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被人们称为“民乐之王”、“弹拨乐器之王”、“弹拨乐器首座”,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南北朝时由印度经龟兹传入内地,为中国人接纳并加以改进,历经千年的历史长河,琵琶已经成为我国最引以为傲的独奏乐器之一。
历史上所谓的琵琶,并不仅指具有梨形共鸣箱的曲项琵琶,而是指多种弹拨乐器,其名“琵”、“琶”二字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当时的琵琶形状类似,大小有别,像现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说是琵琶类乐器。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主要弹拨乐器,经历代演奏者的改进,至今形制已趋于统一,成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广,演奏技巧为民族器乐之首,表现力更是民乐中最为丰富的乐器。
悠久的历史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诸史载的是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思是说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为“批”,向后挑进称为“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被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典略》记载:魏文帝“尝令郭后奏琵琶,延诸贵人共听之”。至于“琵琶”之称的正式出现则大约是在魏晋时期。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而阮咸或阮则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六世纪上半叶传入南方长江流域一带。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已成为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仍能见到它在当时乐队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被称为“胡琵琶”,其形状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唐代是琵琶发展的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琵琶成为当时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也渐渐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曾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进行了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随之又涌现出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和乐曲,如唐代世居长安的曹保及其子曹善才、其孙曹纲都是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为世人所推崇,诗人对其高超技艺亦多有诗作赞颂。曹纲的演奏,右手刚劲有力,“拨若风雨”,与之齐名的裴兴奴则左手按弦微妙,“善于拢捻”,故当时乐坛有“曹纲有右手,兴奴有左手”之誉。来自西域疏勒的“五弦”名手裴神符是当时唐太宗最看重的宫廷乐师之一,他首创了琵琶手指弹法。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用拨子演奏。在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音位由四个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两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直至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等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和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的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独奏作品,并出现了与各种乐器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合作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经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琵琶的种类
五弦琵琶
汉魏之交,由西域乐人经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音乐志》,公元五、六世纪时盛行于中原,后来又流传至我国南方。
自南北朝至隋唐的五百年间,五弦琵琶盛行不衰,并成为隋唐九、十部乐中西凉、龟兹、天竺、疏勒、安国和高丽诸乐的主要乐器。在唐代张祜、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作品中都有对五弦琵琶的描述。五弦琵琶的构造和古老的四弦曲项琵琶大致相同。而到了宋代教坊已经不见使用,逐渐被四弦琵琶所取代。
在唐代,我国有多种乐器传入日本,其中于公元756年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琵琶,现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中。这张用紫檀木制成的五弦琵琶,工艺精细,通体施有螺钿装饰,腹面上还嵌有一骑驼人抚琵琶的画面,它己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大同乐会曾制成一把五弦琵琶,三个琴轸在琴头右侧,两个在左侧,改子弦同音为加添一根低音弦。由于战乱及其他原因,这把五弦琵琶已丢失无存。近年来,在琵琶改革方面出现了在四弦琵琶上缩小弦距,增加一条低音弦为五弦琵琶的探索。为保持琵琶的传统造型,新增的低音D(或E)弦系于琴头处(弦槽上方中央)的琴轸上。这种五弦琵琶扩展了低音区,使音色更加丰富,在提高演奏技巧的同时,也为琵琶乐曲的创作和演奏开拓了新的前景。
■南音琵琶
南音琵琶因演奏民间音乐“南音”而得名。琵琶自唐展为竖抱,但福建南音一直保持着古老的横抱姿势,因而又有“横抱琵琶”之称。
南音琵琶流行于闽南和台湾一带,是演奏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指挥作用,常和南音洞箫配在一起共同演奏乐曲的旋律,清淡委婉的福建南音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南音琵琶的构造和传统琵琶完全相同,琴身长约一百厘米上下,琵琶头为凤尾形,曲颈,共鸣箱呈梨状,但腹部较宽阔。背板以前采用松木挖空制成,现已多用较硬木材制作。面板使用桐木,当地称为“簧板”。琴须颈正面有四个相附属,面板上、中部横胶着十个音品,多用象牙、玳瑁或竹材制作,称为“音子”。在品的两旁各开有一个月眉形的出音孔,称为“簧孔”。面板下方的缚弦较大,采用四条丝弦,由低到高分别称为母线、三线、二线和子线。南音琵琶的演奏风格古朴独特,音韵有敲击钟磬之风味。
■响琶、月琶、高音琵琶、电琵琶
现在流行的琵琶种类较多,根据选料、工艺和音质的优劣,可分为高级、中级和普及琵琶;从相和品的数目,可分为四相十品,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数种。
响琶在琵琶的基础上,将原来仅起音响反射作用的背板改薄,使之能够振动,缚弦也改为能上下移动以增大音量,并能采用大提琴的定弦法。响琶可参加乐队演奏,最适于弹奏现代题材的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穿透力强,不易被其他乐器所掩盖,但普及面不广。
月琶具备月琴和琵琶两种乐器的优点,可按琵琶的传统方法来定弦和弹奏,也可采用小提琴定弦法和使用小提琴弦。月琶的发音比月琴铿锵有力,音量宏大,音质纯净,音色清脆饱满而透亮,最适合与京胡合作,为京剧伴奏。
高音琵琶的琴身右上部为新月形,腹面上开有音孔和音窗,琴内音柱可调,发音比一般琵琶高一个八度,高低音平衡,音色动听。
电琵琶外形上保持了传统琵琶的民族风格,只是在琴箱面板上装有一些电器元件,拾音器置于靠近缚弦的琴弦下面,通过电磁感应把琴弦的振动转化成电讯号,然后经扩音器和扬声器发出声音来。为避免由于共振而造成的混响,电琵琶增加了面板的厚度,减小了共鸣箱的容积,使音质更为纯净。电琵琶的音色柔润优美、晶莹剔透,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现代琵琶又有更多元化的发展,从业余走向专业,琵琶已不仅仅是弹琵琶的人关起门来自己玩的乐器,学作曲的人也对表现力如此丰富的乐器充满好奇。世界之门打开,不少优秀的琵琶演奏家走向国外,又吸引了外国作曲家的兴趣,开始着手为琵琶创作,于是琵琶由历史上文学的描述,到清晚期出现清楚而完整的乐谱,直至现在百家齐鸣甚至传到国外,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三次高峰。琵琶演奏也由传统乐曲增加强调创作及开展复杂的技巧手法,除了品评演奏家,同时也品评作曲家,可以说创作意识的开放,将琵琶带入了新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