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勺之战的前奏
长勺之战的起因是齐国报复鲁国。战争的前奏是齐襄公之死。公元前685年,齐国的国君齐襄公因为被杀,两位公子一个逃往鲁国,一个逃往莒国。当齐国国内形势初步稳定后,哪位公子能够尽快地回到齐国首都临淄,哪位就是齐国的新国君。逃到鲁国的公子叫“纠”,他在管仲的辅佐下,依仗着鲁国的势力,半路邀击逃往莒国的公子小白,不料被小白以佯死而蒙骗,放缓了回国的速度。这段历史被后人广为传诵,到了汉代,还被刻画成画像,装点在墓地祠堂上,用以告诫后人,要忠于故主。***中倒在地上的就是公子小白,举着华盖保护他的是鲍叔牙,手持弓箭的则是管仲。被管仲用箭射中带钩(腰带挂钩)的公子小白佯装射中了心窝,骗过了管仲,抢先回到了齐国首都临淄。而自以为对手已经被射死的管仲却踌躇满志地辅佐着公子纠放慢了回国的步伐,让小白抢了先。当管仲和公子纠的车队来到齐国边境的时候,小白已经坐上了国君的宝座,这就是齐桓公。管仲射小白的故事同样还被司马迁收编在了《史记》之中。
煮到锅里的鸭子突然飞走,不但公子纠很恼火,而且支持公子纠的鲁国也感觉很没面子,于是对立足未稳的齐桓公发动了战争,这场战争因为发生在一个叫乾时(乾时在临淄以西)的地方,遂被称作“乾时之战”。由于战争是由鲁国发动的,而且是在齐国内乱刚刚平定、新国君宝座尚未坐稳的时候挑起的,所以,在情理上鲁国的挑战不得人心,战争的结果自然是齐胜鲁败,鲁庄公被打得丢盔卸甲,甚至连自己的君车仪仗也被齐***俘获,自己不得不换乘传令的快车逃亡回国。借着胜利的东风,齐国向鲁国施加压力,让寄身鲁国的公子纠和保护公子的大臣召忽自杀,消除了新国君的心腹之患,同时计赚管仲回国。但乾时之战的胜利并没有彻底铲除齐国新国君的心头之愤,一年后,羽翼丰满的齐桓公终于对鲁国发动了新的战争,这就是长勺之战。长勺之战
和鲁国讨伐齐国的“乾时之战”不同,这次是齐国对鲁国的征战。战场也由齐国的西侧转向南侧,转向齐国经莱芜达鲁国的交通要道之间。
面对曾经击败过自己的对手,鲁国朝野对迎战几乎丧失了信心。这个时候,一个叫曹刿的鲁国平民主动拜见了鲁国国君,请求随***参与指挥。平民曹刿和国君鲁庄公的一段对话被生动形象地记载在《春秋左传》,这就是“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的意义一是平民也可以参***,未必不如肉食者,草民之中同样藏龙卧虎,也能够在国家兴亡之际尽献匹夫之力,二是迎战要有良好的民情基础,那就是秉公办事,赏罚分明。鲁庄公向曹刿表明自己虽然不能亲自明察国内大小狱案,但对于各种案情却能够做到以情感人。这正是得民心的重要资本。曹刿认为,有了这一点,迎战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鲁国的***队在鲁庄公的亲自带领下来到了长勺,摆开了迎战的阵势。
长勺,在今莱芜市苗山镇西北,因一座高山形似饭勺而被称为杓山。山形东北西南走向,山阴一条两头口小中间略宽的河谷地带,形状很像一个两头尖尖的蚕茧,控制住任何一头,都能够阻挡住来犯之敌。齐鲁两国选择在这样的地形交战,其实都为自己留了后手:那就是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一败涂地,无法收拾。因为是河谷地带,道路比较平坦,适宜车战。
按照《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战争形式似乎是集团冲锋,交战的双方通过一次次波浪式的冲锋,达到胜利的目的,而且一方冲锋时,对方必须以同样的形式迎头顶上去,否则只是一方进***,而另一方不肯接招,则容易让进攻方失去目标而疲惫。曹刿辅佐鲁国国君在长勺之战的高明之处是没有按照既定的程式和套路,而是任由齐国的***队摇旗呐喊,避其锋芒,直到齐国***队连续发动了3次冲锋,将士们的斗志衰竭之后才出兵,一战而胜。与此同时,谨慎的曹刿还在胜利之后,十分冷静地观察了整个战场形势,在判断出齐***“辙乱旗靡”真正溃逃之后,才乘胜追击,取得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可能因为长勺之战对于齐国来说是很丢面子的事情,所以,在齐国的历史上并没有多少详细的记载,甚至连司马迁在撰写齐国和鲁国历史的时候,也只字不提,而只是提起一个叫曹沫的刺客,在齐鲁国君会盟的时候,胁迫齐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签订了齐鲁平等协定,而这场战争在平衡齐鲁两国关系所发生的重要作用却被无声无息的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战场今古
长勺战场实际上是博山经口镇达莱芜的通道的一段,是当时从博山西出莱芜直达鲁国首都曲阜的必经之地,也是齐鲁之间无须绕道泰山距离最短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可能就是历史上的“齐鲁大道”。战场呈东北西南走向,东端位于莱芜市和庄乡的横顶村,西端是苗山镇的漫道村,战场中间是东西杓村辖地。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经2D00多年的风雨磨蚀,长勺古战场除了地形地貌没有大的变化外,地表以上基本难于寻找到当年鏖战的痕迹。但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在这里采集到部分青铜器,表明这里的确是春秋时期的遗迹。
从横顶村东北行10公里就是青石关。青石关是齐长城南线的重要关隘之一,也是从博山南下莱芜以至泰安、曲阜等地最便利的关口,自古以来就为“出兵要路”。长勺战场选择在青石关附近,说明当时的齐国在和鲁国交战的时候,也多少有一些准备不足和担忧,否则,战场不会安排在自家鼻子底下,离国门近在咫尺的地方。
也许因为有长勺之战的历史,这一带自然有许多与战争相关的遗迹。村民传说北宋时代的杨家将曾经也在这里打过仗,因为作战失利而兵困深山,故地名就有“杨家困”之说,山头直竖有裂缝的石头也被附会为杨家将的“试刀石”。
大概和战场有关,至今留存在战场东端横顶村的庙宇也以真武庙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真武大帝也就是古代的“玄武大帝”,是中国古代的战争之神。庙内除了玄武大帝之外,还有秦琼、魏征、程咬金和尉迟敬德等唐代***事将领的塑像和牌位。当地人把战神玄武和这么多***人当作至高无上的神来敬仰和祭祀,是希望借助他们的***威镇压住战场上游走的亡魂,保佑地方民众的平平安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长勺古战场的历史真实性。
因为是古道,所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从事的也还是与交通相关的职业,根据文献记载和民俗调查,明末清初的横顶村一带主营生计是商行和武行,商行经营的主要是齐长城以北的鱼盐、丝绸和瓷器,武行则是为商业运输提供的武装保镖。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由此可见,2000多年前发生在齐鲁两国之间的战争,实际上也是交通要道的控制权之争。齐鲁两国经过这一场战争之后,双方势力得到了调整和均衡,从此化干戈为玉帛,保持睦邻友好到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