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涵盖的哲学意蕴
《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探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提出了改造自然过程的曲折性,生发了对立统一的意识,因而涵盖了古代先民们朴素的哲学思想。
1.正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存在着人能不能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见分歧。不可知论者认为人不能认识自然,更不要说改造自然,而可知论者所持的观点是人不仅能认识自然,更能改造自然。在《愚公移山》这一寓言故事中,智叟就是不可知论的代表,而愚公则是可知论的拥趸。此寓言不仅褒扬了愚公对可知论的坚持,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人类的产生、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有着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与动物本能地适应自然不同,人是社会化的、高智能的人,能够自主地制造工具、有意识地开展改造自然的活动。这则寓言故事所涵盖的哲学喻意就在于肯定愚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意识和行动,从而表明了古人朴素的可知论哲学思想。
2.认识到了人民的力量
年已九十的愚公发起移山这一倡议,这固然是他个人的想法,但是他并没有独自一个人去做这项工作,而是通过各种方法,如家庭会议、率先垂范等,来动员家人参与这项事业,以至于感化带动邻里共同参与。因此移山这项任务也就转化成了子子孙孙无穷尽星火相传的事业,这是因为愚公已经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也就是说,宏伟的目标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级组织提出来,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所谓民心齐、泰山移,众志成城、无往而不胜。
3.认识到了改造自然过程的曲折性和前途的光明性
愚公从事的事业是开创性的。他知道,完成移山这一宏伟目标要克服诸多难题,比如吃饭问题、穿衣问题、工具问题、伤病问题、闲话问题、奖罚不当的问题,所以他充分地估计了困难。但同时,他又坚信困难是暂时的,所以他还是下决心干成这件事情,并且要求他的子子孙孙永无穷尽地完成这项伟大事业。他始终坚信前途是光明的、是可预期的。
4.包含了原始的辩证思想
愚公虽名“愚”,智叟虽名“智”,但为名的“愚”和“智”只是一个符号,实则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所以寓言以愚和智为名使愚和智达到了辩证的转化,即“大智若愚”、“大愚若智”。二是一与众的关系。愚公成功地通过动员说服等手段发动了集体的力量来参与移山这一大业,使得一个人或一级组织的决定成为集体的目标,从而完成了由一到众的转化。三是难与易的关系。移山大业困难重重,看似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愚公及参与者坚定信心,功在不舍,一代一代接着干,在这种精神光照下,移山任务就会化难为易了。
二、愚公移山精神的基本内涵
基于对这则寓言的哲学解读,愚公移山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人是可以认识改造世界的,而改造世界要靠人民的力量,其灵魂则在于改造世界、实现目标必须下定决心、艰苦奋斗,要有持之以恒的韧劲,持续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因此,愚公移山精神有着不为时代变化所影响的思想内涵。面对太行、王屋二山的“出入之迂”,愚公没有因循祖辈的生活轨迹,而是向挡住去路、挡住与外界联系的大山挑战。这就是一种敢于改变、勇于改变的志气和精神。改变一种观念,生活将是一番全新的景象;改变一种思维,困难就有可能转化成新的机遇。济源也凭着这种意志证明了敢于改变、勇于改变的重大意义。济源地域小、人口少,资源能源相对匮乏,山区、丘陵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0%以上,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然而,愚公移山精神赋予了济源人民不服输、不畏难的独有品格。上世纪五十年代,济源人民为改善生存环境兴修水利,受到***中央和***的嘉奖,***在写有“蟒河驯服、万民受益”的奖旗上亲笔签名;与此同时,当地人民积极发展地方工业,“五小工业”闻名全国;六七十年代,在同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题词精神鼓舞下,当地农村进行了大规模的高山水利化建设,在崇山峻岭之间开凿了愚公渠,修建了鳌背山、天坛山、王屋山三座大中型水库,极大地改善了济源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济源更是经历了奇迹般的跨越式发展:1988年济源撤县设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2003年被省委、省***府纳入“中原城市群”,2005年被列入城乡一体化试点市,2011年成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板块,实现了由小城市到区域性中等城市的转变。
作者:赵晓丽 单位:济源市委***校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愚公移山精神的哲学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