他陵园的现状如何?管理保护好***纪念设施存在哪些制度缺陷?如何让类似事件不再重演,让广大网民真正安心?随着思考的深入,《歌乐山***陵园陷入用地争议》、《是修缮改造,不是商业开发》、《今天,以什么铭记先烈?》三篇报道陆续见报。作为***报,关注热点最终是为了推动实践。一篇调查引出三组报道,将问题的思考从点引向面,从表象引向深层原因,从披露问题引向探讨出路。在胡果看来,她和同人并不奢望一次报道就能彻底改变现状,但希望能够用每一次的权威、公正、理性、负责去推动实践前进。
“***治新闻是有生命的”
商业贿赂俗称“吃回扣、拿红包”,这一所谓的行业“潜规则”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致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2006年2月,胡果策划推出“关注商业贿赂治理”系列调查,深入翔实的报道震惊了全社会,短短几天近10万网友留言。随后召开的***廉***工作会议上,***郑重推荐人民日报的报道,治理商业贿赂专项行动就此在全国打响,仅工商机关查处的案值就达52.8亿元。
***治新闻离百姓生活并不遥远。88.8%的公众有过个人信息被侵害的遭遇,而相关立法却一直空白。2007年11月,胡果策划的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系列报道见报,引起全国人大和***法制办高度关注,立法进程大大加快。2008年8月,刑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全国人大***会审议,明确规定,非法获得个人信息可被追究刑事责任;2008年9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呈交***法制办,专门立法曙光初现。今年2月,全国人大***会第三次审议刑法修正案草案时,也增加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相关规定。
对新生事物的***治判断和舆论引导,考验着***报工作者的***治敏锐,也检验着他们的勇气担当。新阶层是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发展壮大,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格局。对这个创造并掌握着巨大财富的群体,人们心态复杂,评价不一。2007年6月,人民日报***治新闻版相继推出《新社会阶层身影日渐清晰》、《新阶层怎么看自身》、《让新阶层走向成熟》三篇报道,对新阶层的定位、我们***对新阶层的方针***策进行了集中梳理,作出“既是改革开放受益者,也是改革开放推进者”的判断。报道激起强烈反响,境内外舆论高度关注,新华社就此专门编发了《国内动态清样》。4个月后,十七大上,新阶层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中国***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但很少有人知道,那个夜班,胡果的衣服兜里,揣着事先写好的一份书面检查。当然,结果是一路绿灯,检查最终没有派上用场。事后,这也让胡果深深感慨――“今天的时代已经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我们对它的认识必须赶紧提速!”
四年来,由胡果组织策划、人民日报***治新闻版推出的“打击官煤勾结”、“关注行***审批制度改革”、“关注大部门制改革”等一系列报道,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舆论热点,引起全国人大、***、中央纪委、中组部、国家***、民***部等部门的高度关注,推动了相关措施的出台、相关立法的进展。每当这时,胡果都真切地感到,新闻见证时代,也推动时代进步,看似“冷冰冰”的***治新闻,开始和时代一起呼吸。
身为报人,为生涯作注的,永远是一次次出发,一段段行程,一枚枚方块字,一版版新闻纸。16年来,胡果发表了数百万字报道,编排了2000多块版面,5次捧起“中国新闻奖”奖杯。然而直到今天,胡果仍然觉得自己还是一名新兵,每次在名字前写下“本报记者”四个字,都有一种从头开始的新鲜和郑重。
在采访的最后,我问胡果,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想感谢谁?胡果拢了拢头发,微笑着说:“要感谢的人有很多――感谢我的岗位,感谢人民日报深厚传统的滋养、宽阔平台的支撑;感谢匆匆行旅中每一位采访对象,感谢他们擦肩而过时给予我丰富的人生启迪;感谢身边每一位师长,感谢他们不经意间给了我最深刻的职业教育,告诉我在事业面前,个人算不了什么,荣誉与委屈都会如过眼烟云,真正有意义的还是工作。最后,要感谢我们生于其间并为之奋斗的这个伟大时代,是它,带来了一切激情和创造,成就了所有的梦想与光荣。能够始终和时代一起呼吸,继续用手中的笔为它的发展进步尽一点点力,是我此生最大的追求。”
胡果:人民日报***治新闻版主编,高级记者。199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毕业进入人民日报社工作。从业以来获奖近百次,近五年五获“中国新闻奖”。被评为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新人,全国新闻界抗击***先进个人。2008年被授予第“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链接
解读“任仲平”
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发表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全文4600字。这是人民日报第一次以“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
任仲平项目组组长、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将这15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3年到2003年5月。初成风格阶段。每年一到两篇。选题上,偏重理论时***的大主题,宏观的理论性题目比较多。这个阶段10年之内,一共写了20篇,平均一年两篇。
第二个阶段:2003年至今,“任仲平”创作进入了有规模、有机制、有影响阶段。其标志性事件,是2003年5月22日,同志对任仲平文章《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的伟大精神》作出批示:“这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文字清新,体现了人民日报在***论方面的优势。望再接再厉,让任仲平这一优势品牌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几年里,“任仲平”著述颇丰,共写了35篇,2008年一年推出10篇,是单位年“产量”最多的一年。这几年里,“任仲平”的不少文章有了社会影响,渐为人知。这个阶段是“任仲平”写作机制渐渐定型成熟的阶段。
15年间,“任仲平”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得到新闻界同行和专家的认可。“任仲平”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称为人民日报的***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任仲平”还得到广大读者的赞扬和喜爱,每一篇发表之后都能接到很多读者来信,有的地方还在广播中全文播送,网上转载颇多。
(人民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卢新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胡果:笔尖露锋芒 纤手著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