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老资格的个体户
在什刹海附近的一条小胡同里,找到白老爷子家。按门铃,门一开,一只白色小狮子狗窜了出来,接着是一个刚会走路的大胖小子蹒跚过来。这肯定是白老爷子的家了,这是只有老北京人才追求的“先生肥狗胖丫头”生活。
白老爷子大名白大成,一辈子没有过正式工作,如果非要给他名字前面冠个名,那就应该是“鬃人白”。白大爷做了一辈子鬃人,是当下京城惟一制作鬃人的民间艺术家。
鬃人是老北京的玩意,上点岁数的人都知道,也玩过。它起源于清朝末期,用胶泥做鬃人的头和底座,秫秸秆做身架,外面绷上彩绸外衣,再填上少许棉花;然后按照故事情节给鬃人勾画脸谱、描绘衣服;最后在底座上粘一圈半厘米长刚直而有弹性的猪鬃,鬃人就算做成了。
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在北京隆福寺庙会、地坛庙会、琉璃厂、东安市场等地,鬃人非常热卖,后来慢慢衰落,到***前近乎失传。
鬃人的首创是老艺人王春佩,虽然只是民间小手艺,但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北京"鬃人"获得了银质奖,从此鬃人名声大噪。此后王春佩将这一手艺传给他的儿子王汉卿。
随着时代变迁,这一民间手艺术逐渐零落。王家的后人宁可学无线电也不想学扎鬃人了,这门手艺面临失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白大成出现了。
不论白大爷如今在民间工艺这方面取得什么成就,也不论他在什刹海附近买的这个小院子现在能值多少钱,白老爷子50年的个体生活就不是一般人能扛下来的。
年轻的白大成上的是航天航空学校,但是北京长大的他似乎对浩瀚蓝天没那么大的兴趣。白大爷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是个地道的老北京,他对北京的民间老玩意有种天生的亲切感。1959年,19岁的白大成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了老北京“鬃人王”第二代传人――王汉卿。这一下不可收拾,白大爷一下子就迷上了鬃人,他拜在王汉卿门下,开始了做鬃人的生涯。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白大成成为北京"鬃人"制作绝技的惟一传人。这位老艺人指着家里那些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鬃人说,做鬃人的手艺不是我们家传的,我只是把这门儿失传的手艺捡起来而已。
早年的鬃人做得比较粗糙, 白大爷做的鬃人融进了自己的创新。他的鬃人保存了较浓厚的皮影戏特点,诸如筒式身子,衣裤分开,云字头勾画,风格粗犷,造型、脸谱的勾画酷似舞台京剧人物。
他还创造性地为鬃人加了腿,还把纸戏装改成布绸。鬃人变得更漂亮有趣了,其时,正逢中国美术馆征集民间手工艺品,白大成带着鬃人去了,征集负责人看着这些将要失传的鬃人眼睛一亮,鼓励他尽快恢复这门绝艺。
白大爷觉得这是个正经事,虽然按照当时的情况,这营生吃饭都难。那时候民间艺人都想找个国营的饭碗,而他正经学机械的却当起了民间艺人。但65岁的老爷子提及这一切仍然满脸自豪:“我是***后真正的民间艺人,这辈子就没端过公家的饭碗!”
白大爷可以算是中国最早的个体户。那个年代,没有正式工作是需要胆量的。
“”开始后,所有传统的戏曲都被禁演了,鬃人自然也成了“四旧”,白大成的营业执照被收走。为养家糊口,他当起了木匠,到建筑工地做门窗;仗着有点美术底子,便到自然博物馆做猿人大景箱、修复恐龙;再后来到电影制片厂搭景制景,当了十多年临时工。不能不说白大爷有点聪明,没做过的事只要他用心一琢磨,就能干得像模像样。
白大爷不说,我们也能想象出在那个年代,白大爷的生活是多么艰辛,但他凭着自己的刻苦与勤奋,不但养活了一家子人,还保住这门民间工艺没有失传。
小盘子里上大戏
几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放在一铜盘中,轻轻敲打铜盘,靠猪鬃的弹力,盘中的人物便会转圈。老北京人也称"鬃人"为盘中戏,在没有电动玩具的年代,鬃人曾把无数小孩子迷住。
现在的孩子玩具太多了,可能不再着迷于小小的鬃人。但是,白大爷说,除了"雅"文化、精英文化外,具有鲜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民间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上世纪60年代初,一位日本民间访华团的代表在王府井工艺美术服务部捧着这些小鬃人爱不释手。他当下买了一套《西游记》,回国后即刻发函向白大成订货。尽管当时的***策不允许个人手工艺品出口,但白大成那时候就认识到民间工艺的魅力,这鬃人不光咱自己喜欢,外国人也喜欢。
1990年,在首届中国艺术节上,白大爷可露脸了。他展示的鬃人赢得普遍好评。其中《大闹天宫》、《锤》和《挑滑车》展后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直到这个时候,他身边的人才明白:这个默默无闻的临时工,原来是位民间工艺高人。
白大爷的生意越来越好,订单不再仅仅限于国内,欧美和日本客人纷纷要买北京鬃人。一位美国人在北京庙会上买了鬃人后爱不释手,回国前找白大成订做了成套的鬃人。10年后她又来北京,告诉白大成:“这些年我在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香港和台湾工作,鬃人一直伴随在身边。”今年6月她回美国时,又带走了白大成做的十多个《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人物。
白大爷制作的鬃人大多数都是戏曲人物,白大成打小喜欢京剧,这个爱好跟随了他一辈子。他那庞大的鬃人队伍可以组织起整出的大戏。
白大爷说,你可不要小看这小小的鬃人,做鬃人看着简单,但是一些人模仿着做了后,鬃人就是站不起来;或者能站起来,但是不能转圈;能转圈了却不能按照要求转方向。白大爷的鬃人能对打,能转身,还能逃跑。
鬃人不大,做一个至少要花费一天的时间,从塑胎、花脸、剪裁衣服、描衣服***案等等,工序可不少。最难的是猪鬃要一根根地粘上去,而且还要剪齐,最后用猪鬃把小人托起来。
鬃人对于白大爷来说已经成为了生活的全部。他说,“我是个彻底的手艺人,没有工作,没有退休金。为了把这项艺术传承下去,我会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鬃人这项北京特有的民间艺术。”现在的白大成被多次邀请到国外参加艺术展,随着不断的交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到北京鬃人的独特魅力。
鬃人还让白大成结交了不少外国朋友。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签证官夫人娜娜英就是其中的一位。“19年前我们就认识了,因为鬃人结缘相识。现如今,她还把我十几年前送给她的鬃人保存得完好无损。”白大成说起这些朋友显得尤其高兴,“还有现在上海的扎哈罗夫,这都是十几年的老朋友啦,我这几年办展会他都参加,鸡年的时候我办生肖鸡的民俗作品展,他还送了我一只俄罗斯的陶瓷鸡作为礼物。”
老爷子年纪越来越大,对鬃人以及一些民间工艺未来的命运不免产生深深忧虑:“眼看着一个个老艺人都去了。他们走了,一门绝艺也就被带走了。再不抢救,这些文化遗产就消亡了。” 为此,他与电视台策划了中国第一个国际民间手工艺术周,组织了十多次活动,专门帮助那些生活贫困、被埋没的民间艺人寻找出路。
白大成介绍说,让更多的国人了解自己民族的艺术与文化,把这门绝技传承和发扬是他责无旁贷的义务。好在他的儿子白霖已经开始在学习制作"鬃人"技艺,现在已经略有小成,也整天在为民间工艺的事情忙碌着。
有爱好,就有精神支撑,就能扛过生活的艰难。有责任,就有执着,苍天不会辜负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