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黔东南区大地构造位处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准地台接触带。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钒矿作为区内的主要矿产之一,产于震旦系与寒武系间跨时代地层之留茶坡组(Lc)顶部及寒武系九门冲组第一段地层中。
关键词:黔东南 钒矿 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
一、区域地质特征
矿区大地构造位处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准地台接触带。区域内断裂和褶皱发育,总体构造线呈北东向展布。本区域内自老至新出露地层有新元古界板溪群清水江组、南华系南沱组、震旦系陡山陀组;下古生界寒武系牛蹄塘组、金顶山组、明心寺组、杷榔组、清虚洞组、高台组;第四系。
清水江组和寒武系地层分布最广,寒武系岩性主要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其中清水江组为斜坡浊积相沉积,常发育内部相的水道、中部相和外部相;其次为震旦系下统南沱组的重力碎屑流沉积,上统灯影组为浅海半局限台地——台地边缘相沉积。
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金顶山组、明心寺组(经区域地层对比,八弓地区为留茶坡组、九门冲组、变马冲组)为台盆相沉积,其中黑色岩系组合是区域内磷和镍、钼、钒多金属富集层。
二、含矿岩系特征
本区域钒矿赋存于震旦系与寒武系间跨时代地层之留茶坡组(Lc)顶部炭质粘土岩及寒武系九门冲组第一段(∈1jm1)下部的深灰色、黑色含粉砂质炭质粘土岩中,下伏地层为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白云岩夹炭质粘土岩,上伏地层为寒武系上统九门冲组第二段(∈1jm2)灰色、深灰色泥灰岩与炭质粘土岩呈不等厚互层。含钒岩系岩性组合较复杂,岩性变化不大,大致可分如下4层,由下至上为:
1.灰色、灰黑色薄-中厚层炭质粘土岩,局部含粘土质粉砂岩透镜体。块状、鳞片状结构。含少量星散状、短线状、结核状黄铁矿,节理发育,岩石坚硬。厚度>10m。
2.深灰色、灰黑色薄-中层状含粉砂质炭质粘土岩。粉砂状结构,层状构造。局部见星散状、结核状黄铁矿分布。岩石节理发育,岩石较坚硬。为主要含矿层(Ⅱ含层矿),V2O5含量0.52-1.75%,以块状矿石为主,全区稳定,厚1.90-11.95m。厚度:9.38-25.48m。
3.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炭质粘土岩岩与薄至中层硅质岩呈不等厚互层,局部含磷结核。隐晶质结构,鳞片状、块状构造,含少量星散状、结核状黄铁矿,局部见细片状白云母、鳞片状水云母。为次要含矿层(Ⅰ含层矿),V2O5含量0.56-1.19%,全区比较稳定,厚0.80-6.70m。厚度:1.94-20.80m。
4.深灰色、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局部夹炭质粘土岩,偶见粉砂质粘土岩透镜体。硅质岩呈隐晶至微晶结构,微块状构造。硅质岩单层厚度3-25cm,岩石坚硬,见少量星散状、结核状黄铁矿。厚度>10m。
三、矿床(体)地质特征
1.矿体特征
区内钒矿体赋存于陡山陀组白云岩之上留茶坡组顶部炭质粘土岩、九门冲组下部炭质粘土岩中,矿体严格受地层控制,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属沉积型矿床。按含矿岩性不同划分为两个含矿层位即Ⅰ含矿层、Ⅱ含层矿。
Ⅰ含矿层:呈层状、似层状产于留茶坡组顶部,含矿岩性为深灰色薄至中层硅质岩与炭质粘土岩呈不等厚互层。矿体延伸较稳定,连续性较好;矿体平均厚度2.49m,单工程最厚约6.70m ,最薄为0.80m,厚度变化系数62%,稳定;矿体平均品位V2O5含量0.67%,单工程最高平均品位V2O5含量1.19%,最低0.50%。
Ⅱ含矿层:呈层状、似层状产于九门冲组下部,含矿岩性为深灰色薄至中层炭质粘土岩,含粉砂质。延伸较稳定,连续性较好;矿体平均厚度7.13m,单工程最厚约11.95m ,最薄为0.80m,厚度变化系数41%,稳定,矿体平均品位V2O5含量0.59%,单工程最高平均品位V2O5含量1.75%,最低0.52%。
2.矿石质量
2.1矿石矿物成分及主要矿物特征
岩石主要由粘土、炭铁质、白云母和石英组成,含少量黄铁矿、碳酸盐矿物,各组分均匀混杂分布,粉砂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石矿物为炭铁质、白云母、粘土质,脉石矿物为石英。矿物均附存于炭铁质矿物中,炭铁质含量占10-16%,白云母含量1-4%;主要矿物炭铁质、粘土质互混,含量无法分辨,炭质、铁质呈尘点状、分散状,其间混含有隐晶、显微鳞片状水云母、粘土矿物等,填隙于粉砂屑粒间;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其粒度0.003-0.04mm;呈次圆、棱角状,分选性好;白云母呈长条片状,略显定向,分散分布石英砂岩屑间;碳酸盐矿物呈半自形-自形菱面体,分散分布于粉砂岩中。
2.2矿石结构构造
2.2.1矿石结构:矿石主要由深灰色含磷硅质岩、含粉砂质炭质粘土岩组成,以粉砂质结构为主。基质主要由石英、炭铁质、碳酸盐矿物并混伴有大量的白云母、长石等组成。
2.2.2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构造,由粘土矿物及炭铁质、白云母、石英等组成。结构较致密,分布均匀,贝壳状断口。白云母呈长条片状,略显定向,分散分布石英砂岩屑间,岩石中发育有细小方解石细脉,大致向同一方向延伸。
2.2.3钒的赋存状态:原矿中的钒主要赋存于云母类矿物中(含钒分配比75.38%),少量以类质同相形式取代Fe3+进入氧化铁及粘土矿等氧化矿物,并有极少量以类质同相形式取代Al3+进入难溶硅铝酸盐相。钒在原矿中主要以V3+形式存在(分配比为44.59%),其次为 V4+,再其次为V5+。V3+主要以类质同相形式取代Fe3+、Al3+等进入氧化铁矿、粘土矿等氧化矿物及难溶硅铝酸盐相,并有少量以吸附状态赋存于云母类矿物中,而V4+和V5+则主要以吸附状态赋存于云母类矿物中。
2.2.4矿石化学成分
矿石中单件样品V2O5含量0.55-0.70%;P2O5含量0.02-1.83%;TiO2含量0.07-0.70%;MgO含量0.30-2.05%;Mo含量0.0033-0.0163%;Ca2O含量0.04-8.14%;SiO2含量52.70-79.74%;Al2O3含量0.07-10.00%;TFe2O3含量3.01-6.53%;U含量0.0039-0.0114%。
2.3矿石类型
根据物相分析,矿石中V2O5在氧化铁、高岭土中占15.74-41.35%;在云母类矿物中占57.82-82.21%;在电气石、石榴子石矿物中占0.83-6.63%,由此可见,该区钒矿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云母类矿石(表1)。
表1 物相测试结果表
四、矿床成因初析
1.矿床成因
根据本矿床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含矿岩系地质特征,结合矿石的结构、构造等综合分析,本区钒矿成因为沉积海相还原环境下的沉积产物。
2.成矿模式
早寒武世时期,随着全球海平面的上升,火山喷发的丰富的营养物质随海水从东南部侵入扬子陆棚海,西北部古陆被剥蚀的陆源物质随海水从西北方向侵入杨子海,他们都带来了丰富的钒元素和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上升流的促进下,这些物质与海水相互作用,海水中一部分钒被粘土吸附渐渐沉淀下来,同时由于在震旦纪南沱冰期之后,气候回暖,生物活动频繁,富氧水域中存在大量的浮游生物,它们汲取钒等微量元素,生物死后,钒从生物体中释放出来,一部分沉淀,一部分继续进入生物链中,而生物遗体分解生成的有机酸与硫化氢造成的酸性还原环境,又是促进钒的富集与沉淀的重要因素。
3.控矿因素
根据前述矿床地质特征,本区钒矿主要控矿因素有:
3.1地层:钒矿严格受地层控制,即赋存于留茶坡组上部与九门冲组第一段下部之间。
3.2岩性:为“黑层”岩石组分即矿层底板为深灰色、灰黑色硅质岩,局部为炭质粘土岩;顶板为深灰色、灰黑色含粉砂质炭质粘土岩。
4.找矿标志
矿区内矿层产于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下部、留茶坡组顶部,其产出岩性明显,严格受层位控制,根据矿床地质特征,主要找矿标志有:
地层、岩性:钒矿严格受地层控制,震旦系与寒武系跨时代之留茶坡与九门冲组界线为直接找矿标志,钒矿分布于留茶坡组顶部、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第一段下部;留茶坡组与九门冲组界线清晰,岩性特征明显,是良好的标志,易区分,标志明显。
五、结论
黔东南地区大地构造位处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准地台接触带。区内钒矿资源丰富,矿体赋存于陡山陀组白云岩之上留茶坡组顶部炭质粘土岩、九门冲组下部炭质粘土岩中,矿体成因为沉积海相还原环境下的沉积产物。矿体严格受地层控制,为较稳定沉积矿层。
参考文献
[1]胡承伟.贵州镇远江古钒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R].贵州大学.2009
[2]刘玉红.贵州省黔东南州钒矿地质特征和循环开发利用研究[R].中南大学.2009
[3]黔东南人民***府.黔东南州钒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R].200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钒矿矿床成因初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