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众多好莱坞明星在大红大紫,受人疯狂追捧之际,只有电影巨人希区柯克能够在海报上彻底凌驾于他们之上。这个投身于悬念电影创作领域的鬼才影响了几代电影人,并且构建出了自己的悬念电影帝国。他的电影情节离奇曲折,结尾出人意外,注重手法的展现,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紧张氛围。所保持的悬念与惊奇效果让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希氏悬念全面解析,对其电影创作手法与特色探讨,并由此探索希氏悬念对中国悬疑电影发展的影响与引导。
[关键词] 希区柯克;悬念电影;惊奇效果;特色引导;紧张氛围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一直是一位被冠以“悬念大师”的电影导演,他独树一帜的悬念思想以及创新式的电影手法使他的电影充满紧张、刺激之感。伴随着英式幽默的电影台词,这些电影作品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电影观众,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电影类型――悬疑惊悚类型片,而希区柯克就是这类电影的代名词。
一、希区柯克的悬念观
希区柯克曾以讲故事的形式为悬念作出了一个较好的描述性定义,可谓生动、逼真而贴切。他说:“假如我们在火车上聊天,桌子下面可能会有一枚炸弹。我们 对话很平常,并没有发生了什么特别的事情。突然,听到了‘嘣’的爆炸声,观众们肯定会大为吃惊。但是如果在炸弹爆炸之前,观众们看到的不过就是一个普通的、很平常的场面。但是如果想要设置悬念,那么就应该是桌子下面确实有炸弹,并且观众们也知道,这可能是因为观众在影片前面看到已经有一个无***府主义者将炸弹放到了桌子下面。而观众们也知道炸弹将要在一点整爆炸,但是现在只剩下十五分钟了――周围只有一个时钟。那么,之前无关紧要的对话,似乎突然一下子变得饶有兴趣。这是因为观众们开始参与到这场戏中,急着想要告诉影片中的交谈者:别再尽情聊天了,桌子下面有炸弹,快要爆炸了! 而这样就会让观众们也开始动了脑子,也在为交谈者们的生命安全着急与担心。”
很显然,观众们知不知道电影中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危险程度与观众们的关心程度是紧密联系的,而前者也只能让观众们在爆炸镜头的十五秒内感到惊恐与震撼;但是后者却能够长时间调动了观众们的期待与关注,希区柯克能够在此巧妙地将观众们拉入到剧情中,给予他们足足十五分钟的悬念。但是悬念究竟是怎样定义的?对此,学者们的解释也是差异万千,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在《辞海》中,对于悬念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人们在观赏戏剧过程中的一种心理活动,通常表现为关注情节发展的紧张心情。而创作者为了不断增强艺术作品内容中的矛盾冲突,会在处理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去引起人们的悬念与好奇心,最终达到加强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与艺术魅力的目的。希区柯克曾在谈论悬念小说的文章中提到自己认为的悬念精髓:“一个悬念出现的同时,会伴随着危险,甚至是一种难以预测的危险。假如是公开了的危险,那么就尽可能地转化成为注定要毁灭的危险。而与其他故事一样,假如故事中的某个人物卷入到这场危机之中,而读者又会设身处地将自己与角色进行比较,那么这就是一个绝佳的悬念桥段。”
二、“希氏悬念”的表现手法
(一)叙事美学研究
笔者在此用电影领域众多周知的故事来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希区柯克的悬念理论:有两个人在火车上相遇,其中一个问另一个人,“你的行李中都装着什么啊?”另一个人说,“是MacGuffin,我准备用它去苏格兰高地那里捕捉狮子”。提问的人听到之后十分惊奇地说,“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苏格兰有狮子呀”,而对方听到之后说“要是这样,那么我的MacGuffin也就不存在了。”一般人们用MacGuffin这词来形容希区柯克电影悬念中的叙事模式,一般用来表示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如果人们是认为它存在的,那么就能够成为引导我们心理活动的核心因素抑或是关键所在。
在看到希区柯克电影时,最开始就能够告知观众其中存在着一些类似MacGuffin的可怕机关,例如在电影《爱德华大夫》中,导演很早就交代了格里高里・派克所扮演的爱德华大夫是患有重型精神病的,因此每次电影中康斯坦斯与其相谈甚欢的时候,甚至付出了感情,观众为他们的生命安全担忧。之后,夜晚中爱德华拿着刀片踉踉跄跄地走下楼,观众们也会更为确信了希区柯克电影中MacGuffin的危险性。然而主人公使用医用镇定剂巧妙地化解了当时危机,并且成功破裂了爱德华的梦境。这使观众们知道了爱德华并不是真的罪犯,也不是一般所指的精神病患者,因此人们心中持续存在的MacGuffin也就彻头彻尾地消失了。
尽管希区柯克电影中充斥着MacGuffin,但是它却并不是一种用来愚弄观众们的工具,当我们知道MacGuffin根本不存在的时候,心里没有一丝轻松,反而会更加恐惧,而这也是MacGuffin的魅力所在。希区柯克电影作品让人们感到内心恐惧的同时,也让人觉得顺理成章,有条不紊。他并不会急着直接展开某个谋杀场景的描绘,反而会铺垫好一种温馨的环境。每部电影,希区柯克都会在开头几分钟布设得就像是小清新电影,直到在罪犯举起刀之前,观众们都不会感到凶案就会发生在眼皮子底下。而这也让我们在惊讶、惊恐之后,感受到导演一点“随意性”的引导与诱惑。
例如在电影《电话谋杀案》中,开场是在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的餐厅里,观众们看了之后都不会联想到这将会出现一场残忍的凶杀案。再比如笔者深爱的影片《后窗》中,开场是一片了无生气的景象,摄影师杰夫因为腿部受伤而无法工作,腿上打着厚厚的石膏之后,每天会用定焦镜头偷偷地观察对面楼邻居的动向,借此来打发无聊的时光。导演为观众们展现出一幅平凡小市民诙谐趣味的画面。希区柯克巧妙地运用了摄像机镜头,让所有配角被观众用鸟瞰的方式观察着,这部电影更可以算得上一部默片。作品中不会设置过多的角色对白,全部都用了镜头来说话,当观众们观看过程中会逐渐放松警惕,而杰夫与女朋友突然开始大声争吵,接着对面邻居开始毫无来由地哀嚎,这样巨大的声响打破了长久的安逸,也彻底破坏了原来悬念刻意营造的平衡状态,让观众们内心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跟随着导演的思路与杰夫、女友一起开始了充满危险的调查过程。在故事结束后,最终真相大白,镜头又一次对准了对面的楼层,所有都恢复了平静,似乎什么也没发生过。而杰夫这时也悠闲起来,导演又营造出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可以说这部电影的开头片段与结尾紧密结合,不只是单一的重复,完美地展现出希区柯克悬念中讲求的叙事美学,用简单的手法对观众内心猛烈地撞击与震撼。
(二)剧作技巧研究
之所以这个悬念大师的作品一直保持着极高的票房,他在剧本创作方面下的工夫,也是起到影响作用的,笔者以希区柯克个人较为满意的影片《惊魂记》为例,探讨希区柯克悬念创作中的剧作技巧
1.第一个悬念的关键性
在希导作品中,悬念是贯穿于始终的,但是怎样设置剧本中的第一个悬念,就是整个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影片《惊魂记》中,女主人公玛丽安携带巨款准备逃走,这时候第一个悬念顺理成章出现。观众们会关注她逃亡之路是否会顺利,会不会在路上被警察抓住,之后又会有怎样的遭遇,他们思维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故事情节之中。这个悬念出现于电影的10分40秒处,迅速出现的悬念可以迅速吸引观众群体,展现出悬念电影的巨大魅力。
2.电影中设置的总悬念与小悬念的穿插
影片《惊魂记》中,主悬念即“杀死玛丽安的凶手到底是谁”,可谓整部影片的主要矛盾所在,并且会随着紧张情节逐渐加强冲突作用,是整部作品的情绪脉络。在第四十五分钟里,观众产生的悬念却是另一个――玛丽安逃亡之路是否会顺利,会不会在路上被警察抓住,之后又会有怎样的遭遇?答案将要被创作者揭晓的时候,但是却出现了意外――玛丽安突然被杀死了。直到这时候,人们才会发现之前自己只不过陷在小悬念中,而这一个个的小悬念在每个桥段中只不过是为了刺激观众的紧张情绪,不断增强主旋律。影片中,这样的小悬念成功地在前四十五分钟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力,让“玛丽安被害”的剧情更加冲击了观众的内心。为了可以让观众们更为相信自己被迷惑了的视觉与逻辑思维,导演不断在故事中强调那被卷走的巨款,以及玛丽安被警察追踪的情节。而这样的总悬念与小悬念穿插的创作技巧,就像是导演与观众们一场互相比拼智慧的游戏。
3.悬念与缓解的不断穿梭
我们说一个个悬念的形成,需要创作者不断地“抑制”和“拖延”,其具体指的是在紧张刺激的情节中,创作者会用多种条件因素对剧情进行干扰,出现暂时性的缓和状态,实质上却更为加强了矛盾的紧张感与尖锐性,刺激了观众的期待性心理。
这种一波三折的模式在影片《惊魂记》中也有着具体体现。玛丽安的姐姐莱拉为了找寻失踪的妹妹,专门去找来了私家侦探亚伯盖茨,但是没想到这个所谓的资深侦探却死于非命。因为一直等不到消息,所以莱拉只能去旅馆看看发生了什么。而观众们在看电影过程中已经知道了宾馆是一个危险的地方,并且莱拉是个柔弱的女孩,因此会对她产生同情、担忧的情绪。之后她的男朋友阻止了她的决定,而是自己只身前往了宾馆,我们又对他开始了担心。之后他平安归来,观众才稍微缓和口气,之后以为警察开始立案侦查,这场案件就会水落石出,但是警察却不愿意继续调查下去,并且严肃地告诉莱拉,诺曼的母亲很久前就去世了。这时候观众又充满疑惑,莱拉与男友又一次来到宾馆并发现了一些可疑之处。两人决定一起去询问诺曼“母亲”,他们以为对方是一个年事已高的老太太,肯定没有什么危险性,但是观众显然明白,最危险的就是这个看似和蔼的老太太。莱拉的处境让观众忧心,紧张气氛也达到了顶点,必然我们会将所有注意力投入到谜题解开的一刻。这种悬念和延宕交替进行的模式,与观众观影时候精神忍耐度紧密联系,如果一味地紧张情节,只能够让观众心理负担较重,而通过缓和的情节调节,能够平复观众情绪,并且也能够为下一步紧张情节做精神上的充足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二仕.早期英国电影与希区柯克的先锋实践[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4(05).
[2] 巴顿・帕尔默,陈梅 ,何小正.元虚构的希区柯克――《后窗》和《精神病患者》的观赏经验和经验观赏[J].当代电影,1987(04).
[3] 李***.希区柯克:通往悬念的“楼梯”与“门”[J].齐鲁艺苑,2011(03).
[4] 马晓宇,张明芳.由电影《蝴蝶梦》看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02).
[5] 张萌萌.论“希氏悬念”[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作者简介] 朱励斯(1976― ),女,四川内江人,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希区柯克的电影悬念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