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活动不能简单地依赖于记忆和模式,要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不断探究,获得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不断地积累知识,发展智慧。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坚持以“自觉、自主、自愿”为原则,体验与感受数学活动的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
一、把课堂留给学生,促使学生自觉学习
新课改提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要把时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觉学习,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小学数学有些内容是相对简单的,教师如果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完全有能力掌握相关内容的,最重要的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自觉学习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课堂教学:“现在我什么也不讲,大家自己阅读课本内容,把不明白的地方记录下来。”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上可以把课本内容看懂,但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估算内容,学生不是很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解决。许多学生都会自觉思考分析问题,有的学生会主动和其他学生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身边的事物数起,数一数自己有几支笔、几本书,前后两排有几个小朋友。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估算一下教室里共有多少学生。这样,通过把时间交给学生,他们的自觉学习意识得到有效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也得到培养和锻炼。
二、把兴趣带给学生,激发学生自愿探究
新课改明确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充满兴趣,才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和引导,才会更加主动地思考问题,才会更加主动地探究教师提供的问题或自己发现问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首先应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很多活动源于兴趣,他们感性化特征非常明显,情绪化倾向突出。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断激励和表扬,让他们在探究中感知自我价值,感悟学习收获,体验成功快乐。
如学习两步加减应用题时,笔者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一定都坐过公共汽车,那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录音机里播放着汽车喇叭声,有15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车10人,又上来6人。由于学生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马上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说出了解题思路,并算出了正确答案。
三、把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一定要一改传统的教师主体观念和模式,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只有学生真正学习了,学到知识和能力,才是真正有效教学。评判一节课的标准不是教师教了多少东西,而是学生学习了多少知识;不是教师讲了多少道题目,而是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都是围绕学生这个中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如学习数学中 “求剩余、求相差”的应用题,笔者设置这样一道题目:“万果园有桃树368棵,苹果树189棵,梨树256棵,_______?”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进行自主探究。
四、把引导留给自己,突出教师主导地位
新课改明确指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为学生的学习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周密地组织,灵活的安排,高效的引导。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气氛、素材、方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的主导地位一定要体现出来,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主、自觉、自愿探究,增强探究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有关知识时,笔者先自己画一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感知哪个长方形面积大,为什么。然后在演示器上演示这两个长方形,引导学生自己推导面积公式,并探究长方形面积跟什么有关。再给出学生不同长与宽的长方形,让学生探究如何求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然后对题目进行变形,把周长作为其中一个条件,给出长或宽,让学生探究如何求面积。如何用具体实物围成一个符合面积和长宽要求的长方形场地。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层层深入,学生不但体验到了自主探究的乐趣,而且开启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源泉,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欲望。
总之,小学数学探究意识的培养必须立足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新课改精神,借助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做下去,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增强,探究能力就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