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乃隋唐时期的著名针灸医家杨上善所著。书中论及针刺与"神"的关系时,重点提出"治神"与"养神",指出:"欲为针者,先须治神""用针之要,无忘养神"。强调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注意患者神气的变化,只有在针刺时"治神""养神"才能治愈疾病。这里杨氏所谓的"神"有特殊所指,《太素》中认为神。魂。魄。意。志"皆名神";心。意。智。虑"皆神之用也"。那么这个"神"就应是机体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与内部各脏腑功能状态的协调统一,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健康态。"神"对人体有主宰和调整及修复作用,"神"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盛衰。脏腑虚实。而"神"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影响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杨氏指出"神伤则五脏皆伤"。五脏之神伤则可引起肌肉。韧带。骨骼。组织器官的损伤,"神"伤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杨氏认为"神"伤是人体发病的主要环节,所以在治病过程中"先须治神",通过"治神""治五脏之神"从而治愈疾病。由此可见《太素》中所谓的"神"在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这个"神"既是指人体总状态的"神气",又是指五脏精气而成的"五脏之神"。于是杨氏在针刺过程中反复强调"治神"是针刺中的关键,实乃精辟之见。
《太素》中杨氏在强调针灸与"治神"的关系同时,又提出"用针之道下以疗疾,上以养神",这与《内经》中的"粗守形,上守神"有相通之意,但又别有新意。杨氏在此对针灸医生"用针之道"的层次进行了区分。表明"用针之道"的高层次是用来调养。滋养。濡养。护养人体之"神"气,用针之道可以达到保健养生长寿的目的。即"上以养神"的层次。这个层次一方面可以是医者用"用针之道"对他人进行"养神";另一方面可以是医者自身在用"用针之道"的过程中,默记经脉循行路线。穴位部位时对自我气血的调整而暗合"养神"作用,天长日久对医者本身有"养神"作用,同时可以提高医者对他人进行"养神"的水平。只有当医者在针刺中不断提高"养神"的水平,才能达到《太素》所谓的"欲为针者,必先自理五
神"的要求,从自身"养神"的角度,提高针刺***时"治神"效果,进一步通过针刺刺激患者经络以调整气血,刺激全身腧穴来调整神气,这样就可以对患者进行"养神",调整患者的体质,使其健康长寿,达到"上以养神"的高层次目的。"上以养神"的作用知之者甚少,需要我们去重新认识,不断提高对"用针之道"的体悟水平。
郑州450008 河南中医学院针推系 段鲜红 孟丹
(收稿日期:2002-03-26,马兰萍发稿)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黄帝内经太素》中的“治神”与“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