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伯格森的整个生命哲学和美学都是以其提出的“绵延”概念为基础的,“绵延”是柏格森所认为的世界之本原,其他的一切对象,诸如物质、时间等都是由“绵延”通过不同的形式转化而成的,所以柏格森说:“宇宙是绵延的,每个分离的意识是绵延的,同样,活生生的有机体也是绵延的”[1]。绵延产生于人的内在意识状态之中,是意识状态的持久表现形式,因而也可以将绵延理解为“内在的绵延”,这种内在的绵延强调的是一种状态,既然是一种状态,因而是不能被量化的。
关键词:生命美学;柏格森;绵延;深层意识
柏格森认为时间中的绵延是存在于意识之流的,只有在意识之中连续不断的状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绵延,或内在的绵延。绵延理论是柏格森哲学的起点,是其所认为的世界的本原,由此推知,意识之流产生了绵延,所以意识也即世界的本原,“绵延与陆续出现并不属于外界,而只属于具有意识的心灵”[2],由此也就确立了柏格森哲学和美学的本体论。
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中,多数概念,诸如:绵延、时间、众多性,都有两方面的形式或两种性质。一种是存在于空间中的,能够测量或计算的,具有数量方面的性质,是被外在化的概念,例如纯一的绵延、纯一的时间;另一种是完全性质式的,不能被测量或计算,只具有内在的性质,并且只能凭借感觉才能够觉察到的,例如纯绵延、内在的时间等。因此,不例外,柏格森对于意识的认识也是从两方面入手的。一方面是表层的心理状态即表层意识,这是对意识认识的第一步或最外在化的直接认识。表层意识是内在绵延或深层心理的外在化,能够在纯一的空间之中被表现出来,或者说是一种数目式的众多体,是能够被测量或计算的,例如当我们用数学的方式对意识状态加以间隔的时候,就已经打断了意识的内在绵延,并且将其数量化了,将意识与外在的形式做了相应的对照,而这种意识不是真正的绵延。
另一种是深层的意识或深层心理状态。柏格森认为深层意识是变动不停,不可言状的,是属于私人的,是一种自我的整体状态。因为深层意识不可言状,因此我们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或词汇为其下定义。但究其为内在绵延的产生之源来看,深层意识同样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中的,是流动的和时刻变化的,也正是这种运动促使了表层意识向深层意识的转化。诸多表层意识相互渗透,互相补充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具有整体性的意识,这个意识又是一个性质式的众多体,不能被测量和言说,是一种深层意识或内在绵延。例如由许多音节所构成的一整段音乐,首先欣赏者所接触到的诸多音节已经由数量或形式被我们外在化,存在于空间中或纯一的时间中,但当音节在相互交替和逐渐展开构成一整段音乐后,其整体的效果对于每一位欣赏者来说都是无法用语言或文字来表达的,这种整体感受在欣赏者的意识中川流不息,一旦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这种个体的独特感受就荡然无存了,而是被文字或语言一步步地彼此区别开了,使其整体性被个体化和外在化了,也就不是“内在的绵延”了。因此,深层意识或真正的意识是不能外在化的,也无法将一个事物分开,但迫于某种愿望,则只能用象征的方式来代替实物,“意识要把事物分开的愿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意识为这种愿望所驱使,就以象征来代替实物,或者就指通过象征去看实物”[3]。
由此可见,深层意识是一种表示个性的观念,具有其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只能从自我意识中体现出来,所以深层意识也即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柏格森生命哲学本体论的落脚点,正是在自我意识之下才产生出自由、生命冲动、直觉等理论。
内在绵延是深层意识川流不息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只在有生命的状态之中才能产生,因此内在绵延或深层意识又是生命绵绵不息的内在条件,或者说内在的绵延体现出了生命持久永恒的本质,此处的“生命”不是指个体生命,而是站在宇宙世界的大背景下超越了个体而构成世界终极本体的形而上概念的生命。
综上所述,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理论正是沿着以上的内容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即前面所论述的世界的本原或生命本体来至于内在的绵延即深层意识;第二个阶段则从深层意识中又近一步发掘出了正是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或本能产生了深层意识或构成了世界的本原。(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211
[2] 伯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89
[3] 伯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吴士栋译.北京.商务出版社.2007;95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柏格森生命美学思想中“绵延”与深层意思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