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江淮和黄淮两大平原交界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河渠纵横成网,洪泽湖嵌于西部,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良,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淮安得名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寓“淮水安澜”之意。据《南齐书・州郡志》记载:“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割直滨、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置淮安县,隶属于东平郡。”历史上的淮安曾是潜运枢纽、盐运要冲。明、清鼎盛时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运河之都”之称。2001年2月,经***批准,撤淮安县,将地市级的淮阴更名为淮安市。
其实,淮安不仅曾是盐运要冲,也是我国目前重要的食盐生产基地之一。
“淮盐”是江苏盐业的统称,因淮河横贯江苏盐场而得名,原本泛指两淮海盐,当地出产的盐素以“色白、粒大、干”著称于世。
自从人们在淮安开发出深藏地下的岩盐以后,淮盐的内涵不但得以扩大,而且增添了新的光彩――淮安的盐厂开采岩盐生产出的优质食盐,是我国仅有的两种被联合国确定为“定点采购食盐”之一。
淮安盐品优遐迩闻名
岩盐的生产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代,当时多采用人工从地面开挖平硐、斜井、竖井和巷道直达岩盐层进行地下开采(现今,在云南、、宁夏等地的部分盐矿仍有使用)。其开采方式曾经历过两大阶段:先是将矿石直接运出地面再溶成卤水的“旱采”;尔后逐步发展到,在硐室盐层中灌水溶解成卤水后,再由人工淘卤于容器、经竹筒或钢管导引排出地面的“水采”。
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李冰为蜀太守期间,在四川双流、成都一带出现了人工钻井汲卤煎盐方法。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自贡采用了冲击式顿钻法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由钻井注水到岩盐矿层溶解后汲卤制盐,开创机械钻井水溶开采法的先例。1895年,人们又创出岩盐自然连通开采新工艺,使井盐的开发技术日趋成熟。如今,钻井水溶法又由单一提捞法改进为单井对流法、多井连通法;成功地采用了油垫法、气垫法和水力压裂法采盐。
新技术的引进,全面改变了盐业生产的面貌。
淮安的岩盐资源属Na2SO4(硫酸钠)型,品质优良,非常适宜盐硝联产、盐碱结合的盐化工综合利用。
20世纪80年代初,淮安开始了井盐开发。目前,淮安拥有两家井盐生产国家大型企业,其中,江苏井神盐厂生产的精制盐、味精盐、加碘盐、加硒盐等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有较大的食盐市场份额,而且远销韩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盐华硝宝地就天成
淮安,地处扬子准地台苏北坳陷北缘。在整个地质历史进程中,距今16亿到10亿年前的中元古界至距今1万年前的新生界全新统的各系、组、群地层在淮安均有沉积。岩盐则是干热气候时由内陆湖水自然蒸发生成的沉积岩,在距今1.37亿年的晚白垩世浦口组地层中广泛发育。勘探表明,淮安蕴藏了丰富的岩盐、芒硝、凹凸棒土等多种矿产资源,现已探明岩盐储量3380亿吨;芒硝储量近20亿吨,居世界首位;凹凸棒石黏土储量2.72亿吨,远景储量达5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65%~70%。盐矿层顶板埋藏深度600~900米,盐层累计厚度平均为347.4米、含盐率50%~60%、品位中等。
淮安岩盐属内陆湖相钙芒硝系韵律沉积盐矿床。从含盐地层岩性和富含海相化石叶肢介等地质遗迹来看,内陆湖曾有过多次海进海退,具备充沛的咸水补给源。再从中、下部有2~7层由火山凝灰、晶屑、玻屑与砂、泥质、石盐、石膏质等同时沉积而成的凝灰岩来看,成盐过程中伴随有数次火山喷发活动。炎热的气候、封闭的湖泊、和缓的地壳沉浮、频繁的火山喷发、多次的海水侵入……对生成盐矿可谓地就天成,所以,淮安岩盐矿床才具有面积广、储量大的特点。
历史名城人杰地灵
淮安,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历史上诞生过大***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南宋抗金名将巾帼英雄梁红玉、清末爱国将领关天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早期开拓者李更生、《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明朝抗倭名将沈坤、历算家卫朴、“扬州八怪”之一的著名画家边寿民、专治瘟病的医学家吴鞠通,等等。
1898年3月5日,一代伟人诞生在淮安楚州区驸马巷,并在此度过了12个春秋。部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地处闹市区驸马巷内,“纪念馆”坐落在城北桃花垠风景区。故居、纪念馆内,近200幅照片和90多件实物,展示着的辉煌生平。主、副馆的“人”字形平面布局和4根11米高的大柱,寓意永远和人民在一起的深厚情感及生前多次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远大憧憬。
1986年,淮安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位于北亚热带和温带过渡气候带的淮安,温、光、水、土皆佳;沿大运河,环洪泽湖,山、林、泉、湖、石、洞自然造化,非常适宜多种农作物的栽培和动物饲养,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境内的铁山和洪泽湖,不仅风光秀美、绮丽,更是动、植物的栖息繁衍之乡。2001年农历八月初八,国家在地处玄武岩低山丘陵区的铁山寺创建了国家森林公园,同时,对洪泽湖进行大力度治理,为众多的野生生物创建了一个极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
铁山,顶高海拔196.6米,岗坦顶阔,起伏连绵。天泉湖水由北向南渗入山区,形成了年均气温14.9℃和年均降水量1050毫米的特殊小气候,非常适合暖温带一亚热带森林群的生长和繁衍。在这里,有黄檀、漆树、大叶朴、羽叶泡花木、钓耳茶、拐枣、两面针等74科290多种木本植物。其中,被称为活化石的木瓜、银杏、雪柳,已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树龄。
除了丰富的木本植物外,铁山的其他植物种类也非常多:这里既有木楠、点地梅、兰花、百合、马兜铃、海棠等200多种观赏类植物;还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像绞股蓝、太子参、桔梗、牡荆、五加、木通、草珊瑚等。苎麻、荨麻、苫皮等纤维植物,以及野蒸麦、茅、莎、蕨、金毛狗、贯众、凌霄、紫藤等草本植物,遍地丛生,俯首可见。
繁茂的植被为野生动物的生存创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狼、獾、狐狸、隼类、鹤类、环颈雉、寿带、画眉、八哥、蛇类和以鳞翅、鞘翅目为主的昆虫类等20个科40余种动物在此生栖繁衍。其中,大尾凤蝶还是部级保护昆虫。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唐代开始被叫做洪泽湖,形状酷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天鹅,落于淮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面积2069平方千米,居我国五大淡水湖第四。洪泽湖不仅为航运、发电、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利资源,而且还为水生植物芦苇、莲藕、芡实、菱角和近百种鱼蟹提供了优越的生存环境。这里的莲藕、芡实、菱角,历史上就有“鸡头、菱角半年粮”的盛名。(文章代码: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