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英国朋友,他老婆原本是位气质优雅的职业女性,如今改行做了全职太太,四年间一口气生了三个小孩,大的刚四岁,最小的才刚满月。乖乖,这份工作的难度和强度可丝毫不亚于在外赚奶粉钱,几乎从早到晚不得休息。看到她背一个抱一个手牵一个站在门口目送丈夫出门的样子,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当然,中国的全职太太相对会轻松一些,毕竟只要照顾一个小恶魔就够了。在我看来,持家育儿虽然辛苦,总比加班写报告和办公室斗争更有趣一些,于是我忍不住扯着嗓子叫唤:“好想做全职太太啊!”
我的北漂女友轻挑眉头叹口气:“年华似水,你莫搭错筋,不如让你老公去做全职妇男!”什么?让先生化身全职妇男——这种念头我压根就没敢动过,我敢打赌大部分男人会认为这是一种侮辱,就算拿把刀架在脖子上也誓死不从。
全职太太算一种职业吗?从技术含量和投入产出比来看,我觉得算。问题是,这是一份没有晋升空间、没有年终奖金、没有养老保险、更没有社会地位的职业。很多女性认为,全职太太意味着丧失自我***和进取精神,背靠大树好乘凉。国内某招聘网站近日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七成职场女性对“全职太太”说不。
在就业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女人在职场上打拼的欲望依旧强烈,这是好事。但简单的把全职太太等同于缺乏事业心,我不赞同。
什么是事业?我的理解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获得相应的业绩,比如把工作干好了,把生意做大了,把孩子教育好了,把理财琢磨透了,都算是一份事业。
FT专栏作家露西·凯拉韦在《活到老,干到老》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都接受了工作寿命几乎没有尽头的观念,那么对于职业生涯来说,中途中断很长时间不会再显得那么危险。”这点让我深有感触。在中国,人们通常要工作35年左右,而大部分人选择马不停蹄地跑完全程,把思考人生放在最后一步完成。
如果,一位职场女性生育后拿出三年时间做全职太太,然后重返职场,结果会怎样?她会不会因此丧失市场竞争力?是否只能“低价抛售”并“从头做起”?这也是不少渴望成为全职太太的女性最担心的问题。
显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全职太太,如果你正在事业顺风顺水的上升期,成为全职太太无疑会耽误你的前程。如果你拥有一份稳定清闲且收益颇丰的工作,那么当全职太太不如找个靠谱保姆。
职场女性转行主妇,一般有几个必要条件:一、先生的收入足以养活一家老小。二、自己的工作陷入瓶颈期或前途渺茫,考虑调整职业方向。三、已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阅历,对自身能力和就业前景有清醒的认识和评估。
在具备以上条件之后,不妨考虑签约成为“全职太太”。一份三年的短期合同,除了相夫教子,还有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如果之前的职业道路选错了,你可以借此机会从头来过。如果之前的你败在实力不济,又岂知士别三日不能刮目相看?
不过,全职太太最难的一点,就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斗志。很多人梦想成为社交淑媛,不料却沦为蓬头垢面的黄脸婆。坚持锻炼和充电,是避免走下坡路的脚刹。
最后,我还是想喊一嗓子:“好想做全职太太啊啊啊!”
40岁也不一定成熟
谁谁谁
一个大一的学生青涩,是纯真,大四的学生再青涩,就成了“书呆子”。而三四十岁了还不太懂人情世故的话,会被认为很“二”。但如果一个七八十岁的老教授偶尔卖点“萌”,又成了“童心未泯”。
有个三十五六的资深技术人员忧心忡忡地问我:“比起二十七八的人,我的优势到底在哪里?我的收入比他高,但我们做的是一样的事。事实上,我现在的人脉也不比他多到哪里去。如今网络四通八达,他想找的人,微博上私信一下,也就找到了。而我这许多年积累的所谓人脉,其实也不过是‘商务关系’,只要有生意做,人家也不介意跟新人合作。”
为了缓解他的焦虑,我安慰他说:“你至少有三样东西是有价值的:一、成熟度。二、人品。三、看问题的角度。这三样东西,恐怕不是靠一时的聪明和过硬的技术能够替代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就算公司希望缩减成本,有不少岗位也是不肯打折雇用年轻一点的人,就是因为以上三个因素积累出来的信任度还不够。当然,若是这间公司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那对信任度的要求可能就没那么高了。”
这也不全是安慰,而是事实。有位四十岁左右,西方大学的MBA,只有两年银行工作经历的人,在结束全职妈妈的经历后,做了一家网站的营运副总监。初上任时,惹来不少非议。全都以为她无法胜任,毕竟她在职场的时间太短,另外,她也不懂网络。但时间证明,她是这家网站呆得最长的员工之一。首先,她懂得坚决执行CEO的命令,而且只听CEO一个人的;其次,她十分懂得维护自己职责的边界,既不越权,也不让别人侵权;此外,她的学习能力也不差。这些优点,大概就是成熟度造就的了,与业务能力无关。
成熟与否,还是很容易分辨的。成熟的人,可能并不一定你能感觉到这份成熟。但不成熟的人,一定会让你感到别扭。
比如一个大四的实习生,在指导老师面前经常提到“小孩儿”,也就是他的低年级师妹师弟,标准例句如下:这件事我让低年级的小孩儿去做吧;昨天小孩儿跟我提起一件事……他完全没有想到,在指导老师心目中,他不过是个“小孩儿”。听“小孩儿”说“小孩儿”,感觉会不会怪异?本来他只是想显示自己的高年级与成熟,却不幸适得其反。
成熟度是与日俱增的。事实上,能正确对待自己昨天的幼稚,本身就是一种成熟的态度。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熟也一样。
人走茶不凉
毕群
“人一走,茶就凉”样板戏《沙家浜》里阿庆嫂唱的这句词,之所以口口相传,成为日常的俗语,就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人心冷暖,世态炎凉的本质。而我发现,在职场这个小社会里,这一真理更是有着裸的表现形式。
在公司,最典型的“人走茶凉”表现在人宣布离职或辞职的将走未走之时或离开以后大家的表现。同级来说,一直客客气气,有来有往的同事可以马上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我的一个朋友,有事情,请离开了若干年的前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旧相识开个证明,被踢来踢去,拖了两三周都没搞定这样一件以前举手之劳的事。
下属这道茶是凉的最快的,之前溜须拍马,惟命是从,热情有加的下属有可能马上翻脸不认人。我曾亲眼看到一个由我前老板一手招进来,并且不断提拔并最终成为他的接班人的下属,在上位后把已经离开公司了的前老板贬得一钱不值,还把一些莫须有的责任和错事推到他头上,不但不念知遇之恩,连基本的职业道德都没有。好在报应不爽,若干年后,他也被自己的一个小兄弟出卖,黯然被炒。
上司这道茶则比较复杂,我自己的经验也很有意思,之前由于上下级关系所带来的隔阂和矛盾,往往因为上司的离开,不再有上下级之分而变得更坦诚,更亲密也更平等,我的几个前老板,都在离开后成为了我亦师亦友的导师兼朋友,有什么困惑可以随时咨询的人,他们也曾试过再把老员工招致麾下,是一包随时可泡的好茶。
公司里的众生相归纳起来,通常会符合三三制的原则,即三分之一是讲义气的,有人情的,茶可以常保温,不至于像在一起的时候那么热络,但也不会从此失了联系,可以保持一个温吞水的状态,甚至跨过同事,成为细水长流的朋友;三分之一是中间派,属于活在当下的人们,分开以后,基本上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但也还可以时时喝上的,是保持室温的那一杯茶;另外三分之一是“势利眼”,由于失去了利用价值,茶可以瞬间从沸点降到冰点。三三制不是一成不变,按我的观察,平时讲义气,有担当、有义气的同事也会多些;而平时少栽花多种刺的职场中人,一旦失势,落井下石的人也会多些。总的来讲,势利眼在任何时期任何社会都不会少,但好在日久见人心,风水轮流转,加上现在原来越小的圈子,有情有义的人毕竟还是有更多追随者,而势利眼们势必会被一次次的淘汰,最终露出不讨喜的真面目,毕竟,有谁又敢保证自己会一辈子走鸿运呢。
所以在我看来,只要心态好,热茶喝得心中暖,凉茶喝得心水清,认清人的同时,也提醒自己平时的为人。凉茶也好,热茶也罢,喝下去,都是有利身心的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