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领袖都有远大的抱负,所谓吞吐天地之志。拥有这样的理想才能塑造其人格魅力,才能有与天空一样辽阔的胸襟。登高一呼,人们都追随他,甘愿赴汤蹈火,这是因为他能给人们一个远大而美好的憧憬,并且把这个愿望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这就是领袖魅力之所在。
大秦帝国建国后的某年某月某日,在京城咸阳城外的大路上,“千古大帝”秦始皇正率领着大队人马浩荡出巡,云游天下。始皇帝在武装甲士长戈密林般的簇拥下,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
这时,在无数围观皇帝威仪的人群中,一个英姿挺拔的大汉无限羡慕地脱口说道:“男子大丈夫就应该像这个样子啊!”说这话的人就是刘邦。
当时,刘邦只是沛县的一个泗水亭长,职位相当于今天的镇委会主任。他是送本县服役的人到京城,才与始皇帝的仪驾走了个顶头碰。
皇帝的级别至高无上,而亭长只能算未入流,都说村长不算干部嘛。
刘邦的心胸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刘邦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他平时不太喜欢读书,但对人很宽容。可恶的是刘邦因为不愿下地劳动,家里时常看不到他的影子,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
但性格豪爽的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在外面呼朋唤类。在朋友里面,既有江湖豪杰,也有县***府的干部。时间长了,刘邦在当地也颇有名气,被推荐当上了泗水的亭长。
在许多人眼里,刘邦不过是个流氓而已。但当时沛县县令的好友吕公却慧眼识英雄,把女儿吕雉嫁给了“黄金剩男”刘邦。
传说汉高祖刘邦这时经常到连襟樊哙那里蹭饭。樊哙是个狗屠,每日现杀现卖,靠卖狗肉来养家糊口。
吃狗肉是中国人的老传统。狗在古代又叫“香肉”或“地羊”。在20世纪80年代,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发现十座埋狗坑,说明人类养狗历史起码在九千年以上。那时养狗主要是充当先民们捕猎的帮手,其次也是重要的肉食来源。如龙山文化遗址和殷墟里,均发现大量被烧灼过的狗骨头。
狗肉的地位一直很高,是商周时期的重要贡品。《说文》中说:“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贡献的献,原写作“I”,“e”是陶制炊具,加“犬”字,即用瓦罐煮着狗肉,祭祀祖先和神灵。
勾践当年欲灭吴国,人丁稀少,急需拿武器作战的士兵,于是出台了一项有趣的奖励生育***策:“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猪)。”
有许多历史名人也与狗肉有关。如“燕市狗屠”是荆轲的一个至交好友;大刺客聂***也曾屠狗奉养***,直到母亲去世后,才去刺杀韩傀;汉武帝刘秀早年也曾杀狗卖肉,如今河南鹿邑的“试量集狗肉”打的就是刘秀这个金字招牌。
狗肉的做法,烤、蒸、煮各异,但唯有加入鼋鱼焖煮而成的沛县狗肉才称得上狗肉中之名品。
据传,刘邦早年总到樊哙的狗肉铺子白吃白喝,所有欠账最后都成了呆账死账。樊哙惹不起刘邦,就跑到大河对岸另起炉灶。
俗话说:“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
刘邦闻到狗肉香,便骑上一只大鼋泅水而过,对樊哙的狗肉跟踪追击。樊哙胸口里一口恶气难出,便将老鼋偷偷杀了,顺手扔进狗肉锅里。没想到狗肉出锅后,香气四溢,狗肉呈现出棕红色,色泽鲜亮,看得人口涎大流。
刘邦佐酒而食,一通大嚼,吃得兴高采烈,满头冒汗。后来刘邦知道是樊哙杀了那头大鼋,认为他这事干得太不敞亮,就以亭长的身份借口整顿社会治安,把樊哙的屠刀给收缴了。樊哙卖肉无刀,只好用手撕碎狗肉去卖。所以至今沛县狗肉还是采用当初樊哙老鼋汤煮肉的传统做法,卖肉也还保留着不用刀切用手撕的老习惯。
狗肉营养丰富,每100克狗肉含蛋白质14.5克,脂肪23.5克,品质上远胜牛肉、猪肉,足可与羊肉相媲美,而且含有钾、钙、磷、钠及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是理想的营养食品。
将狗肉视为一种美味来吃,而且全国普及,是战国及秦汉的一大饮食特色。如西汉辞赋家枚乘《七发》借吴客说楚太子,说尽当时的宫廷名珍美食,“伺V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楚苗之食,安胡之抟之不解,一啜而散。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秋黄之苏,白露之茹。兰英之酒,酌以涤口。山梁之餐,豢豹之胎。小大f,如汤沃雪。此亦天下之至美也!太子能强起尝之乎?”
其中的“肥狗之和,冒(d)以山肤(石耳)”,“冒”通“d”,即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而“山肤”则是“石耳”, 石耳又名石壁花,为地衣门石耳科植物,生于岩石上,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稀有的名贵山珍。《七发》所说的就是用石耳佐以菜蔬来炖狗肉。
此外,在汉代画像砖石的庖厨***中也多次出现屠狗的场面。中国农业博物馆编的《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收录了包含屠宰内容的庖厨***十幅,其中就有七幅是描绘屠狗场面的。
西汉大臣桓宽也在《盐铁论・散不足》中谈到汉代市场上“屠羊杀狗”的现象,“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修其袒祠。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盖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像,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贫者鸡豕五芳,卫保散腊,倾盖社场”。意思是说,社会上白领阶层的人士祭祀祖先时,一般在大路上朝南搭棚子,在水上搭起高台,屠羊杀狗,并以音乐伴奏,大吹大擂。
中医界也历来认为狗肉是一味良好的中药,有补肾、益精、温补、壮阳等功用。《普济方》说狗肉“久病大虚者,服之轻身,益气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谓之有强五脏、健肾脾、壮充力、化积痞、活水疮、补五劳七伤之功效。
刘邦当上汉王后,还屡屡招来已是汉***名将的樊哙亲手调制狗肉,治好了他在征战中落下的老寒腿。
在南北朝时期,狗肉饮食随着中原人南迁,南齐***大将王敬则早年曾去高丽国学得屠狗术,后做“屠狗商贩,遍于三吴”。狗肉文化自此在江南遍地开花,到处狗肉飘香。如广西桂林就把“狗肉”当成好朋友、死***的意思,取“够友”之意。如果是老朋友叫“老狗肉”,新认识的朋友则叫“小狗肉”。
而北方多以来自草原地区的游牧民族居多,草原牧民崇尚食羊,即使饲养狗也主要是为了放牧、助猎和守卫,这就大大改变了中原人的饮食习惯。而北魏、北齐***府鼓励生育的***策都这样规定,“生两男者,赏羊五口”。狗的风头已被羊抢去了。
到了隋唐时代,狗肉又重新在北方火起来。如药圣孙思邈一次到京城长安购买药材,在饭馆里吃了一种炖狗肉后,感觉味如嚼蜡。于是孙思邈现场教了店主人一道“酒焖狗肉”菜的做法: 先汆去狗肉的血污,再将花椒、大料、桂皮、草果、丁香等香料用布包好,与狗肉同煮。待肉煮至八成熟时,放入白萝卜块,拣去调味包后,再加入白酒和胡椒粉,焖至汤汁浓厚时出锅。结果这家饭馆的生意爆棚,店主乐不可支。孙思邈传下的“酒焖狗肉”这道名菜现已成为陕西以至北方许多餐馆的特色菜。
“狗肉上不了大席”是北宋末年的事情。当时的新上任皇帝宋徽宗属相恰巧属狗,在大臣范致虚的建议下,居然降旨,严禁民间养狗食狗,更不许杀狗来卖。此外宋徽宗还专门从国库拨了两万贯钱,鼓励人们踊跃举报违禁者。
就这样,一些市场上的狗屠都改行杀羊了。不过这帮人杀顺了手,私下里仍然热衷于杀狗卖狗肉。这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典故的由来。
北宋灭亡后,杀狗吃肉虽然不再是犯法的事,但中原人的饮食习惯被改变,狗肉不再是常规的肉食了。
不过,沛县狗肉还是让诸多名人千里迢迢地赶来饕餮一番,如南北朝诗人、南梁首都市长、北周骠骑大将***庾信,南宋名臣文天祥,明朝武宗朱厚照等都曾到沛县以品尝“狗肉佐美酒”为快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