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锋相对”一词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至少拥有本义和引申义两个义项:本义是“比喻双方言辞、感情、行动、能力等正好相对应”,突出一致性;引申义是“比喻双方言论或行动尖锐对立”,突出对立性。大多辞书只列“针锋相对”的引申义,而未列其本义。本文对此予以阐释。
关键词:针锋相对 对立性 一致性
“针锋相对”是现代汉语中习见的一个成语,相关辞书大都收录。我们选取几部较为大型的成语词典,将其解释摘录如下:
《现代成语巨典》:“锋:指刀、剑、针、锥等金属工具的锐利部分。比喻双方在争论或斗争时论点或策略等尖锐对立,互不让步。《儿女英雄传》十二回:‘他句句话与你针锋相对,分明是豪客剑侠一流人物。’《孽海花》二十六回:‘彩云听着唐卿的话来得厉害,句句和自己的话针锋相对,暗忖只有答应了再说。’”
《中国成语大辞典》:“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的思考、言行等尖锐地对立。《儿女英雄传》一二回:‘方才听你说起那情景来,他句句话与你针锋相对,分明是豪客剑侠一流人物。’《鲁迅书信集・致徐懋庸》:‘我以为应该对于那些批评,完全放开,而自己看书,自己作论,不必和那些批评针锋相对。’”
《中华成语大辞典》:“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争辩或斗争尖锐对立,各不相让。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天台山德韶国师》:‘夫一切回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汉语成语大词典》:“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论点、策略或利益的尖锐对立。也用来比喻针对对方的论点或行动进行反击。叶圣陶《与佩弦》:‘推而至于讲解要学者领悟,答问要针锋相对。’……原作〔针锋相投〕。《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天台山德韶国师》:‘夫一切回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首先,可以看出各辞书释义大致相同,简言之即“比喻双方言论或行动尖锐对立”。再者,有的辞书还指出了该词之语源――针锋相投。但细揣文意,“针锋相投”当与下文“无纤毫参差”意思相同,比喻双方互相对应,正好契合。后演变成“针锋相对”,“比喻双方言论或行动尖锐对立”,是引申义,与本义明显不同。上面引用“针锋相投”例的辞书对此未加说明,导致义例不合。梁晓虹《汉译佛经与汉语辞书》一文也提及这一问题,谓:“‘针锋相对’源于佛家,它的最初形式是‘针锋相投’……以喻事情恰到好处,无丝毫差错。”此是。然而下面又说:“发展到‘针锋相对’,意思正好相反。”此不确。因为我们在阅读近代文献时发现,“针锋相对”在一些例证中承袭了其本义,并非立刻向“意思正好相反”的方向引申。换言之,“针锋相对”一词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至少拥有本义和引申义两个义项。然上述辞书只列引申义,而对本义未加措意。下面将举例述之。
(1)要听他这段虚文合后面的实事,却是逐句逐字针锋相对。(《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2)这书要照这等说起来,岂不是由着说书的一张口,凑着上回的连环计的话说,有个不针锋相对的么?(《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上面两例“针锋相对”指的是前文交代的话语与后面发生的情节一一对应,相互呼应。又如:
(3)恰好秋谷眼光一转,也飞到小宝那边,同小宝那一对水汪汪的秋波碰了一个针锋相对。(《九尾龟》第十六回)
(4)那里知道走到面前,两下的眼风刚刚碰了一个针锋相对。(《九尾龟》第一百七十二回)
这两例说的是双方目光正好相对。再如:
(5)这十三妹本是个玲珑剔透的人,他那聪明正和张金凤针锋相对。(《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6)他略不少停,也一连和了三首。内中情词,针锋相对,不差一线,到叫小弟不敢再做。(《平山冷燕》第十七回)
(7)又听见朱二小姐要分娩,暗笑适才几句话,到还针锋相对。(《广陵潮》第三十一回)
(8)伯荣年已及笄,见放诞风流,惹动情窦,免不得与他笑谑。正欲伯荣,凑巧针锋相对,自然不待媒妁,先偷试雨意云情。(《后汉演义》第四十一回)
例(5)是说双方的聪明程度正好对等。例(6)指双方言辞相互对应,“不差一线”。例(7)说的是梦话与事实之间恰好能够对应。例(8)谓双方心意恰好相投合。
上面是白话小说里面的例子,其他著作中亦有,如:
(9)殿邦不知何语也,而所判语辄针锋相对,其降坛诗尤切合。(《檐曝杂记》卷三)
(10)文要针锋相对:起对收,收对起,起收对中间。但有一字一句不针对,即为无着,即为不纯。(《艺概》卷六)
例(9)“针锋相对”与下文“切合”义同。例(10)“针锋相对”讲的是词语、句子之间要相互对应,前后契合。
总而言之,上述“针锋相对”俱与现代常见的“比喻双方言论或行动尖锐对立”的意义有所区别。这里当是比喻双方言辞、感情、行动、能力等正好相对应,突出的是一致性,而不是对立性。
值得一提的是,《汉语大词典》“针锋相对”条第一义:“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对等。”只举例(5)一例。又《近代汉语大词典》“针锋相对”条:“比喻双方棋逢对手,难分上下。”例子是例(6)和例(7)。不过据上可知:《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有随文释义之嫌,不全面;例(6)和例(7)不是“比喻双方棋逢对手,难分上下”的意思,《近代汉语大词典》义例明显不合且释义亦不全面。两本辞书对这一问题虽有所阐发,然惜其皆非确诂。
(本文受宁波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
参考文献:
[1]毛学河,倪文杰.现代汉语巨典[Z].大连:大连出版社,1993.
[2]王涛等.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3]向光忠等.中华成语大辞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4]湖北大学古籍研究所.汉语成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
2002.
[5]梁晓虹.汉译佛经与汉语辞书[J].辞书研究,1990,(3):
71~78.
[6]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7]许少峰.近代汉语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2008.
(王育信 王旭华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