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时下的课堂,公开课也好,随堂课也罢,我们为了抓紧时间,为了书声琅琅,为了气氛活跃,很少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去思考问题。很多时候,静思默读只是一种形式,蜻蜓点水,戛然而止,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地放在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品词析句,体会情感,揣摩表达,想象意境,读出韵味来呢?我觉得要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充分地或朗读,或轻声读,或默读,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与作者去“对话”,与作者的心灵去碰撞。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学生才能真正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千万别将“静思默读”打入冷宫。
一、静思默读:不动笔墨不读书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手到。”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不懂的词语,不懂的问题在书上做好记号;在进一步剖析文章内容的默读时,学生应该针对一定的问题,仔细地、逐词逐句地、前后联系地默读课文,通过圈画批注来静心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几点:(1)仔细阅读,你明白了什么?(2)仔细阅读,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3)仔细阅读,你什么地方还不明白,产生了什么疑问?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清静的环境,一个品味的境地。
教学《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当学生初读课文了解了大意后,我让孩子们再静心默读课文,思考:小男孩哪些言行深深地震撼了保罗,也深深地感动了你?请用横线划出来(这是基础性的要求),把自己的读书感受写在句子旁边(这是体会性的要求)。静思默读之后,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生1: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生2: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给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生3: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
师:同学们这么快就找到了答案,真棒!你能谈谈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吗?(课件出示以上语句)
生4:我觉得“这样的哥哥”是指能买漂亮的新车送给弟弟当圣诞礼物的好哥哥。
……
二、静思默读:柳暗花明又一村
“学而不思则罔”,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静思默读”是不可缺少的。当他们遇到重点、难点之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通过反复默读,细细品味,引领他们去思考问题,理解、感悟文本。对有些疑难,即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但当学生经历了一番表面沉默、内心激烈的“静思默读”之后,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再由老师讲解或授予,也比“江河直下” 般地连续讲解或勉强讨论为好。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充分将朗读与默读进行了有机整合。在整体感知时,我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找到了文章的切入点――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之后,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安静的读书场,让学生在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中体会到父亲的执著、儿子的坚强。交流中,我又紧紧抓住语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进行品析感悟。先让学生进行自读自悟,圈词语,细揣摩,然后再让他们展开想象。透过这些词,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激发学生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把语言文字后面所隐藏着的那段影像显现出来。“爱,会创造奇迹。”“父亲是为我们遮挡风雨的大伞”……在学生充分体会的基础上,我再适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此时的学生在朗读中情不自禁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读得更投入,更有激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了文本之场,让自己的心跳与文章的“心跳”和谐共振。
三、静思默读:此时无声胜有声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是深情的,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在静静的读思中去体会。
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1)出示:在病房里,那簇茉莉显得更加洁白纯净。它送来的缕缕幽香,袅袅地钻到我们的心中。(2)是什么钻到了我们的心中?
课堂出现了几分钟的沉默!此时我接着说:“真爱无言,大爱无声,就让我们默默地聆听,用心感受这份茉莉般的爱。”(师范读)
爱是妈妈心中给爸爸煮的饺子;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匆匆而去的身影;
爱是阳光下静谧的微笑,
爱是病床上紧紧相握的双手;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双眼,
爱是妈妈精心伪装的假寐……
在一片寂静中,孩子们的眼睛开始晶莹起来。尽管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语言的交流,但可以断定的是在潜心文本、忘我入境的平静下,学生的纯真和善良在奔涌不息,他们已经体察到了这段文字的美,他们已经懂得了父母间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散发着缕缕幽香的就是爱。
新课程呼唤绿色的宁静,语文课需要古典的宁静。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宁静,才能保持冷静的头脑,避免不必要的浮躁与热闹;只有宁静,才能静下心来,潜心读书,还语文课程以生命的原态;只有宁静,才能在新一轮的课改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句话,宁静方能致远。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新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