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语文教育告诉学生,“诗歌”简称“诗”,和小说、散文、戏剧并列为四大文学体裁,荷马、李杜、莎士比亚、海子同为“诗人”,旧体诗词、白话新诗及种种形式的外国诗,也都被归于“诗”的名下。就语文教学而言,这种分类方式在情理之中。
然而,透过古体诗词写作选修课,我们是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诗”这个汉字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所代表的文学传统。除了分行押韵的特征外,中国传统的“诗”和Poetry、俳句、鲁拜等,都大不相同。理解汉诗独特的审美机制,最好的方式是学习写诗。
勤读多为
许多中学生写作旧体诗词,最初的弊病在于遣词造句的轻浮无凭。我曾和讲授古风部分的王强老师戏言,学生最初交上来的作品,满目是“仙侠体”和“纳兰体”(指肤浅地摹仿纳兰性德、刻鹄
类鹜)。
中国古典诗词有高度的互文性,往往古今之间彼此映照。黄庭坚曾说:“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所以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无一字无来处”,熟谙诗法的人知道此言不虚。所以,写诗最好的入门方式,就是多读古人作品,摹拟古人词句和章法。
《红楼梦》中,林黛玉推荐香菱先读王维五律一百首、杜甫七律一二百首、李白七绝一二百首,这一建议对今天我们学诗也极有参考价值。当积累了一定的阅读和习作后,学生的文字就会慢慢摆脱那些一厢情愿的修辞方式。字词扎下了根,变得稳定、深厚,这是因为每个字的背后,都有了前贤诗作的加持。
志之所之
我们模仿古人,势必兼学古人的意象使用与情感表达。古人的生活环境与今人迥异,“马上凝情忆旧游”,确实人在马上才能写;“断肠人在天涯”,要体验过天涯羁旅之愁才能说。古人十分自然的句子,今人写来常常有造作之嫌,有时会陷入雕琢文字、玩弄情怀的歧途。
在写作旧体诗词时,我们每个人都在接续着一种文学传统,这种接续并非亦步亦趋地摹仿古人的词句或代替古人抒情。“诗”的传统是什么?在古体诗词写作课上,我们多次强调《毛诗序》对“诗”的定义: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自然而真实的情志,用文字充分地表达,这是中国诗学的传统,也是每个写诗人应该遵循的第一宗旨。古体诗词写作课,要求学生时刻用这一宗旨审视自己的作品,警惕虚情假意,摒除陈言套语。
学生限于人生阅历,往往缺少深沉动人的生命体验,那我们可以从题材上想办法,打开视野,向外探求。我们分享了周啸天先生的《洗脚歌》,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还着重介绍了咏物诗的写法,鼓励学生细推物理。我们曾经写过“手机”“空调”“鼠标”这样的现代事物,希望学生理解:古典诗词不是一个封闭的意象空间,它可以照亮现代人的每一个平凡而多彩的日子。
律吕调和,虚实相生
近体诗,是汉诗成熟定型后的形式,作为雅正之音,占据文人创作的主流已有1300余年。古人诗歌写作的发蒙从声律开始,我们的诗歌写作课也以近体诗为
开端。
识四声、辨平仄、掌握近体诗的格律规则,不在话下。一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就可以做到给出第二个字的平仄(平起式或仄起式),以及首联出句末字的平仄(首句入韵或不入韵),即可得出全诗的大体形式,再避开三平、孤平等禁忌,一首诗的平仄就可推导出来。除此之外,简单的拗救之法和诸类变体,如“锦鲤翻波体”“折腰体”,我们也有所涉及。至于用韵,双轨并行,《平水韵》和《中华新韵》没有限制。
平仄是声调的概念,在一首近体诗中,四声的交替犹如波涛起伏,带来美妙的音乐效果。西方的诗歌讲求的是音步的抑扬顿挫,音步是轻重音的概念,和汉诗大异其趣。可以说,声调的丰富,是中文独有的艺术表达优势。就音乐性而言,汉诗之美,只有长期写诗的人,才能充分欣赏。
讲对仗,虚实相生是重要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两点,即颔联和颈联的工拙相对及一联之内出句和对句间的相反相成。
陈寅恪说,一副好对子,必具正、反、合三阶段。对一对子,其词类声调皆不适当,则为不对,是为下等,不及格。即使词类声调皆合,而思想重复,如“斯为美矣,岂不妙哉”之句,旧日称为合掌对者,亦为下等,不及格。因其有正,而无反也。若正及反前后二阶段之词类声调,不但能相对,而且所表现之意义,复能互相贯通,因得综合组织,别产生一
心意。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锦江与玉垒山,有低与高、横与纵、流动与稳定、变化与永恒的种种对立。春天一年一度,生长万物;浮云斯须改变,冷眼观世。天地是空间,古今是时间。这些相对之处互相贯通,产生1+1>2的效果。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及李杜的区别:“少陵诗法如孙吴,太白诗法如李广。”古体和近体的区别也类似于此。古体雄奇峭拔,不中绳墨,如飞将纵横;近体法度谨严,羽扇纶巾,似名将治***。
《中庸》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万类有情,发为歌诗,而限之以美妙的音律,这种对情感的节制与框范,正是汉诗的中和之美。乐而不***,哀而不伤,一切情感恰到好处,不过其分,才更令人回味悠长。可以说,“诗”的传统在近体的形式中,得以充分的体现。
兴观群怨
在古人那里,诗不仅是“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更是生活本身。我们用诗的思维观察世间万象,用诗的语言说话写作,用诗的姿态与人往还,用诗的精神对待自己的人生。“诗”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使人在功名的泥沼中不至于陷得太深,使人在纷繁的尘劳中活出一些
滋味。
在我们的诗歌写作课中,学生分成几个诗社,分别尝试联句、唱和、分题限韵的形式,砥砺切磋,吾道不孤,学生也借这些“玩法”共同进步。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古体诗词这样美丽的汉语形式能够得以真正存活下来,存活在学生真实的生活乐趣中。
这里,我要告诉学生:“诗就是生活。”
学生作品选:
游云滇
巫筱涵
朝别祁连寄短笺,夕随小艇度云滇。
山溪唤住栖樱雪,野象寻来饮竹烟。
万郭灯明皆是客,千江月满俱由天。
何须自弃生如蚁,叶落花开一百年。
依韵太白登金陵凤凰台
鲁杨泰
凤凰台上望新愁,望尽天涯一小洲。
登阁稚童谦作赋,丧家老犬恐如丘。
楼中香暖温茶送,江外星垂冷月流。
此景酒倾还不尽,期期无语自空游。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负责讲授近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