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日子,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所属的平朔煤炭工业公司很不平静;
这些日子,平朔所在地的山西,“中部崛起”的鼓噪沸沸扬扬,恰好,又逢一场既不是淅淅沥沥、又不是暴风骤雨的春雨刚刚过后,平朔人在享受爽爽的春天气息、爽爽的春雨滋润的同时,也被公司“企业大发展、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所席卷。平朔怎么了?当年的平朔模式在今天还灵吗?带着这个问题,我驱车踏上去平朔之路,到那里去探个究竟。
“排头兵”怎么落伍了
对平朔煤炭工业公司董事长张宝山,记者并不陌生,1997年他在平朔任总经理时我就采访过,并以《外国人办得到、中国人会办得更好平朔安太堡煤矿中方接管后再铸辉煌》为题报道过。如今,这位已过50周岁的全国煤炭系统优秀企业家又再次出任平朔董事长,对平朔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一件幸事。他大刀阔斧的作风给平朔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朋友相见,少了许多客套,张宝山直奔主题:“……平朔,那么响亮的平朔,***与哈默共同创办的平朔,仅仅20年就落伍了,在煤炭行业就丢掉了‘排头兵’的位置。平朔模式还灵吗?”他言语深沉,忧患之情溢于言表。
人们都不会忘记,平朔,是中国改革总设计师***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杰作,也是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开放***策的开篇之作。其中安太堡矿“三年准备、两年建成,有效建设工期26个月”,开创了我国煤炭工业建设史上的先河,它创立了“高科技、高效率、快节奏”的企业特色,被称为“平朔模式”,它率先建立了“生产、服务、多种经营”的“三条线”运作体制,是当时中国煤炭工业企业最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1991年美方撤出后,平朔面临着煤价暴跌、采剥比严重失调、排土场大面积滑坡等重重困难。当时,国内外许多人士对中国能否管好、办好企业产生了质疑。在困难和怀疑面前,平朔人没有退缩,而是咬紧牙关,以过人的胆识和气魄,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安太堡矿不仅没有倒下,生产效率反而逐年提高,并且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出口煤任务,这不能不说是平朔人创造的一个奇迹。
1996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平朔提出了“二次创业”的战略构想,开发安家岭项目。虽然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煤炭市场疲软、煤炭部撤销贷款担保终止等困难,仍然使项目按期投产。投资由原来的97亿元核减为47亿元,最终只以39亿元建成了露天矿、选煤厂、铁路专用线三大工程。当年生产商品煤1600万吨,累计还贷18.4亿元,创造了中国煤炭建设史上新奇迹。
但是,辉煌已成为历史,昔日耀眼的光环已失去了光彩。问题的症结是什么呢?究其根源,企业维系的基本还是计划经济那种大锅饭,平均主义分配体制,干部只能上不能下的用人制度,收入只能增不能减的激励制度,尤其是在用工方面,更是与现代企业制度不相适应。
张宝山痛心地说:“当初改革开放‘排头兵’,如今被兄弟企业赶上和超过,最主要的是制度不改革。一个企业的成熟与否,就要看它是否敢于正视自身问题,是否敢于动真格的。一个善于解决问题的企业才是充满活力,才是有希望的企业。”
不可否认,当年的平朔模式已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如何有一个新的突破已成为人们拭目以待的现实。当年平朔模式今天是否重新出现,关键在于决策层是否有魄力,是否动真格的。我从张宝山深沉的目光和有力的手势中明白了平朔正在痛下决心,正在“跟自己过不去”。
“排头兵”尽管落伍了,但要变成追兵,是要追时代的潮流、追改革的潮流。
扎实基础、快速发展
平朔的领导班子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企业带到科学发展路上?如何在企业内形成和谐的环境?这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小问题,它是事关企业发展、职工生存的重大问题。采访中张宝山对我说:“天时,我们有,就是现在的煤炭形势,这么好的煤炭形势,我们必须加快改革;地利,我们已经由过去单一的露天开采系统转变为露井联系,由单纯的出口煤转变为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由单一的国家投资办矿转变为在办好国有大矿的同时与地方联合改造小煤矿,由单一的煤炭开采转向两头延伸,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实际上,我们平朔的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我们已经为平朔成为国家亿吨级的煤炭生产基地和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成为双亿吨级的国际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奠定了坚定的基础。剩下的,就是人和了,就是差和谐的环境了。”
谈到和谐的环境,董事长张宝山有些激动。“建立和谐的社会环境,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安全生产,今天职工受伤抢救,明天职工死亡牺牲,那怎么能叫和谐呢?因此,我们中煤能源集团公司总经理经天亮有一条谁也不能违反的‘天条’――‘不安全,不生产’,宁肯不要产量也要安全。集团公司要求我们切实把安全落实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去年生产原煤4800万吨,达到零死亡,接近美国水平。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就在于我们的干部全力以赴抓安全,从实处抓起,贯彻到每一项工作中,24小时不间断指挥,24小时不间断调度。”
一直以来,中国中煤集团公司对平朔的发展一直寄予厚望。经天亮总经理多次到基层调研,研究企业的发展。集团公司加大投资力度,帮助平朔夯实基础,并制定了在2007年实现产量上亿吨,争取做到全国前3名的大集团。
上有集团公司的扶持,下有上万名工人的支持。平朔没有辜负领导与工人的期望,大讨论带来了大动作。
站在排头不让
平朔雷厉风行,在物资采购、销售、人事、分配等四个方面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实施“阳光工程”;以人才是第一资源为指导实施“蓝青”工程,突出“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实现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重点实施了“暖心工程”,几件实事让人耳目一新。
职工公寓,住着很多单身职工,过去公寓还没安电视,没订报刊,没有健身房,如今,平朔用近万元资金买了电视、订了书刊、建了阅览室,购了健身器材,丰富职工业余生活。
原来的洗选中心,两个洗煤厂有职工1104人,新建了3个选煤厂需要增加600多人,怎么办?平朔决策层进行大胆改革,整合出一个洗煤中心,不仅不增加人,还把原来富余的人减了下来。人力资源的整合使企业尝到了甜头,500-600人的费用一年就省下3000多万元。
原来平朔分头采购,造成库存积压,财务支出加大,全年支出1个亿。现在公司进行集中采购,仅今年1-3个月,库存就下降3000多万元。
过去财务多头开户,各单位胡支乱花,小金库林立,现在公司财务集中,堵塞了漏洞,降低了财务3000多万元,特别是从今年1月开始,财务全面实行预算管理,使平朔步入健康发展的道路。
采访中,平朔煤炭工业公司董事长张宝山不只一次地对记者说:“平朔的出资人是国家,我们各级管理人员是经营者。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经营者最重要的职责是保证出资人的利益,追求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他扳起手指头为我算了一笔账,20年来,国家为平朔投入了100多亿元,平均到每个人是100多万元,可是20年来,我们对国家的贡献有多少呢?回报给股东的利益有多少呢?我们不快速发展,怎么回报国家?
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平朔制定了自己的发展长远规划:“通过企业的发展,带动地域煤炭工业的发展;通过联合、兼并、改造, 使地方煤炭产量进一步整合和提高,现在科学的、规范的、现代化管理的安全生产体制。”
东坡矿过去是个小煤窑,每年产煤21万吨,而且回收率低,资源浪费严重,采煤方法落后,安全无保证。平朔收购过来对它进行了一系列改造,特别使把原始性采煤方法改造为综合性机械化采煤方法,这样下来,每年产量可达300万吨。
从21万到300万吨,一个企业所跨越的何止仅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
大讨论带来大动作,大动作带来大变化,带来大发展,今年1-3月份,全公司生产原煤1140万吨,同比增长200万吨,外运商品煤876万吨,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平朔,正以新的姿态进行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