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几乎没有汉族血统。看下面几个源流就知道了:
第一,今天很多安姓人都说自己是安清的后代。安清是古代安息国(即帕提亚帝国,今伊朗)的一位太子。东汉的时候,大汉威名远扬,一直传到了安息国。安息国太子安清,不愿意当国王,喜欢研究佛学,想出家。所以他就把王位让给了叔叔,自己出家为僧了。公元148年,安清来到河南洛阳定居,全身心致力于宣传佛教,为中国早期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要知道,最早将佛教传入中国的基本上不是印度人,而是很多西域人,安清就是其中之一。安清以及当时随他一起来中国的侍从留下的后代就都姓安,世代相传至今,称安氏正宗。但是现在安氏的家谱上,都把安清附会成黄帝的孙子,认为自己也是姬姓之后。
源流二,出于昭武九姓。唐朝的时候,西域曾出现过一个月氏人的***权――康国。康国建立以后,原来的那些小国,像米国、史国、曹国、何国、安国、小安国、那色波、乌那昌等等,都依附在了康国之下,这就是有名的“昭武九姓”。这些小国大致位于今天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那一带。后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来到唐朝当官,其中的安国人取汉姓时便以国名为姓。
其他的就是出自各个民族了,像满族、回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等等。
明朝的时候,菲律宾还叫苏禄国。有一个叫巴都噶・叭喀刺的苏禄王和他的儿子巴都噶・安都鲁一起来到了中国。这个苏禄王后来死在了中国,就葬在了山东德州,墓地今天还在。而他的儿子安都鲁就留在了中国,后代就都姓安,后来都成了回族。
还有一支安姓更有意思,是俄罗斯人。这是怎么回事呢?清朝的时候,17世纪中叶开始,沙俄的殖民侵略者,特别是沙俄的哥萨克族士兵,曾经一度占领中国黑龙江流域有几十年之久。康熙皇帝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就能抽出空来对付这些侵略者了,与之打了一仗。当时的记载很清楚,129个哥萨克人被清朝的***队给抓住了,而且没再放回去,康熙下令他们一律姓安,取“安卫大清”之意。后来,这129个哥萨克战俘就慢慢地融入了满族,世代相传,但他们一直都没忘记自己其实是俄罗斯的哥萨克人。很多年以后,有个俄罗斯的使节到了北京,这些战俘就找到这个使节,请求把他们带回祖国。结果使节却说:“把你们带回去?除非把你们当作***者,押赴边界绞死,才能把你们的尸体带回去。”所以这些人就只好一直留在了中国,民族成分归在了满族里。在俄罗斯史料当中,这些人被称作阿尔巴津人。
安姓的名人大都出在唐朝以后,尤其是唐朝,是安姓最多姿多彩的一个历史时期。比如安禄山,他本来不姓安,而是姓康。后来因为母亲改嫁,他才随继父的姓改姓安。至于他的名字“禄山”则根本就是个译音,原义在粟特语里是“光明”。安史之乱被平定后,安禄山的有些子孙,甚至与他没血缘关系的安姓,为了避难,纷纷改姓,很多改姓了李,可能是觉得对不起李唐吧。《唐书》上就有记载:“李抱玉,本姓安,耻与禄山同姓,赐姓李。”所以后来好多姓李的,其实原来姓安。
在唐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当中,安姓人表现得非常出色。安庭坚、安敬忠、安金藏,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安金藏,是唐睿宗李旦的救命恩人。唐睿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人向武则天告发,说太子要谋反。武则天就命天下第一酷吏来俊臣去审太子。直接审太子当然不方便,就审安金藏,因为安金藏和太子来往比较密切。落在来俊臣手里,安金藏被打得皮开肉绽,但他打死也不承认太子谋反,说:“公既不信金藏之言,请剖心明皇嗣不反。”我怎么说你都不相信我,那我把心剖出来吧,表明太子没有谋反。他不只是说说而已,居然当场就拿出一把刀,剖开了自己的胸腹,五脏流出,血流满地。这惊天动地的一举,终于使专横的武后都信了他的话,说:“吾有子不能自明,使汝至此。”我的儿子,他不能自己辩白,把你给连累了。安金藏就这样名垂千古了。
五代时期,天下大乱。当时三个最有实力的节度使都姓安,分别是西川节度使安潜、永兴***节度使安光邺、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到了北宋,山西太原出了一位大将叫安俊,他在边关的时候,把经常骚扰边境的羌族治理得服服帖帖。羌族人讲:“仅畏安太保。”我们就怕安俊安太保。到了最为衰微的宋徽宗年间,安氏也还出过一位名臣,叫安尧臣,他曾向徽宗力陈唇亡齿寒的道理,说万万不可与金国结盟,可惜徽宗没能听进去。可见,安姓在唐宋时期是非常了不起的姓氏,出了很多名人。
安氏在今天的中国姓氏中,排在第110位,人口17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13%,虽在100名以外,但也不是一个很小的姓。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安禄山本名应为“安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