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辑部的故事》到《新编辑部故事》,只是去掉了一个“的”加上一个“新”,中间就是漫长的22年。前者在当年描述了一种全新的办公室关系,它以一种温柔、戏谑和让人想入非非的力量,在1991年就让人们对“改革的步子更大一点儿”的未来中国有了种种更趣味的体验。果不其然,没过几年,它描述的那种感觉,那些励志、自由的无厘头,那些纠结、忽悠的不靠谱,都一一应验了。
比如,葛优与戈玲这种贫而随意的恋情,其实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并没有最后成真,或者说当时的人们还不敢让他们当真。戈玲,用现在的话叫“女神”,但到《新编辑部故事》,连他们的生儿育女、劳燕双飞都成了过去时。满嘴大道理的牛大姐,还是那个牛大姐(童正维饰),已经退休了;牛大姐退了,童正维也退了;而那个一脑子小便宜的小知识分子刘书友,已经不再是那个刘书友,2007年在新闻里看到他的饰演者张瞳先生逝世的消息时,我们曾经还无比伤感地缅怀过这位当年的“老编辑”;那个“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余德利(侯耀华饰),据说也已经发达得腹囊了。
“新编辑部”的序列是这样的,主编戈玲,市场总监安妮(陈好饰),摄影记者袁帅(黄海波饰),跑广告的刘向前(王千源饰),网站编辑何澈澈(井柏然饰),娱乐编辑欧小米(焦俊艳饰)……牛大姐时不常也会回来“指导工作”——也可能是瞎指导,毕竟人家也熬到过杂志社领导的岗位,不过,以我十几年之媒体经验,如果牛大姐能早点退下来,让戈玲早点顶上去,可能《人间指南》最后不会落得眼看就要黄摊子的地步。
《编辑部的故事》里,李东宝和戈玲之间若即若离的同事加情侣关系,是那个故事的核,放在今天就是丝与女神——相信当年的人们万没想到李东宝这个丝最终还能把戈玲这个女神给报废了。更令我意外的还不是饰演袁帅的黄海波,而是饰演刘书友大公子并几乎遗传了刘书友所有负面基因的刘向前,更没
在《厨子·戏子·痞子》中,我们看到的都是四个发娘、发癫、发愣、发傻的小人物。刘烨扮演的厨子,混搭各地方言,一副令人生厌的***嘴脸;张涵予扮演的戏子,画着戏妆,身着戏服,一副拿腔拿调的架势;黄渤扮演的痞子半蒙着脸不曾开口,已把人唬得一愣一愣;而梁静扮演的老板娘更是夸张到极点,瞪着铜铃般的死鱼眼,画着日本能乐歌伎的大白脸、蝴蝶眼和樱桃口,又傻又疯。影片的前22分钟就这样在热热闹闹的插科打诨、装腔作势、舞台剧般的情节中展开了。一场疯狂搞笑的“酷刑”戏码,满是笑点,就像一出夸张的戏曲,各路主人公逐一亮相,鲜明的个性和造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就在此时,观众难免心生疑惑,电影这么演是不是过了?这个电影到底是讲小人物救国的吗?结局一定是小人物用小方法,获得了大成功,救民族于危亡。这种刻意强调小人物大作用的用心会不会又是另一种做作?
22分钟一过,影片时码突然发生了倒退,倒回到了五小时前。北平城瘟***肆虐,遍地死尸,抗日形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候。一只会说话的八哥拉开了大幕,真相揭开——四个人的真实身份是***,一切之前上演的情节都是精心设计的戏中戏。四个人也由刚才那一个个疯癫夸张的模样落地成人,各个聪明过人,身怀绝技。厨子其实是语言专家,戏子身份是机械专家,有勇有谋,痞子的真实身份是生物化学专家,老板娘则是情报电码专家,还可以徒手把***管掰弯。四个人是同届毕业于燕京大学的高材生。这出抗日大戏于此时正式拉开,之前的观影顾虑全消,既然是做戏,那一切夸张和疯狂都得到了合理解释。而四个人的形象也瞬间得到了升华,脱去疯癫的外衣,藏在下面的是一心为国、重情重义、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影片的两重基调,一重基调搞怪整蛊,影调色彩浓郁,人物在镜头前的脸是抽象的,如漫画一般;而镜头一转,另一重基调则紧张激烈,影调灰色深沉,四人用肉搏、***械、飞刀、机关大斗日寇,动作性极强,展现了人物智慧有胆识的一面。影片前半段的幽默让人捧腹,后半段的爱情、兄弟情、誓死保卫国家的英雄主义精神让人震撼、感动、潸然泪下。
《厨子·戏子·痞子》是一部不可多得、不多见的国产影片,它也是将幽默用到了抗战题材的电影创作中,最后达到笑中带泪、讴歌人性、抒发爱国情怀的效果,提升了影片品味和精神气质。希望以后能看到更多《厨子·戏子·痞子》这样的电影,用娱乐和贴近观众内心的方式,为观众带来感受崇高的体验和震颤心灵而不是一笑了之的作品。
想到堂堂的东京电影节影帝王千源居然肯在电视剧里如此颠覆自己由来已久的优越文艺范儿,玩起地地道道的贱范儿,是“贱神”。
《新编辑部故事》是一个救亡***存的故事,这年代,所有的平面媒体早就被推到焚化炉门前,就等着被丢进去灰飞烟灭的那一刻一了百了了。但是这个救亡***存的过程并没有充满崇高的创业和激情的誓言,正相反,可以说超级女声有多低幼,它就有多低幼;非诚勿扰有多反智,它就有多反智;CCAV有多忽悠,它就有多忽悠。口味各色的人,各色口味的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厨子·戏子·痞子》另类精彩的抗日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