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水灾的强度、频度和广度不断增长,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都市因人口众多、经济繁荣,而表现出更大的灾害风险。本文立足于灾害系统论,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三者出发,进行上海市水灾系统的风险识别,并提出相应的减灾降险对策建议,为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上海;水灾;风险识别;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
上海北濒长江,东临东海,南依杭州湾,是长江流域出海的门户,位于太湖流域的尾闾。上海在尽享水资源带来的水土膏腴和舟楫之利的同时,临江濒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低洼的平原地形使得水灾成为该市的心腹之患。
一、上海市水灾概况
上海水灾根据形成原因不同,分为洪灾、涝灾与潮灾三类。洪灾是指主要由于黄浦江上游地区受太湖流域洪水下泄引起的水灾,涝灾主要是因为本地暴雨径流不能及时排除而积水形成的灾害,潮灾主要发生在沿海沿江地区,是受风暴潮影响而造成的水灾[1]。历史上,洪、涝经常同时出现,如果正赶上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陆地大面积强降水,上游来水、本地暴雨积水与风暴潮袭击同时出现、发生“三碰头”现象,就会出现严重的水灾。汛期台风、暴雨、风暴潮和上游下泄洪水如发生“四碰头”情况,灾情后果将会呈现倍增效应,给这座城市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自60年代后,因防汛墙的建设逐步提高了防潮能力,潮灾和洪灾发生频率明显减少,造成损失日趋减轻。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心城区地面下沉、河道填塞以及排水设施老化等,暴雨积水成为市区的主要水患。
二、上海市水灾致灾因子辨析
1、台风
台风是造成上海暴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引起内河水位骤涨,加大洪涝发生的可能性,还往往导致风暴潮。上海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多,平均每年有2~3次,最多的一年可出现6次,台风是每年都要严加防范的重大灾害,上海抗台防风(灾)任务艰巨。上海地区在历史上曾发生多起非常严重的特大风暴潮,目前还几乎每年都会遭遇风暴潮,强烈的风暴潮能量虽不及海啸,但影响和破坏力巨大。历史上,潮灾因危害最大、突发性强,是诸害之首,也是上海地区防御水灾的重点。
2、暴雨
上海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陆交汇的沿海地带,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汛期降水集中,四月到九月,集中了全年70%的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由于台风、梅雨和强对流的影响,上海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繁。近年来,随着海平面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市区暴雨强度加大、极端暴雨出现的几率越来越大,近几年局部地区小时降雨量100mm左右的雨屡见不鲜,仅2008年上海市就遭受两次百年一遇暴雨袭击,由此而导致内涝灾害加剧。
暴雨是造成城区内涝的主要原因,上海地区形成暴雨的地理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海陆温差效应;②海陆摩擦差异;③城市的“热岛效应”。根据上海市水文总站暴雨普查资料,上海市暴雨类型有静止锋、静止切变、热带气旋、冷锋、暖锋、冷区、暖区、低压、东风波扰动、辐合线等等。各种天气型出现的季节不同,不同季节出现暴雨原因有很大差异[1]。
3、过境洪水
历史上,风暴潮和源自太湖的洪水过境往往是引起上海市水灾的主因。上海是一个洪积型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易积水,感潮河网密集,属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该市又位于太湖尾闾,黄浦江、苏州河贯穿市区,加之上游太湖流域洪水下泄过境,若上游洪水发生时赶上高潮位,则排水历时加长,灾情加剧。由于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和中、上游工情、水情的变化,水位呈逐年上升趋势[2]。
三、上海市水灾孕灾环境分析
1、地形因素
上海地区处于太湖为中心碟形洼地的东缘,地势低洼,大部分地区处在高潮位以下,河流泄洪能力有限,受水涝威胁甚大。上海虽处冲积平原,但地势高低不平,最高处与最低处相差3m左右,总趋势逆流而由东向西微倾,地理特征也决定其易受洪涝灾害的侵袭。
2、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对许多地区的灾害发生有很重要的影响,其突出的表现就是:由于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被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全球变暖导致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增多,城市遭受暴雨袭击的频率也大大增加。
3、海平面上升与地面沉降
海平面上升和地面下沉是上海水灾频繁发生的背景,地面沉降,加之外河或出海口水位抬高,增加排涝困难,两者共同作用,不仅会引发洪涝灾害,而且会因海水入侵导致地层盐渍化,恶化城市生存环境。
地面下沉对洪涝灾害发生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严重降低市区地面标高,区域地貌形态发生显著变化;直接降低防汛(洪)设施的防御能力,防汛工程建设投入增加;内河水位相对抬高,增加排水的难度,造成内河漫溢、倒灌;内河水位相对抬高,增加引发管涌隐患;地面沉降对防汛(涝)的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市区内大范围地面沉降,形成更多排水困难的洼地,也增大了内涝发生的可能性[3]。
4、不透水面积增加、“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越加明显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改变了地表形态、引起了城市水文特性的显著变化,市区面积逐年扩大,混凝土覆盖面积大增,市区不透水面积比例迅速提高,从而减少雨水渗透和滞留,降低了土壤的调蓄功能,使得下渗量减小,产流大、汇流快,而城市的排水能力有限,暴雨易引起城市积水,造成浸水灾害最为突出。
上海高速城市化的发展,使得“热岛效应”日益明显,白天市区温度比郊县升高得快,城市周围气流汇向市区辐合上升,在大气不稳定的条件下,常易形成暴雨。在特定的天气背景条件下,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可能使市中心或下风方向雨量增加,即形成所谓的“雨岛”现象[4]。“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造成市区降水频率增大、雨时延长,容易导致内涝。
5、湿地面积减少、河道大量消失
从城市区域来看,其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城市湿地减少,区域环境的稳定性降低,加上城市物质环境对水文气象灾害的抵抗能力有待提高,导致城市水文气象灾害的影响扩大化。城市化导致河流大量消失,失去了对瞬时暴雨的排泄作用,此时,排涝历时加长,短时、雨无法排出时,即会形成内涝。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上海市水灾系统的风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