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于世的植物学家胡先骕,一手创立庐山植物园、成立中国植物学会、并创建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系,于1945年发现并命名了引起世界轰动的“活化石”水杉让他扬名海内外,他因此被称为“植物学界的老祖宗”。但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是,胡先骕还是一位观点独到、成就斐然的教育学家,先后接受新旧学堂两种教育,又曾两次赴美留学,他在南京高师、东南大学、北大、北师大、清华等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创建国立中正大学并任首任校长,从事高等教育达四十余年。丰富的教育经历和实践经验,促使其教育思想日益丰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成为“学衡派中思考中国教育改革最具系统的人”。长期被人忽视的胡先骕教育思想逐渐被人记起,他的一些教育理念,尤其高等教育思想渐渐浮现在世人眼前。研究梳理胡先骕的高等教育思想对当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德育为根本,注重人文主义教育
1913年,远渡重洋留学美国的胡先骕,接触到了以白璧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思潮,白璧德认为,近代西方虽科技发展,物质丰富,但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善恶观念日益淡薄,须高扬人文精神,恢复道德尊严。而这些人文理念也与胡先骕自小接触的注重德行的儒家传统思想有相通之处,“人文教育,即教人以所以为人之道,与纯教物质之律者相对而言”。在“中西合璧”思想的指导下,胡先骕提出“全面教育”之论,他说,“人民之生活,非仅包括狭义之衣食住行物质生活而已也,若仅限于物质生活,则人类异于禽兽几希”。“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增进知能,修养德性,以期适应一切生活的环境”。他说,“我们一生的精力不应该限于职业知识,在从事职业之暇,应善处利用时间,去追求真善美,去追求世界是无限的知识。”
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一直占据首要位置,是完善人格的重要手段。胡先骕继承传统文人的教育思想,再次将道德教育放在高等教育的首要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君子人格”,注重文史哲等科目。“庶于求物质学问之外,复知有适当之精神修养。”关于在高等教育中思想品德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他在《说今日教育之危机》中说:“今日学校中一般课程乃术也,四维八德乃德也,有术而无德,不得为君子之儒,有德而无术,尚不失笃行之士焉。至今日至少每一大学生,于入大学时,即当立任天下之志,有以先知觉后知之心。斯之为立德,至于术则次要之事耳。”因此,“德”为立身之本,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仅使学生通晓专业技能,而应加强精神的修养,以圣贤之风期许之。那些仅仅以成绩单为评判标准的教学规则只会让学生埋头读书,无益于完整人格的形成。胡先骕的德育思想提出于“”后,“打倒孔家店”、放弃传统文化教育的变革时期,教育提倡全盘西化,追求专业化、功利化,忽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华部分,这一现象也与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是相似的。而他的德育优先的教育思想是有益于当今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思想。胡先骕曾深有感触的说:“今日我国之教育,则不知注重人格之修养,但知传习知识而已,甚至为师者,其德性人格即无足称,而其所行所为每招生徒之鄙视,如此焉能启迪生徒使之上达乎?故以后在各级学校训育必须视为教学尤为重要,而择师尤须注重德行,……生徒之行检卑劣不堪悔者,虽学业优异,亦在摈斥之列,务使生徒咸知敦品励行之重要,远在求知之上。”老师是学生的领路人,德育优先不仅要求学生,老师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名师出高徒,作为师长,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胡先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不仅使被训练者成为一个有知识的分子,而且使其成为具备高尚人格的一个人”。因此,胡先骕的教育思想旨在培育“知行合一”、“ 德术兼备”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二、大学教育,即贵专精、尤贵宏通
胡先骕作为知名学者专家,不仅仅在植物学方面成就显著,他在文学、教育学方面依然颇有建树,他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学衡派”的主将,1920年代他与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向胡适等人发起反击,被称“南北二胡”;他也是民国时期与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等齐名的大学校长。而且植物学与地质学、数学、化学、物理学等等亦有关系,使其知识结构异常多元化立体化。可能由于其多元、综合的个人成就,对于高等教育,他提出“既贵专精,尤贵宏通,必使诸生多有自由讲习研求之机会,而不可过于专业化。”胡先骕认为,大学高等教育是培养精英之教育,要有高深、广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不仅专心专业科目,更要注重专业以外的知识的涉猎,尤其是人文社科知识。胡先骕发现,在那个年代我国的高等教育深受美国教育的影响,重视“专精”,忽视“宏通”,此弊端在当今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如果‘专精’是‘求’的目的,‘广博’则是‘求’的基础,无‘广博’作基础,‘专精’亦达不到。”同时,受实用主义和功力主义影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首先考虑其今后职业需求。往往重视专业课程,而忽视选修课、基础课等。胡先骕任校长的国立中正大学革新教育观念规定,鼓励学生跨学院、跨系科选修,选修学分占总学分的20%。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学校非专为职业而设,学校尽讲职业教育则偏矣。”要成一流之专家,形成完善***之人格,需打通各门学科,宏观贯通。
此外,对于炙手可热的博士学位,胡先骕也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学位固然重要,但学生不能片面的盲目的追求博士学位,而应是将广博的知识放在首位,这才是最实际的。“过于重视学位,则有学位万能之误解。”博士学位的研究注重某一方向的研究,且过于注重理论研究,研究的宽度和实践技能培养相对有限。学位不过一证明,不可轻视,也不能过于重视。当今很多高校等单位唯博士看齐,而忽视其实际业务技能,致使很多人走向歪门邪道骗取博士学位,导致一些学生一方面为博士学位而求学,专而不博,另一方面弄虚作假、骗取学位。胡先骕对于博士学位的看法还是非常有前瞻性的。他特别提倡“希腊爱智之精神”与宋儒“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精神。此外,与对博士学位的见解一脉相承的是胡先骕对实习、实验的重视,科学是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不断发展的,大学生教育作为其立身之本,更要注重其动手能力。“当时的中正大学工学院建立了初具规模的物理、机电、化工、水工、动力等实验室,还设有锻、模、铸、金4个实习工厂。农学院创办了农场、牧场、林场、动植物培育园,陆续建立了昆虫、植物病理、果树、农作物、造林、森林利用、寄生虫等研究室和实验室, 拥有高倍显微镜20多架, 搜集了珍贵标本与切片数千种, 广西植物蜡叶标本万余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则走出学校眼高手低、不知所措;重实践,轻理论,则基础薄,发展缺后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胡先骕高等教育思想管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