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作为云南昭通作家群代表性人物之一,雷平阳本人及他创作的诗歌及散文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人的关注和赞扬。不仅仅是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荣获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国内文学大奖,更关键的是他的文学作品本身所体现出乡土的地域元素和深厚的自然哲学。同时,文学作品那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更是一大闪烁的亮点。《浮华》是一首自然与人性“和谐相融”的作品。这首诗灵跃地描绘一幅动感的云南花香风景***,其内容与语言别具有一般的特色。
关键词:云南 自然 人性 浮华
作为云南昭通作家群代表性人物之一,雷平阳本人及他创作的诗歌及散文越来越多地受到世人的关注和赞扬。不仅仅是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荣获了一系列重量级的国内文学大奖,更关键的是他的文学作品本身所体现出乡土的地域元素和深厚的自然哲学。同时,文学作品那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更是一大闪烁的亮点。
雷平阳是以成功的诗歌创作初登当时文坛的,相继而出版了《云南黄昏的秩序》《我的云南血统》《雷平阳诗选》《云南记》《风中的群山》《普洱茶记》《像袋鼠一样奔跑》等作品集。《浮华》是云南组诗《基诺山上的祷辞(外八首)》的一首诗作。
《浮华》是一首自然与人性“和谐相融”的作品。这首诗灵跃地描绘一幅动感的云南花香风景***。在云南大理苍山,靠近玉局峰处。那儿有一座奇妙的山谷,谷中有一种叫乔木杜鹃的花。每年的春天,那美丽的乔木杜鹃花都会散发着浓烈的脂粉花香,在湛蓝而宽广的天空中,那花粉并没有随着和煦的春风洒落广阔的云贵大地,或飘落异地他乡,而是一点儿不剩地洒向了一座石头悬崖。作者清楚地记得那是个为了白雪的春天,诗人本打算去欣赏洁白明亮的雪山,去领略和感受清爽畅快的大自然风光。可是,诗人恰巧路过那里,又恰巧遇见了这一幕,一座从里到外都被那美丽的乔木杜鹃花粉“渗红”了的石头悬崖,却能散发着浓烈的脂粉香。也许,上天赐予雷平阳创作“自然人性”诗歌的一幕一景。然而,诗人并不想完全“独吞”这一幕自然风景。奇妙而宁静的自然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同样属于自然界本身。我们是欣赏者,自然也是欣赏者。那一旁边的溪水,里面则“埋伏”着一群清冽的“哑巴”,其实不断流淌的溪水自然而然会发出清冽的流水声,即哑巴,诗人其实并不是想以此说明,只是作者一个人看到此情此景,通过清冽的“哑巴溪水”,表明诗人触景生情用无声的语境表达胜似多语的深情感怀,其具有朦胧诗的丰富韵味。
在雷平阳笔下出现的诗作并不完全是咏物诗,也不是单纯的风景诗,而更多类似意蕴深刻和内涵丰富的寓言诗,有着特别的话语味道,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具有特殊的人情味道,并不是简单语言的堆积和叠加,却蕴含着无穷的人生体味与自然哲学,在雷平阳的诗歌中,云南的地域元素,犹如诗人一生写作的文学底色。《浮华》一诗,所描绘了那片云南大理土地上的河流、山脉、花朵的神奇色彩,透过一些再寻常不过的景与物,深刻展示了自然与人类,景物与人性深处细微的不易察觉的瞬间联想,他的思绪既已越过了眼前实实在在的景物,而陷入一种自然哲理化的幽深冥想。他捕捉了具有云南明显的地域风貌的景物,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受,用诗意般的轻柔味道,道出了大自然与现实世界的象征和隐喻。标题“浮华”既与美丽的自然之景,五彩缤纷的世界连接,又与“红色的脂粉香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人把单调的自然之景巧妙地延伸到浮华的社会生活,可谓是联想丰富,诗意超群,质朴深刻。在这片宁静的自然山水画中,也许是作者的善意到访,打破了这里的静谧祥和的一切,自然而然就有这种“怎么也不习惯”。也许诗人看到了这一幕,一座从里到外都被那美丽的乔木杜鹃花粉“渗红”了的石头悬崖,却能散发着浓烈的脂粉香。美丽和谐的大自然,却也被世间的万事万物所“浸染”,或者说那种宁静也突然被浮华或者奢华的外物所“浸透”,油然而生那种失望和可惜。诗人借外物之景衬托出对当前浮华社会的讥讽和嘲笑,对这种宁静祥和的万物之景无限向往和期盼。诗人的故乡,那里有诗人对自然之景的美好向往,无限追求,就在诗人平静地漫步在大理苍山的山山水水,倾听自然的无限的旋律。雷平阳的诗歌作品,则是努力地把自我抒情深深地掩藏在平实的笔法和冷静的叙述中,深刻地凸显出一幅幅逼真的自然和社会本相。总之,雷平阳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话语,深刻的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完成了现代诗歌的转型,开拓出了一片新的审美视野。
在细细咀嚼这首诗雷平阳《浮华》时,我个人认为此诗的“诗眼”就是这再平常不过的六个字,“怎么也不习惯”,统筹全诗的主旨内涵和诗人的情感世界,使整首诗前前后后照应,密不可分。以此句为界,前半部分,表现得柔和、平淡,通俗,通过这些浓郁地域色彩的意象,体现了诗人走近自然,贴近自然,表现了对大自然万事万物的喜爱和眷恋。“怎么也不习惯”之后,表现得怪诞、喜剧、浓烈、幽默,这种诗文的强烈感情反差正好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反思。即一座石头悬崖,却从里到外都能散发着浓烈的脂粉香;同时在旁边的一泓溪水,里面则埋伏着一群清冽的哑巴。“渗红”、“埋伏”、“一群”、“清冽”、“哑巴”,诗文上下字眼都能够显示出这种自然景观影响了诗人的视觉冲击和感情变化,这种自然景观和心境复杂的反差,也许让我们这些读者也无法接受这种情景的诗人可能心情有很大的起伏。此时当诗人看到那种情景,希望这种情景只是自己一个人,不希望被那打破,让那种景象继续存在,其实在那清幽寂静的山谷中,流淌着一条潺潺溪水,那溪水的自然之声,是那样清脆,那样美妙,那样灵动,不可能真正的“哑巴”,对于“清冽”与“哑巴”,看似自相矛盾,实则作者或许想表达自己当时的心境和想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雷平阳眼中的自然世界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互都离不开,溪水里面到底是什么,估计作者无法知道,“埋伏”一词感觉是大自然万事万物有目的偷窥这一自然景象,作者把无形的东西变得有形的意境和感觉。“一群”、“清冽”、“哑巴”、简简单单几个词,各个意象平铺集中却能传达出诗人对于物是人非的自然变化的清醒认识和独特感受。从人世间的浮华物象中,欣赏了物象的美感,看到了丑陋的自身,获得了陶然沉醉的升华和享受。
所有读者都能从这首诗这里感觉得到雷平阳诗歌中的那种平实、简扑、决绝、穿透的魅力。此诗语言地域风格,平淡朴实,含蓄生动,童话色彩。全诗用语简单自然,运用了象征、反衬、比喻艺术表现手法。诗作里有明显的云南地域的风格,诸如“大理”、“苍山”、“玉局峰”;而且,这些都并没有被华丽辞藻所修饰和点缀,保持了那种清纯的地域遐想。雷平阳的诗歌意象在语言上表现为通过对词语的准确运用表现形象的场景,往下深究,可以理解为,一是作者对自然理解的深度,二是作者对语言的锤炼。他所极力表达的就是语言质朴和语言般的童话色彩其奇特的想象。它在用语上表现出诗歌的形象性。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同时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婉婉约约的倾诉表达,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最后,“一群清冽的哑巴”,特别让人感觉具有童话般神奇的向往。这种返璞归真的精神世界,这种个性化的质朴语言,体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真功夫。
总之,真诚是艺术的生命。庄子曰: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足以动人。”诚如钱谷融所说: “在艺术创作中, 决没有纯客观的、未经心灵观照过的真实; 也没有***于客观的描写对象之外的真诚”。
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颁奖典礼上授予雷平阳“二00六年度诗人”的颁奖辞中说:“雷平阳的写作简明练达、质朴有力。他的语言,具有石头和土地的光泽;他的感情,隐忍、细腻并保持着事物原生态的品质。他善于通过经验与智慧、人心与自然的语言驳难,澄明自身对事物的爱、对世界的好奇,以及对土地的敬畏。这个深怀赤子之心的诗人,总能在粗砺而渺小的细节中发现生命的欢乐和悲怆,正如他的散文,以风尘仆仆的行旅风格,测量大地的胸怀和灵魂的重量。”
参考文献:
[1]邓清海.论雷平阳诗歌艺术的哲学底蕴[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44—48.
[2]谢有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六年度杰出作家:韩少功授奖辞[EB/OL].快乐语文家园,(2007-08-03).
胡争飞,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雷平阳诗歌的地域元素与自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