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已过去80多年了,功过得失究竟如何?用沈雁冰自己的话说,五四时期崛起的老作家及2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作家,都与《小说月报》有过密切的关系。作为革新期《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开风气之先,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格局,而且也基本上设定了《小说月报》后来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一系列特性。叶圣陶甚至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之所以取得不同凡响的声望,这与沈雁冰十分先进的编辑思想是分不开的。
依靠以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主的基本作者,确保基本稿源。这些人大多深受新文化的积极影响,年富力强,学识渊博,或能创作顺应潮流的高质量作品,或能翻译起盗火作用的外国文学作品,而这两种稿件又都是《小说月报》所必需的。同时,借助这群作者的力量容易使杂志形成“文学为人生”的特色。随着文学研究会的发展和遍布各地的会员的增多,这也形成一支庞大的读者队伍。从长远来看,因为这些成员的加入,《小说月报》将拥有较强的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依靠是一种信任,但依靠并不等于迁就。《小说月报》依靠的,是他们能拿出高质量的稿件。身为主编,沈雁冰一方面在调动着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在“革新号”出版的当天(1921年1月10日),他致信郑振铎,并通过郑向这群作者传达自己的选稿标准:“弟以为《说报》现在发表创作,宜取极端的严格主义。差不多非可为人模范者不登”,尤其是“自己所登的创作,更不可以随便”,“这才可以表见我们创作一栏的精神”。文学研究会的一些成员,如郑振铎、冰心、叶圣陶、许地山等也不负众望,以他们严谨的创作来支持着沈雁冰和他编辑的《小说月报》。
向名家约稿,树立杂志的品牌。名家具有较高的学识水平和写作能力,发表过有质量、有价值的著作;在文化界和读者中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他们能够提供杂志所需的稿件,有的已和编者建立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能有名家的文章,会不断给《小说月报》增色的。沈雁冰的“主编”与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双重身份,使他顺利地结识了新文学运动的知名人物,并容易求得他们对《小说月报》的帮助和支持。在沈主编《小说月报》的两年时间里,他多次致信周作人,约请他根据不同的选题为《小说月报》写稿。如沈雁冰拟出“被压迫民族文学号”(后改为“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时,开列出《波兰文学概观》、《波兰文学之特质》、《捷克文学概观》、《犹太新兴文学概观》、《芬兰文学概观》、《塞尔维亚文学概观》等6篇介绍这些小民族文学的论文题目,其中“(1)(3)两篇定请先生做,(4)(5)(6)三篇中拟请先生择一为之”。并通过周作人向鲁迅约稿。正是这些名家的支持,才使包括“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号”(第12卷第10号)在内的其他各号能顺利出版;他们的名作,对《小说月报》新品牌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之一步步地成为当时国内最有影响的一个文学杂志。
编者作者化的杂志操作方略。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唱的是独角戏,稿源短缺、好稿难觅的情形十分突出,自撰自编便成为其编辑工作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色。在《小说月报》的主要栏目中,除创作部分沈雁冰当时未介入外,译介和评论部分总是少不了他的文章。他特别关注当时国内外的文学动态,根据编辑计划的需要和手头上掌握的资料,尽力搜求并介绍给读者,以丰富他们的文学信息量。新辟的“海外文坛消息”一栏即由他一手编撰,目的在于:“一面想叫爱读文学的人们常常和海外文坛有点接触,一面也免得这本《小说月报》成了一本小说丛书,不和时间生关系”,可谓一举两得。在“革新号”里,该栏就有“裨新文学研究者尤大”的评介文章。沈雁冰从所编杂志的现实需要来安排自己的创作活动,从选题到行文、从语言风格到篇幅短长都渗透着主编意识。他取得了编定一个专栏,就迎来一片赞誉的效果。接着,沈雁冰开始了既必须涉及又少有人触及的领域。为了满足读者“能报告国内文坛的消息”的要求,在找不到相关作者的情况下,他开始着手撰写了《春季创作坛漫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等国内最早的文学现状评论。据他本人统计,在两年的主编生涯中,他为《小说月报》译撰文章33篇,这还不包括200余篇海外文坛消息和许多公开信。这种一身兼二职的杂志操作方式不仅可以拾遗补阙,及时地为稿件组合中的缺漏填补空白,而且能较圆满地实现编辑的创意,满足读者的需求,办出杂志的特色。
集思广益,基本作者编辑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依靠以文学研究会成员为主的这群作者为《小说月报》供稿带有一些被动性的话,那么,沈雁冰发出作者编辑化的倡议,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这个群体的积极性。在“革新号”出版的当天(1921年1月10日),沈雁冰就致信郑振铎说:创作稿件“应经三四人之商量推敲,而后决定其发表与否”,“此后朋友中乃至投稿人之创作,请兄会商鲁迅、启明、地山、菊农、剑三、冰心、绍虞诸兄决定后寄申,弟看后如有意见,亦即专函与兄,供诸同志兄审量,决定后再寄与弟。如此办法自然麻烦,但弟以为如欲求创作之真为创作,并为发挥我们会里的真精神起见,应得如此办”。主编借编辑手段来培养作者们的编辑意识,将撰稿和编辑两个不同的操作过程或合二为一,或优势互补,在团体力量的作用下,他们将以更积极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准和《小说月报》的质量。
鉴于当时文坛的寂寞状态,主编沈雁冰也只有依靠包括自己在内的这群基本作者,才使自己策划的主要栏目得以正常运转,也正是这些作者的不懈努力,才使革新后的《小说月报》有了起色。从第13卷第1号起,沈雁冰干脆把从冰心女士、庐隐女士到周作人等17人列为“本刊文稿担任者”,刊登在“记者启事”栏――“最后一页”之上,意在表明作者阵容强大、实力雄厚,也使沈相信自己策划的新专栏依靠这群新作者的潜能会圆满成功的。
沈雁冰关于《小说月报》的编辑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现代杂志史留下了一块丰碑。它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当前编辑工作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不断创新,以其鲜明的独特性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以其扎实的创新功力感召读者、稳定读者乃至拓展读者群,以较高的文化品位,塑造自身的文化个性进而使读者受益无穷。
(作者为中州大学校报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沈雁冰与《小说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