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书名,我的反应是:我是不是连提问都不会?读过后,才不得不承认,我真的不会提问,因为提问也需要技能,而我恰恰不具有这种技能。庆幸的是,这本书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正如书中译者序所言,许多人对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的了解止于“苹果落地”等的故事,很惭愧,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一直以来习惯了接受,却没有批判性思考,对伟大的先哲们只是仰视,却没有想过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有所创新。
批判性地接受新的事物,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过去,是一种必要的智慧,也是我所缺失的。平日里,我的口头禅就是“我听说”,而这听说的来源可能是书籍、网络、其他人,但很少说“我认为”,一方面是我习惯了接受吸收,另一方面是我担心创新表达咄咄逼人,于是被动地、不加抵制地接受蜂拥而至的大量信息,包括我们每天在上的课,大多数时候,都是老师在讲我们在听,老师在讲台上俯视着坐在下面仰视着他的我们,因而我们对老师的授课多了一分相信,少了一分质疑。久而久之,不知道批判,甚至是想不起来批判,那么这本经典之作就更加显得相当重要了。
学习批判性思维并不容易,需要一种方式来构建,这本书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与实际联系密切,采用步步为营的方法建立起批判性思维,每一章节介绍一种批判性思维技巧,随后的章节会把前面章节介绍的批判性思维技巧加入到问题清单中。而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合理方法就是要把所有的步骤当成一个整体来使用,形成综合的能力,综合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所有步骤是找到更好论证的最佳途径。
本书共有十四章,章章相扣,严谨缜密,每一章都有让我触动的不同的点。第一章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批判性思维涉及的三个维度和两种思维方式,三个维度分别是意识到一些彼此相关的批判性问题,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提出和回答批判性问题,愿意主动运用批判性问题,这三个维度也是渐进的。两种思维方式是海绵式和淘金式,前者强调对知识的获得、接受、吸收,后者则强调和知识进行积极地互动,两种备择方式互补长短。我一直都属于海绵式,而到淘金式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的思想,对不同的观点保持开放性。第二章教我怎么去找论题和结论,论题分为描述性和说明性,描述性论题是针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描述是否正确提出的问题,说明性论题是针对我们应当怎样做及对与错、好与坏提出的问题。而结论就是当我认为某个观点得到其他观点强有力的支持,因此我相信这个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就是结论,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所以说推理得到的结果就是结论。弄清楚论题和结论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需要一些理由来说服为什么该接受这个结论。也就到了本书的第三章,就像我之前说的,这本书逻辑缜密,思维严谨,章章相应,到了第三章,论题、结论和理由这三个文章的基本结构要素就齐全了。第四章就是在前三章的基础上对推理结构***进行更清晰的聚焦,更加注意语言上的细节,辨别是否有歧义,发现和澄清关键词句的含义,这样才能认识到作者所支持的是其通过上下文表达的那种含义,也才能够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第五章是在分析文章三要素后找出作者的价值观和价值观中冲突和假设性问题,通常作者会叙述理由来说明某个结论,同时产生一些导致得出结论的假设,通过价值观冲突,能够判断我的价值观偏向与作者的是否一致,价值观冲突很重要,能够使推理过程变得清晰可见。第六章在深入探讨“假设”的问题,这是作者的重要观念,而描述性假设就是关于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或者未来是什么样的未阐明的观念。在寻找描述性假设也是在寻找原因和结论之间的联结,识别读者的原因是否导致了结论,我愿意接受作者的结论就是因为我认为原因和结论之间的关联不存在缺陷。一旦确立了原因,我就会想看看作者是否使用了推理诡计或谬误,这就是第七章的重要内容,如果确认了推理中的谬误,那个原因就不能很有效地支持其结论,因此在决定是否接受还是拒绝作者的结论时,寻找推理中的谬误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第八章和第九章都在说证据,也就是当作者提出一个理由去支持自己的结论时,我需要清楚的是支持理由的证据是不是可信的,需要对这些证据进行考察和核实。如果我愿意接受一个人的结论,那么他一定是能够为结论提供更加可信的证据的。第十章的干扰性原因其实就是在我发现同一件事情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时,已经存在的解释就会受到削弱,此时如果作者没有足够的理由来说服我接受他的解释,我就不会信服他的解释,最终也就不会接受他的结论。寻找干扰性原因是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论证的另一步。第十一章对我来说有一种警醒作用,因为大多数时候我看到数据都会本能地相信,不加质疑,没有想那些统计数据是否具有欺骗性,是否存在问题。第十二章则是提示我有时作者会省略一些重要的信息,而被遗漏的信息对于评价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往往非常有用,如果作者遗漏的信息太多,那也就无法相信他的结论是有证据可依的。第十三章是在我具备了一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鉴别几个合理的结论,确定是否有一个是我能够认可的,这也是决定我接受还是反对作者结论的最后一步。第十四章是练习和复习,把前面所讲内容归纳起来,列一个批判性问题清单来作为我们的指导手册,我认为最后一章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可以很好地检验自己是否真的学会了批判性思维。
一本好书值得反复阅读,反复研习,反复琢磨,无疑《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其实作为一名研究生,而不是“大五”“大六”的本科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尤为重要,当然这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从早已习惯的思维方式转变到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并不容易,但是却是必须要经历的。我一直喜欢读书,也许从看完这本书开始就意味着我要转变读书方式,转变思维方式,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想我一直以来希望并要求自己――学书学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听风听雨自下平湖阅尽人世书。(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