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致远,1952年生于成都。18岁时,和当时许多青年一样加入了“上山下乡”的行列,他来到川南(现重庆市)的南江县插队当了知青,20岁时“嫁”给了31岁有四个孩子的寡妇胡秀云。
19岁照顾遗孀和孩子
1970年,张致远到南江竹岭公社大湾大队3小队插队的时候,队里便空前绝后地有了一个城里人。队里为他在山梁上建起了两间知青屋,紧挨着社员余清海的家。余清海比张致远大12岁,他和妻子胡秀云自然成了张致远的朋友。
1970年底,余清海因为肺心病住进了南江县医院,而他们的儿子最大的也才7岁,最小的还在吃奶。这些孩子不但不能照看父亲,还成了家庭的四个沉重包袱。那时的生产队实行的是半***事化的管理制度,胡秀云想到医院照顾丈夫是根本办不到的。她既要照料孩子,又要出工挣工分,晚上还要去照顾生病的丈夫,忙得晕头转向。张致远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悄悄到县城医院伺候病中的余清海。在医院里,张致远为余清海喂水倒屎倒尿、递药,感动得余清海眼泪直流。但是,余清海由于病情恶化,喘气、咳嗽、吐血更加厉害。弥留之际,他拉着张致远的手说:“兄弟,我欠你的太多,等来世变牛做马报答你的恩情。”张致远说:“我走了几千里来南江同你打伴,这是我们兄弟俩的缘份。”余清海微笑着说:“哥哥我放心不下你嫂子和四个孩子啊!”张致远说:“大哥,你放心!只要我在,就绝不会让嫂子和侄儿挨饿受冻。”余清海仍然看着张致远,张致远不忍心余清海带着遗憾离去,说:“大哥,我向你保证,嫂子和侄儿,我负责到底!”余清海死死地抓住张致远的手,信任地点了点头,慢慢地闭上了眼睛。感觉到余清海的手慢慢地脱力、松驰,最后到撒手,张致远喉头一阵干硬,心里针扎般地难受。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近在咫尺地面对和感受朋友的死亡,他撕心裂肺地吼道:“大哥……你放心地上路吧!”
这是1971年,张致远年方19岁。
20岁的知青携手寡妇照顾侄儿
余清海走了,胡秀云成了一个寡妇,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好在张致远帮助她担负起了照顾这一家人的责任。这时的张致远其实也是一个孩子,只比胡秀云最大的孩子大了9岁多一点。胡家背粮、挑水一类男劳动力干的事张致远主动包了下来,甚至学校开家长会,他也去,俨然就是胡秀云家的男主人。一天,张致远去给胡秀云背水,荒沟里拇指大一股泉水要满足两个生产队的300多人生活所需,背水都要排起长长的队伍。有社员说:“一个小伙家过日子,怎么一天要用两三桶水哟。”有人说:“还不是为了寡妇。”张致远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强压着心里的气愤,转身就走。他想找个机会教育教育这些没有同情心的人。可是,当他把水背到胡秀云门前时,胡秀云却说什么也不让他进门。胡秀云对他说:“兄弟,你不要再来帮助我了,我是个没有男人的女人,你不要名声了吗?”张致远想不到做好事也这么难,打水的时候刚受了一肚子气,把水背回来,还要受一回气,他气愤地把水倒在院里。第二天,当他从大侄儿口中得知胡秀云昨晚哭了一夜时,他后悔了,是自己伤了胡秀云的心。
第二天,在地里劳动的时候,又有人在他耳边说什么寡妇长、寡妇短的。甚至还有人说胡秀云是在勾引黄花少年之类难听的话。张致远气愤地骂开了:“你们还是人吗?还有人的同情心吗?胡姐家如此困难,你们不但不伸手援助,还嚼什么舌根。”众人都吓住了。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悄悄地对胡秀云说:“人家年轻,不懂事,硬把人家拉下水,小心犯‘***策’。”张致远知道后勃然大怒:“我就是要和她结婚又怎么样!”
那时,胡家的情况糟透了,已经成了全公社最困难的家庭,唯一能让这个家庭走出困境的办法是胡秀云立即改嫁,可是她的四孩子成了她改嫁的沉重包袱。那年月,没有一个小伙子有能力养得活5张嘴,胡秀云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
1974年2月6日天还没有大亮,张致远就抱着自己的铺盖来到了胡家,把铺盖往胡秀云床一扔,说:“我们去公社办手续,今天就结婚。”胡秀云惊讶地接连摇头,说:“不。”张致远目光坚定地说:“只有我才能帮助你走出困境。”胡秀云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这时,张致远20岁,胡秀云31岁。
20岁少年支撑起一个6口之家
转眼间,张致远从一个少年郎变成了肩负着一个6口之家的家长。为了要养活这一家子,他拼命地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为了多挣工分,他起五更、睡半夜,耕田、抬石头、耙地,不管多苦、多累、多危险,凡是能挣高工分的,他都抢着干;凡是能节约的钱,他都坚决不花,几年不给自己缝一件衣服、买双鞋子,皮带省成了一根用桑枝皮编成的绳子。几年下来,张致远适应了在高强度、低消耗、超负荷的条件下生活。秋天是他最繁忙的季节,苞谷熟了,那年月野猪、猴子也成群结队地下山来劫掠,保护庄稼就成了又苦又累又危险的工作。社员们都不愿干,张致远就包了下来,每天他只在家里吃一顿饭,早、晚就吃干粮,整天不是锄头加草帽,就是猎***加蓑衣。有一次,为了降服一头野猪,他在生产队的田野里来回奔跑了几十圈,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向野猪开了***,谁知这一***没有击中野猪的要害,受了伤的野猪发狂了,露出利剑般的獠牙向张致远扑过来,张致远来不及装弹,被逼得从岩上滚了下去,身上多处被划破了皮,浑身是血……一个秋季下来,他一个人挣了5人的工分,但人却瘦了一大圈,腿也瘸了,背也累驼了。
生产队安喇叭,在山岭间拉电线是苦差事,但是一个挣高工分的机会,生产队还补贴10斤大米。张致远每天早上5点就得出发,晚上10点才能回家,整天都在爬山钻洞,就连当地土生土长的最骠悍的社员都吃不消,张致远却坚持干到了最后。每天带着胡秀云烙的苞谷馍上路。晚上回家时,往往是衣服撕烂了,脸划出了血口子,鞋子穿烂了就光着双脚走了回来。胡秀云心痛地端来热水给他洗脚,才发现他的双脚已被乱石磨烂,一盆水被洗得血红,脚底板扎满了野刺。胡秀云一边用针轻轻地给他挑着脚板的野刺,一边伤心地抽泣,每扎一针,胡秀云的眉头就皱一次,生怕把张致远弄疼了,实在不忍心,她就用嘴去吮吸。然而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两个苞谷馍张致远没有舍得吃,又揣了回来说给孩子。看着那两个苞谷馍,胡秀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失声痛哭了起来。
难舍南江
后来,胡秀云又为张致远生了一儿一女,生活重负是可想而知了。
由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张致远经常心慌、气短,好多次在劳动时晕到。有一次,砍柴时,昏倒在悬崖上,等他从昏迷中醒来时,才发觉整个人已吊在半空中,脚下是10余米高的深渊,若不是一截树枝卡住,他早已魂断山崖了。张致远做梦都想走出困境。后来,中央的知青大返城的***策使成都来的招工组一批接一批踏进南江这片土地,但张致远却连申请都没有打一个。他虽然知道这是一个天赐良机,自己才二十多岁,正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期,只要他打申请,招工回成都是没问题的。成都的父母兄妹却着了急,不断地给他打电报,甚至还在成都为他找好了接收单位。张致远为难了,他只要一睁眼看见胡秀云,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羞愧和歉疚。他怕伤了胡秀云的心,也不能把包袱重新还给她一人来抗,更不能违背自己对余清海的承诺,做一个背信弃义的人。其实,这时胡秀云早已知道了知青回城的消息,说:“你还是回去吧,成都有你的父母,有你的亲人。”张致远说:“我走了,这一堆孩子咋办?”胡秀云说:“你走吧,这是我的命啊!”张致远说:“不,我得有良心,当初我答应了余大哥,就不能失言。”胡秀云流着泪说:“一日夫妻百日恩,你的恩情我记一辈子了,你走吧!”张致远激动地一把抱住胡秀云:“这个家是我们的,我不能离开你和孩子。有一句话,我一直没跟你说,今天我就把它说给你听,胡姐,我爱你!”俩人抱着头大哭了一场。
1980年6月,县里再次来了通知,让张致远到知青办去。工作的人员说:“全县的知青都撤回城了,对于你来说,还有一个机会,你是走,还是不走?”这时的张致远己经28岁,不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毛头少年,不再感情用事,完全可以搭上回城的末班车,重新开始他都市的生活。但他婉言谢绝了工作人员的好意。工作人员再三提醒:“你要想好,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张致远果断地说:“我早就想好了,我走了这个家怎么办?我不能只顾自己……”工作人员这时才看清了张致远宽广胸襟和伟大人格,当场给了他2200元做安家费。
如今张致远55岁,这几十年来不管生活再苦,再难,张致远都没有失去过生活的信心,他硬是熬着、撑着、顶着把这个沉重的家庭之舟驶向幸福的港湾。他让六个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接受文化的教育,他的两个孩子读了高中,四个孩子读了初中,这在当地应该是一个高知家庭了。
张致远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去拯救胡秀云一家母子,也赢得了6个孩子的无限爱戴。