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艾思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贡献的梳理,总结出在今天如何更加有效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有益的经验,这将对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艾思奇 传播 贡献 经验
作者简介:黄瑞,男,汉族, 出生年月:1978.2。籍贯: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治学院 讲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自然就会谈到“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艾思奇原名李生萱,云南省腾冲县人。他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理论家、教育家,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了典范。
一、其主要贡献有
1、架起了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的桥梁
在1917年以前,中国人绝大多数没听说过马克思的名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则更不清楚是怎么回事。然而,短短几年,特别是十月***的爆发和的发生,使马克思主义很快在中国传播开来,在这一时期,艾思奇写的一系列哲学著作不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向大众,同时也把大众引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哲学著作是为群众写的通俗性著作。艾思奇尽量让哲学要走出抽象思辩的王国,变成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让群众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让大众的行为能够受到哲学智慧的指引。为此艾思奇关注和回答大众所关心的现实问题,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大众的哲学。艾思奇哲学著作的写作形式更接近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从每篇的题目到内容的阐述都十分注意大众化通俗化,正像艾思奇在《大众哲学》“四版代序”中所说:“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尊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演美丽的西点,只是一块干烧的大饼。。
2、 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受众范围
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艾思奇在读书生活杂志上连续发表了24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章。这些文章后来结集成哲学讲话一书出版。 1936年,艾思奇对该书稍加修改后,更名为大众哲学再版,许多青年正是在它的影响下对马克思主义产 生了浓厚兴趣,走上了***道路。新中国成立后,艾思奇为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指导实 践发挥了重要作用。1950年,他应邀为高校教师作广播讲座,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年4月,他又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在社会科学讲座节目中主讲 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据统计,收听这一讲座的各地干部群众有50多万人。他的讲稿后来编成了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一书,共发行30多万册。
二、经验总结
1、坚持走群众路线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既是认识方法,也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曾说:“在我***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看作是“到群众中去”、让群众掌握理论的话,首先就要运用“从群众中来”的工作方法,做到理论掌握群众。诚如艾思奇所言:“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2、讲究针对性和层次性
如前所述,“大众”这一主体结构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存在,而是由社会中的各个阶级阶层构成的,且不同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治经济地位、文化水平、思想状况、价值偏向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差异性甚至排他性,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种理论概括,而且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具体的工作中往往是针对“大众”这一主体结构内部的一个具体的群体。比如在农村中,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农民化――内容是符合农民需要的,形式是易被农民接受和理解的。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让相关的“传授主体”去了解大众这一“接受主体”至关重要,不仅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群体的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而且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方面要有所取舍。
3、端正文风
文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问题。由于各种蹩脚、呆板的理论宣传,使得“可信的”马克思主义变得“不可爱”了,消解了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美好形象。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文风,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刻不容缓的问题。为此,首先,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艾思奇曾说“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我们很多人没有学好语言,所以我们在写文章做演说时没有几句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只有死板板的几条筋,像***一样,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其次,向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要求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是绵延几千年中华文明的结晶,既蕴含丰富的思想,也包含各种精炼、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是我们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艾思奇.《艾思奇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艾思奇.《艾思奇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从艾思奇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